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与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效服务市民终身发展,显著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和水平,依据教育现代化2035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回顾与环境形势(-)十三五发展回顾十三五时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扎实推进,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
2、实基础。截至2023年底,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00所,其中,幼儿园550所、义务教育学校200所、普通高中30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所、市属高职院校5所、省属高校3所、技师学院2所,在校生40万人,教职工3.5万人。1 .育人探索实现新突破。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完善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机制,探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学生艺术素养评价机制,系统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大中小学衔接开展劳动主题活动,将志愿服务和劳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步构建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共建机制。2 .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以上,普
3、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以上。持续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5%。着力提升特殊教育,全市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5%o推动职业教育招生扩容,职普比例保持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o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7%o3 .教师队伍基础更加坚实。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着力建强教师队伍、夯实发展基础。持续扩充教师总量,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师梯度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在全省率先实现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以高
4、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为引领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4 .教育质量得到新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教师参加教育质量测评情况优良。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取得新进展,基础+选择的课程教学体系普遍建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不断完善,德育综合改革成效显著,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素质持续向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中职示范校2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所、省中职示范校5所、省规范化中职学校6所;5 .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改善。投入20亿元,化解城镇中小学大班
5、额问题,55人及以上大班额教学班实现动态清零。投入5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00所、幼儿园250所,分别新增学位6万个、5万个。投入28亿元,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等,改造校舍面积150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面积80万平方米,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部达到20条底线指标要求。投资4亿元对大学科技园生活区进行了改造提升。6 .综合改革释放新活力。出台实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等三大规划,形成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政策体系,推进分类评价、人事薪酬、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改革,市级教育统筹更加有力。平稳推行义务
6、教育学校招生入学改革,启动新一轮中考改革,率先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推进专科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深化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7 .服务贡献开辟新格局。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数量占全国高校获奖数逾10%.占全市获奖数逾60%,在若干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大科学装置建设、技术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成果的主要贡献者。终身教育体系日益完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为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改革成果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不断深化。与此同时,教育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能完
7、全适应人口变化新趋势,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与一流城市建设不够匹配,教育服务科技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亟待增强;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尚未深入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有待进一步形成;吸引最优秀人才从教的制度保障有待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需要继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有待强化,全社会参与育人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新技术应用于教育亟需加速推进,教育投入与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教育治理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十四五时期,正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城为主抓手,以新型工业
8、化为主攻点,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为主路径,做到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数字活市、人才兴市,新的环境和形势,对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挥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作用提出了新要求。1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普惠性资源不足,区域性学位紧缺问题突出。全市城镇中小学55人及以上大班额虽已化解,但大班额防控压力依然很大,城区特别是主城区核心区域学位缺口较大。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区学校大校额问题突出,管理难度大,体育场地设施、专用教室不足;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部分学校规模过小,音体美、信息技术、英语等专业师资不足,办学效益差,优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2 .
9、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要求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更加追求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人文化的学习环境、更有温度的教育服务和泛在灵活的学习体验,促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重要性在新发展阶段更为凸显。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优质教育供给能力,提升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3 .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紧迫态势,要求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显著增强。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对高校支撑创新策源、促进技术进步的需要更为
10、迫切。教育要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变化,加快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创新策源能力。4 .人口发展的变化趋势,要求教育资源配置超前谋划主动适应。城市人口规模总量大,各学龄段人口规模持续增加,学龄人口区域分布呈现较大差异;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攀升,老年教育供给压力较大;就业人口与外来人口保持较大规模,从业人员对学历提升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提出多样化需求。教育需要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优化终身学习服务供给。5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融合。正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
11、接。教育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强化开放能级提升,加强学术和人文交流,积极参与教育治理,同时引领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教育开放融合发展新局面。6 .新技术的广泛加速应用,要求教育发展模式实现创新变革。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向各领域全面渗入,极大改变了传统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迫切要求对教育评价模式、传统教育边界、教学组织形式、知识获取方式、教师角色定位等进行深刻变革。教育要主动捕捉和融入技术变革新机遇,加快推进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完善,积极适应未来教育发展新趋势。二、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方向,坚持稳中
12、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和把握未来的能力,构筑新阶段教育发展新战略优势,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在率先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中心发展教育,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满足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
13、问题,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 .坚持高水平普及。打造更加公平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规范发展民办教育。3 .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坚持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强化教育培养高端人才和促进人力资源储备功能,强化教育服务五个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更好地服务一体化发展战略。4 .坚持统筹协调推进。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融入和服务大局。统筹管理各类教育资源,增进协同育人。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系统性
14、风险。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科学定位、贯通衔接,突出特色、锤炼优势。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教育治理效能明显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现代化水平走在前列,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服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政府学校社会协同治理,学
15、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教育评价有效引领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新生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传统教育与新教育业态相互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实现更高水平均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持续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区域、校际差异进一步缩小。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资助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特殊群体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更加完善。优质教育服务供给丰富扩大。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更加有力。涌现一批示范性学区集团和新优质特色学校,探索建设若干所适应新理念、应用新技术的未来学校。若干所高校和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
16、列,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院校和学科专业品牌。智能化教育服务供给体系初步形成,学习者终身学习、个性化教育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彰显提升。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校创新策源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显著提升,新增若干国家级科研平台或基地,建成若干高水平、学术高地和高端智库,聚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实现一批重大成果转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专业、类型等方面结构进一步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更为契合。教育影响辐射能力稳步增强。建成一批具有影响的交流合作平台和重大项目,引进和设立实体性、专业性组织与合作基地。来留学生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继续成为展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窗口。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参与并引领教育创新带发展。教育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