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docx(7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附件1:淮安市“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2023年12月-XX.a=.刖“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起步的五年,也是充分彰显建好周总理家乡“象征意义的关键五年,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高度赋予了淮安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和新使命,而构建淮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市紧扣新定位、完成新使命的重要保障。我市工业基础较好,拥有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盐化新材料等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产业层级偏低、产业结构偏重、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和不足凸显,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
2、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环境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对工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系统谋划好全市“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相关举措,对我市抢抓两个一百年交汇点的历史机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力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以及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成为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具有深远意义。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十三五”以来,淮安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战略部署和相关要求,结合自身产业实际,编制了淮安“三新一特”主导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出台了产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扎实抓好项目攻坚、企业培育、动能转换、营商环境等H作,在规模体量、发展质效、融合水平、创
3、新能力、企业实力、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一)规模体量不断壮大“十三五”以来,全市经济总量持续攀升,GDP从2015年的2745.09亿元提高至2023年的4025.37亿元,顺利迈上4千亿元新台阶,在全国百强市中排名逐年攀升。2023年,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台阶,达到115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应税开票销售2238.11亿元,同比增长2.93%;工业用电量完成11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21%;全年实现工业税收210.3亿元。(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以来,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由2015年
4、的11.2:42.9:45.9转变为2023年的10.2:40.5:49.3o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三新一特”优势特色产业实现规上工业销售1028.1亿元,同比增长3.2%,占规上工业销售总额45.9%。其中:盐化凹土新材料产业,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盐化凹土新材料企业194家,202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374.97亿元;拥有淮安清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实联化工(江苏)有限公司、安道麦安邦(江苏)有限公司、江苏富强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全市具备年产550万吨盐、350万吨元明粉、220万吨纯碱、60万吨烧碱等基础盐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涵盖原材料开采、基础化工、盐化石化耦合、精细化工、生
5、物化工、凹土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的盐化新材料产业链。食品产业,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93家,涵盖酒与饮料、肉与饲料、盐与调味品、淮味食品、现代食品和食品包装等门类;2023年实现开票销售收入509亿元,占全市21.8%,同比增长6.3%,户均开票销售规模2.6亿元;拥有淮阴卷烟厂、今世缘酒业、苏盐井神、双汇食品、苏食肉品、旺旺食品、白玫糖业、拾分味道、淮阴正大、万香科技、劲嘉包装等骨干企业。全市具备300万吨大米、260万吨饲料、90万吨面粉、75万吨食盐、30万吨油脂、25万吨肉、20万吨食糖、5.5万吨白酒的年生产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工业企业110家,
6、其中年开票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6户、亿元以上企业38户;202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29()亿元,同比增长13%;拥有庆鼎精密电子、富誉电子、宏恒胜电子、达方电子、澳洋顺昌、文善电子、纳沛斯半导体等骨干企业。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形成印刷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等特色行业集群,具备年产电路板900万平方米、手机接插件3亿件、基础元器件18亿只、1ED外延片及芯片1800万片、显示驱动芯片2亿颗的生产能力;总体呈现出以开发区为核心,淮安区、清江浦区、涟水县等为补充的“一核多点”发展格局。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全市拥有规上企业49家;2023年实现开票销售136亿元,同比增长8.3%;拥有比亚迪等
7、整车制造企业,以及韩泰轮胎、和兴汽车、双环齿轮、实联长宜、上淮动力等上下游配套企业。(三)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产业创新水平逐步提高、创新动能日益增强。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87%,比2015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23年获批高企215家,比2015年翻了一番;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46家;新获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截至2023年末,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84家,比2015年增加45家,全省占比由2.3%提高至2.77%o2023年,全年新增专利申请量15989件,新增专利授权
8、量11768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93件;新获批国家众创空间1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众创社区1个、众创空间2家、星创天地1家,新建市级众创空间8家。(四)企业实力稳步增强“十三五”以来,全市大力推进企业培育,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大、中、小型企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全市应税开票5()强企业实现开票1121.68亿元,占全市规上企业应税开票总额的50.1%o其中,百亿以上企业2家(淮钢特钢、淮阴卷烟厂),淮钢特钢、淮阴卷烟厂、庆鼎精密电子、苏盐井神、今世缘酒业等5家企业合计开票销售450.8亿元,占全市20%以上,对工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截至2023年末,全
9、市拥有苏盐井神、今世缘、共创草坪等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837亿元;金象传动、博图凹土、永创医药、洪泽生物等3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累计认定市小巨人企业20家、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家;冲浪科技等3户企业获批省专精特新软件企业;汉邦科技等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位列苏北第一。(五)园区平台提档升级“十三五”以来,作为全市工业发展和项目落地的核心承载主体,园区内经济体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全市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市的80%、90%以上。淮安高新区创成国家级高新区,获批中国(淮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成13家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电
