《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3)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陕西省贯彻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定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第一章“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在陕西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院师生紧密围绕“培养西高特质人才”的目标,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学院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影响力日益扩大,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基本完成了学院“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一)专
2、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围绕学院办学特色,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了土建类、财经类专业群,初步形成了以土建类、财经类为主,机械电子类、管理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群,专业建设初见成效,其中,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为省重点专业。(二)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得力,人才强校成效明显。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的培养与引进高水平师资。学院现有教职工406人,其中专任教师272人。学院实施专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优势资源倾向于教学一线教师,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各项教学改革,青年教师成长取得明显效果。同时学院积极引进优秀师资,先后引进了20余名各行各业高级以
3、上职称担任客座教授,参与学院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简化理论、强化实践,实践教学注重与生产一线实际需要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效果,学生对学院教学的满意度逐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学院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和科技竞赛中获奖40多项,其中数学建模获奖情况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前列。在陕西省2015年技能竞赛中取得突破。学生对学院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截至“十二五”末期,学院新生报到率保持在8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四)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办学条件持续
4、改善。学院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7万余平方米,学生宿舍3万余平方米,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00多万;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积极筹措资金,充分利用省财政资金的支持,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1个,校内实验实训室67个。基本建成了涵盖土建类、财经类专业群的各类实验室,同时学院积极开展新校区征地与建设工作,在西咸新区征地500亩,现已进入施工阶段,将于2017年秋季将全面投入使用,届时新校区完善的教学与生活设施的建设,将极大的改善学院的基本办学条件。(五)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明显,有效的推动学院科学发展。学院坚持“修德尚能、质量立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群众路线”和“三严
5、三实”活动。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召开了学院首届党代会,凝聚学院人心,鼓舞全院师生积极奋进。学院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成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严格的管理就是最佳服务”的原则,实施辅导员工作“五制度”:课业辅导制度、家长沟通制度、谈话反馈制度、听课制度、学生预警制度,不断的探索学生自我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六)学院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与“口碑工程“建设,加强各项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立足于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于学院发展。不断提升学院师生的满意度,创造了良好的
6、育人环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新的认识到,我院在与省内外知名高职院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专业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专业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新兴、交叉学科有待进一步拓展。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队伍数量、队伍结构,生师比结构尚需调整;高水平教学团队、专业人才梯队尚未形成。三是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需要突破。学院科研立项数量及质量均较差,需要进一步突破。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专业和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作用还要进一步发挥,教风、学风、考风还存在一定问题。五是基础保障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办学需要,办学资源紧张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善,西咸校区
7、建设需要加快进度。六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有利于调动各专业积极性、责权利相统一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亟需建立,精细化管理考核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办学绩效亟待提高。第二章学院“十三五”发展的历史机遇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倚重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更加倚重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型、“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巨大需求也为我院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一)国务院关
8、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等政策的实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我院人才培养和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为我院提供更大的机遇。西安市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位置,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是实施,将对陕西和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空间也更大。“中国制造2025”战
9、略的实施,陕西省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重镇,将为我院机械电子等专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互联网+”战略的实施,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将对我院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三)国家互联网、城市化建设、智慧型城市建设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及陕西省与阿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极大的推动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红利”的再次释放,必将带来城市道路与房地产的新一轮增长。智慧型城市的建设,“绿色陕西”的建设将对学院水利水电及电子信息类专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我院服务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四)“西咸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学院
10、西咸校区的建设,不仅将极大的改善学院的基本办学条件,同时作为西咸新区唯一的高校,将对西咸新区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我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五)省财政资金的支持。陕西省自2012年开始每年对省民办高校进行专项资金的支持,将为我院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用于改善学院的实验实训条件,为我院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资金保障。第三章指导思想、主要思路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国家和陕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牢固树立“修德尚能、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
11、、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需求,服务“三个陕西”,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培养交叉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创造优良效果。重点建设,整体推进,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教育强省做出贡献。二、主要思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关键,以特色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强化特色、调整结构、提升内涵,加快推动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一)立足科技前沿。按照“特色发展”的要求,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凝练学科发
12、展方向,积极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院影响力,为建设“教育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二)瞄准国家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急需,更加合理的配置学科力量与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能够真正的为国家提供创新人才的教育力量。(三)坚持特色发展。进一步强化在土建类、财经类专业等方面的优势与特色,积极探索“有特色”高职院校的建设之路,既要确保在可比办学指标上进入省内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更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四)实现重点突破。通过持续重点支持,在造就创新型教学团队、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优势学科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五)优化战略布局。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创新适应特
13、色大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建设有特色高职院校的核心目标,找准突破重点,进一步明晰今后五年的努力方向,切实做到“十三五”规划与学院战略发展规划的有序衔接。(六)协调四个关系。统筹协调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强化特色与协调发展的关系。三、总体目标(-)专业建设按照与时俱进、特色发展、重点突破的总体目标,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确保专业综合实力在省内同类型院校中名列前茅。使财经类、计算机类主干专业进入省内同类院校领先行列;工程类、机械类、管理类专业进入省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使学院专业结构更趋于合理,使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
14、高的契合度。新建陕西省重点专业1-2个,特色专业2-5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示范中心)3-5个。(二)人才培养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和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实施“专业综合建设试点工程”,完善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复合、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学院办学规模逐年提升,力争在2023稳定在8000人,“生师比”达到18:1;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学科和科技竞
15、赛获奖保持在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左右。(三)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与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技能型高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探索与实践与学院相适应的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到2023年,学院教职员工人数稳定在55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达到450人,比例达到80%,同时专职教师占教师比例达到80%: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0%,“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0%;继续实施“客座教授”聘任计划,聘任客座教授30人;探索实施“院内双师型教师认定计划”,培育学院认定的“双师型”教师160人左右。1-2个教学团队进入省级教学团队。管理队伍稳定在100人左右,队伍结构进一
16、步优化。(四)科学研究坚持以服务学院教学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契机,联合院内外创新力量,构建符合我院特色创新体系,实现科学研究的突破。科学研究坚持为教学服务,重点突出科学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十三五”期间积极参与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申报,力争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取得历史性突破。各类科研项目申请数量达到省内同类院先进水平。积极开展校内教改科研立项工作,“十三五”期间学院每年设立6-10项校级教改科研项目。“十三五”期间,各类科研经费总额达到100万元。(五)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机构、扩大社会合作,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发展模式。探索建立符合我院特色的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完善学院精细化管理和绩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