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庆七一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6篇附上多篇活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庆七一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6篇附上多篇活动方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年庆七一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6篇附上多篇活动方案篇一,共六篇七一主题党课讲稿:深刻领会弘扬中华文明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文明,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比如:2023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23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文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立足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延续的血脉基
2、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特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远景提出的科学论断,把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文明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中华文明进入了新的黄金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书写中华文明史上的新篇章、创造新辉煌。一、弘扬中华文明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文明与文化之间有着区别与联系。文化是人类社会对于愚昧的否定过程。当人类学会创造第一片石器工具的时候,文化也就发生To因此,原始先民所创造的,无论是简陋的工具、稚拙的岩画,还是神话观念、巫术礼仪等等,都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信仰、教育、文艺、科学等。在探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时,更多的是采用“大文化”
3、概念。文明是人类社会对于野蛮的否定过程。文明是在文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发生的。文化的发展促使文明产生是基于两个条件:其一是城市国家的出现;其二是文字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从人类社会演进的角度看:文化是包括文明在内的大概念,文化可以分为前文明社会阶段和文明社会阶段。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在文明社会阶段,文化是用来判定文明社会产生、发展和消亡的重要元素之一,构成文明社会的主要内容。从人类文明演进史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构成,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谈
4、及某个文明消亡的时候,既不能把文明等同于文化,更不能用文明社会的文化元素替代文明本身。中华文明展现了中华民族长期奋斗创造的文化精品和智慧结晶。中华文明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经典经久流传,更有自然观宇宙观(天人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群己关系)、社会观历史观(古今关系)中,充满了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这些文化瑰宝反映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智慧和创造,体现了当时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创造成就和文明发展程度。在这种意义上,中华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沧桑巨变,塑造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奋发有为
5、、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繁衍壮大的历史发展脉络。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早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共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文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一)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强调: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文明。习近
6、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对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明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只有建立在自觉和自信的基础上,才能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东学西渐的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历经五千多年演进,绵延不断,并与时俱进?因其具有吸纳包容异质文明的能力,每当遭遇到由社会危机引发的文明危机,中华民族能依据时代和社会的
7、变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革故鼎新,通过文明内部的自我批判、自我改造从而实现文明的创新发展,以及文明形态的更新与创造、中华文明由古代形态向近现代形态转换。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历史上儒、释、道互相融会,形成了以儒为主导,道、佛为辅翼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价值取向,数千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以及情感与爱好,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共同铸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吸收西方文明成果,传承中华文明智慧,不断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开辟21世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开辟通往真理的道
8、路,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改变中国、中国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所在,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之间虽有区别,但共同的思维特征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才能使中华文明焕发出极大的活力。(二)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
9、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华文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人民是一致的,也是与世界上几大文明共同分享的价值观追求。中华文明“以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文明对话、平等互鉴,共同推动世界享有永久的和平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56
10、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高层次认同的民族。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既多元又一体。民族融合是因为文化融合。民族融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文化的凝聚力。(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
11、果,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过去,我们认为中华文明是发源于中原黄河流域(今XX山东)o现在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大量文明遗址被发现,我们形成了新的认识:文明是多元格局,黄河、长江、辽河流域彼此独立呈现出多元格局。XX洛阳二里头遗址代表中原文明,夏商周三代文明历史。浙江余杭发现的良渚古城表明距今5200年到4500年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初期的城郭(国家)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
12、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红山文化遗址的重大发现,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了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并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余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商时期,都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他将之形象地概括为“满天星斗”模式。(五)建立正确的文明观,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
13、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历史上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堪称是世界文
14、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它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文明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一)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中蕴含着的中华智慧,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源头活水,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激
15、活了中华文明,也彰显了对中华文明的升华。(二)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史有助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
16、)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关于文明形成的标志,以往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比如文明三要素一一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这些标准是从对古两河流域、古埃及等文明研究中提炼出来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炼出了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四个普遍性特征:一是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程度发展;二是社会明显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存在王权。这四条作为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准,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另一方面,这种特征判断的差别恰好表达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既有其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