10、子信息、盐化新材料等超百亿元和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超50亿元产业集群。一类航空口岸出入境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0万人次,开通淮安涟水国际机场全货机航线以及淮安至上海、宁波等地海铁联运班列。同时,重大平台影响力稳步提升。连续举办三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累计吸引近1300家境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参展,意向合作金额超130亿元,签约项目总投资超5()()亿元,成功引进益海嘉里、百胜等世界500强食品企业投资项目,成为江苏聚力打造的重点展会和重大开放平台。(六)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十三五”以来,全市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工业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一是全市两化融合有序推进。2023年
11、,全市新增103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数量居苏北第一;新增29家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新增19()家省级星级上云企业,“十三五”累计达379家。二是智能制造成效初显。全市“工业20到“工业30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十三五”期间,累计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智能车间,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智能工厂;全国食用盐行业唯一、我市首个省级苏盐井神“食用盐生产智能工厂”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金湖县神盾机械等6家企业通过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认定,累计达20家。三是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创成4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数量并列全省第八名;今世缘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认定为企
12、业级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023年,新增培育18家市级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企业、19家市级工业电子商务示范试点企业,江苏爱特福84获评省级工业电子商务发展示范企业。(七)绿色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市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工业绿色集约安全发展。202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2.76%,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截至2023年末,全市累计获评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个国家级绿色产品;累计实施节能绿色化改造项目150余个,在全省设区市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中排名第二;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累计完成了300户关停取缔类、88户整合搬迁类“散乱污”企业整治工
13、作,关停化工企业138家。同时,全市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立隐患排查整改公示、专家诊断检查等五项制度,推广危险化学品企业“423”分类分级监管模式,全面推进化工企业、工贸行业、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18年双下降。“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实绩,但也充分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苏中领跑、苏南反弹、苏北分化的区域竞争格局中,“标杆渐远、追兵渐近”的竞争压力有增无减。一是主要指标仍显不足。近年来,我市产值、增加值、主营收入、工业投资等核心指标增速趋缓,基本处于在全省位居中游靠后位置。同时,受新冠疫情不时多点散发,能源供应紧
14、张,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等影响,工业经济和规上工业投资下行压力加大。二是产业层次仍然偏低。目前,我市尚无过千亿元产业,盐化工、钢铁等优势产业在现行环保政策要求下,未来发展面临较大压力;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受制于市场规模,很难迅速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新兴产业也属于高风险、高投入行业,产业基础还不够稳固。三是重大项目支撑相对不足。市区两级自2014年逐步取消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招商引资手段受限,近5年实施的项目单体平均投资规模仅为15亿元,约七成项目投资在1-2亿元之间,每年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新增数量徘徊在20个左右。尤其是,我市百亿元级的旗舰型项目较少。四是企业总体实力
15、还不强。我市虽然拥有淮烟、淮钢开票销售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但是从数量到体量均在苏北处于劣势,缺乏类似徐州的徐工集团、盐城的悦达起亚、连云港的恒瑞医药、宿迁的洋河股份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型企业。五是创新融合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仅有省级创新型百强企业2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59家,在全省排11名,仅高于连云港、宿迁。二、“十四五”形势分析“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已迈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跨越期、确立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
16、地位的关键期、抢做江苏高质量发展快班“特长生”的提升期,诸多重要战略机遇叠加的同时,所面临挑战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严峻性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突出。(一)发展机遇各级重大战略和政策叠加融合,为全方位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和“新基建”建设,以及“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开放强省”、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13+1”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等省重要战略的深入推进,多重战略在淮安叠加交汇,既为我市找准定位“承南对接长三角发达城市高端要素、“启北”提高苏北乃至皖东、鲁南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展现淮安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新担当新作为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更为我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枢纽能级、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实现新时代“崛起江淮”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新一轮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为更高层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机遇。一方面,新科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科技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