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人工智能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核心驱动力。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和推广,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数字经济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发挥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产业基础扎实的优势,立足国际视野,积极谋划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系统性战略布局,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智能创新融合应用、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科技企业引进培育、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形成协同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将打造成为先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高地,为构建智能化和现代化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大支撑。(二)基本原则政府推动。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优势资源支持,统筹推动相关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加强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引导优质资源集聚。市场主导。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方向为引领,突出市场化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企业的示范效应和带动能力,支
3、持中小企业开展各类创新开发与应用,加快创新资源汇聚,形成技术和产业竞争优势。统筹布局。加强顶层引导、区域协同和统筹部署,有效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分阶段、分区域统筹布局重大项目、平台、基地,促进知识群、技术群、产业群互动融合。开放创新。倡导开放共享理念,推动创新及行业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重点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平台搭建、高端人才培养、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对接,实现合作共赢。(三)发展目标到2023年,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示范处于领先水平,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开放创新平
4、台成为行业标杆,人工智能成为助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关键技术实现多点突破。深度学习技术、智能感知技术、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创新生态体系,打造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区。人工智能成为经济新增长点。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快速提升,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初步形成人工智能服务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开展人工智能试点示范应用,实施
5、100个以上融合应用项目;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30个以上,成为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到2025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日益完备,部分特色领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面向周边地区输出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和应用服务。大数据、高效能计算、边缘计算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达到一定水平。理论和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深度学习、类脑智能、群体智能理论、跨媒体感知、跨媒体分析推理、自主无人智能等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引领性研究成果。形成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发展格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民生保障、
6、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形成深度融合发展局面。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生态体系更趋完善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及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到2030年,形成关键技术领先、特色应用引领、软件硬件均衡发展的产业体系。新一代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若干人工智能融合应用重点领域涌现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产业集群吸引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明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成为省新的经济支柱产业。二、主要任务(-)加速
7、融合助力供给侧改革促进人工智能与生产生活融合创新,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新突破口。1 .智能农业。充分发挥平台对做强做优绿色食品产业的积极作用,全力打造一流绿色食品牌。加快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智能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自动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智能装备水平。推广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建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通过病虫害智能探测、气象灾害智能识别预警等,减少农产品生产灾害损失。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质量追溯等全
8、流程数字化。围绕特色产业链和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链,开展智能农场、智能畜禽养殖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支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2 .智能制造。推动省内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通过设施设备上云、管理系统上云、业务应用上云等多种方式加快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智能化发展基础能力。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离散型行业建设柔性智能制造单元,提升设备运转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大力促进人工智能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优化、远程运维服务、企业资源规划与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广泛应用,形成动态化管理、柔性化生产、预测性维护的生产局面,进一步
9、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力。3 .智能商务。鼓励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积极支持各类特色商务云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推进商务信用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企业及平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拓展商务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加快精准营销、智能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新型商贸服务发展,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商务全流程的示范应用及创新。(二)广泛应用改善民生保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智能服务体系,着力破解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1 .智能健康。利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推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创新,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搭建由
10、人工智能驱动的公共卫生健康监控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远程诊断准确率并缩短诊疗时间,开展远程临床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医学教育等远程医疗和培训服务。加强群体智能健康管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发医疗级及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推行智能语义电子病历系统,推动医疗设备与智能技术相融合,重点开发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分析系统、诊断系统、健康检测系统等智能医疗设备。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推动智能陪护机器人、智能健康设备等广泛应用。围绕国家人工智能条件下养老社会实验试点城市建设,大力推行互联网+智能居家养老新模式。2 .智能文旅。研发引领文化和旅游消费新趋
11、势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游戏开发、影视动漫、文学创作、主题乐园及全域旅游等领域开展行业示范应用,鼓励文化娱乐和工业设计企业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智能设计与产品创新设计的融合发展。构建著名文化与旅游资源三维模型资源库,结合预判式自动推荐、模拟服务系统等技术,提升文化旅游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提升夜间文化娱乐和旅游等消费场景体验,促进夜间经济发展。3 .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智能交互学习、数字文化展演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高教育文化服务体验感。积极推进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智能产品与服务在教育教学、
12、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育教学环境。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科研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推进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推动智能教学助手和智能学伴应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和智能教育试点示范学校建设,支持市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4 .智能环保。基于环保大数据平台体系,完善涵盖大气、水、危废等领域的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和服务平台。研发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物排放智能预测模型方法和预警方案,建立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强化污染源
13、追踪与解析,加快提升环境质量自动监控和预警能力。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加强对重点流域、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典型生态区的环保监测。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废旧资源回收、垃圾处理中的应用,开展废旧资源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强化废旧资源回收利用智能化管理,构建网络化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广智能化的循环经济模式。(三)强化提升促进政务增效围绕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领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人工智能技术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1 .智能政务。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政务服务为突破口,基于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平台,搭建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智能化政务服务平
14、台,提升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公共需求精准预测和智慧化服务水平。推动多维度数据分析、感情识别等在公共需求预测、社会舆情分析中的应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应用示范,支撑政府科学化决策。推动自然语言处理、服务机器人在网上办事大厅、汇办APP、政府热线、门户网站、服务窗口的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支持试点开展智能政务服务,大幅提高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以及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程度。2 .智慧城市。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城市管理,打造以人为本、数据驱动、精准治理、惠及全民的新型智慧城市系统。搭建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城市管理平台,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与社会治理
15、深度融合,聚焦城市重点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支持城市规划决策、综合运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人居环境与生态监测、智能建造与智能家居等城市智能化应用的普及。构建智慧城市核心系统、关键技术和应用体系,推动形成智能化城市生态。3 .智能交通。建设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高精度、全要素数字化路网。加快推进智能传感器、计算机视觉、复杂环境识别、导航定位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打造互联互通交通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共享平台,推广建设综合交通大脑,实时监测道路交通运行情况,采用异常检测、图像识别、视频分析等技术,辅助开展以数据为基础的智能交通管理和决策,加强交通风险隐患主动安全预警。建设智能路侧设施、监
16、测设施,推广交通工具安装智能安全管理装备,加强信息采集处理,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智能化水平。以数字化手段掌控各停车泊位情况,实现智慧停车,促进城市和县城静态交通效能整体优化。依托数字化路网,探索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应用试点,推广公路收费站ETC+无感智能支付,结合道路交通特点,探索建立城市路网运行指数评价体系。(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产业培育和空间布局全面推进,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互动演进,以技术突破推动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以产业集群促进资源配置和产业生态优化。1 .强化应用与前沿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应用基础理论瓶颈,加强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与决策等基础理论研究;前瞻布局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机械、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