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546880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方法便是诵读。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最后通过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为第二课堂的内容做准备。在这堂课中,有一些闪光点: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

2、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我先要学生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2、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我指导学把握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

3、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3、这节课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解决问题。如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我再适当地讲解和补充。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2、学生课外阅读、搜集相关材料不够,今后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3、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今

4、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所有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2800字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其他文言现象,能借助书下注释学习文言文。(2)了解孟子散文长于雄辩,气势充沛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教师引导;(2)以新带旧,形成体系。(3)理清文章脉络,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孟子施仁政、行王道的思想。(2)结合时代,分析孟子思想得不到施行的原因。【教学重难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可先由学生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孟子,名轲,字

5、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

6、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二、熟悉课文内容,总结文言知识1朗读课文,解决字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特别注明。(1)弃甲曳()兵(2)涂()有饿P匕。()(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ij()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iO之义答案:(1)ye(2)涂tU通假字,同途;孽(3)tunzhxu(4)cugu;涔(5)无WU通假字,同毋(6)iang(7)颁ban通假字,同斑(8)悌2.再读课文,分组归纳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积累一些常

7、见实词A.词类活用(1)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2)可以衣帛名词用作动词(3)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4)王无罪岁名词用作动词B.特殊句式宾语前置:未之有也C.实词积累走(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逃跑)(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4)窃计欲亡赵走燕(奔向、趋附)(5)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6)太史公中马走司迁再拜言(仆人)(7)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快)(8)走虽为敏(谦称、我)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

8、)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数(1)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命运)(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Shud屡次)(5)数罟不入湾池(CCI密、细密)(6)蒙冲斗舰乃以千数(sh0计算)发(1)百发百中(发射)(2)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征发、派遣)(3)涂有饿孽而不知发(打开)(4)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5)主人忘归客不发(出发)(6)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发出)(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土之悲哉

9、(发出、抒发)D.虚词则积累课文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表假设关系连词,如果?就)(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比较阅读1比较本文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构模式的异同。相同点是对话式;不同点是本篇孟子的论辩色彩更浓,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二、理清思路,欣赏论辩艺术2.朗读1一5段,小组讨论孟子如何操控对话局势?梁惠王开门见山问为什么自己国家“民不如多,孟子首先通过比喻作答,指出梁惠王的虚伪,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前面孟子的设喻十分成功,此时梁惠王的回答只能是乖乖“入瓮。接下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那

10、么下文孟子就开始侃侃而谈,阐述他的治国理想了,这样就使对话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孟子手中。三、分析文本,体味孟子理想1请学生快速找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并加以概括。56段。一共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

11、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2.请学生回答最后一段孟子是怎样讽刺当时统治者的言行的?明确:由现象入手,十分形象化。“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草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最后指出这样,即实施仁政才能“天下归心!四、朗读课文,总结孟子语言特色的语言特色: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多用排比、对偶句式。五、深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1有人说孟子此文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你如何看待?的确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

12、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可见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不可涸泽而渔,不可掠夺式发展。2 .请结合第5段谈谈孟子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做法?力口强“物质文明的做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臭。力口强“精神文明的具体做法:“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 .孟子主张仁政思想,论辩技巧又十分高超,为何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各个诸侯国国君的采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推行仁政,反对战争。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他的论辩技巧十分高超。但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因此得不到采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