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淮安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送审稿)2023年1月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是乡村振兴和大基建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体系,其兴衰关系到民生福祉,必须保持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淮安古称淮阴,地处淮河中下游,境内“八河”汇聚、“五湖”镶嵌,“四水”穿城。古有“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D之美誉,为漕运枢纽、盐运要冲、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今有“生态水城”之美称,为淮河流域下游水资源调配中枢。“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
2、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淮安水利建设亦将为淮安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提供重要支撑。科学编制淮安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意义重大。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抢抓“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建设的大好机遇,构建六大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淮安特色的水利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之路。根据淮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淮安市水利局成立了“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
3、、推进等工作。受淮安市水利局委托,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过程中,编制单位与省水利厅、市水利局、市直部门以及各县区水利部门多次对接,充分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完善形成本规划,在此对规划编制工作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的所有领导、专家和参与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第一节基本情况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境内“八河”汇聚、“五湖”镶嵌,以黄河故道为界,南北分属淮河和沂洸泗两大水系。京杭大运河连贯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黄河故道、二河-淮洸河,形成四水穿城”、“两河绕城”格局。西南部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西纳上游淮河近15.8万平方千米的来水,
4、经调蓄后南下入江、北上入沂、东分入海;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里下河湖荡镶嵌于市境东南部。经过七十多年的水利建设,淮安市已初步建成河湖相连、排蓄兼顾、调度灵活的防洪除涝和水资源配置体系。淮安市境内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约32.64亿立方米,但多为过境水,且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本地水资源不充沛,通过充分发挥南水北调过境、淮沂水互通互济的区域优势,各类水利工程的调度,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合理利用,有效的保障了淮安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第二节发展成就“十三五”期间,淮安市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水利改革发展总
5、基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统筹推进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智慧、水管理、水文化建设,至2023年底,完成投资约157.24亿元,“十三五”中期调整后投资为165.63亿元,基本完成十三五”水利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构建以水安全保障为核心,布局合理、引排得当、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水系连通格局,形成淮河流域下游水资源调配的中枢支撑;以水生态建设为抓手,构建“一脉、一城、两湖、三区、多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格局;以水管理改革为契机,提升水利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综合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提供基础支撑。专栏一“十三五”水利投资完成情况一、水
6、资源节约:规划投资9.00亿元,完成投资13.20亿元。二、水安全保障:规划投资113.98亿元,完成投资102.64亿元。1、流域防洪工程:规划投资26.03亿元,完成投资14.96亿元。2、区域治理工程:规划投资15.70亿元,完成投资15.91亿元。3、城市水利工程:规划投资13.70亿元,完成投资18.68亿元。4、农村水利工程:规划投资58.55亿元,完成投资53.10亿元。三、水生态提升:规划投资31.96亿元,完成投资30.03亿元。四、水管理服务:规划投资10.69亿元上完成投资11J7亿元。一是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全面推进流域防洪、区域治理、城市防洪除涝、农村水利等工程建
7、设,巩固洪泽湖及下游地区1()0年一遇防洪标准,提升区域和城市防洪除涝能力,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完成市、县(区)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编制,保证流域性河道及重点区域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流域防洪继续巩固。推进淮河行蓄洪区及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完成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成8个“美丽库区、幸福家园”,改造淮安三站,加固苏北灌溉总渠右堤,完成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分淮入沂整治、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3项重大治淮骨干项目;全面开展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前期工作。区域治理稳步推进。全面开展东环城河前期工作,持续推进黄河故道综合治理及后续工程;完成北门桥控制工程,完成菱陵一站引河、涟水县南
8、六塘河等中小河流治理、肝胎县蔡港等19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除涝标准不断提升。更新改造城区排涝闸站,疏浚泵站引河;实施渠北运西片区、淮安高铁新区、海天河周边及清安河等水系连通工程;实施淮安区城市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旺胎县团结河、金湖县老农抗河整治,以及清江浦区、淮安区、淮阴区、经济开发区河道整治工程。农村水利持续建设。扎实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实施8个大型灌区和8个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旱涝保收田面积率提高至84.20%,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1;完善农村供水体系,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继续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疏浚县乡河道1502条4788千米,村庄河
9、塘7649(条)面。二是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施白马湖生态修复与保护、白马湖上游入湖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樱花园环境提升、古盐河先导段、维桥河水环境整治、金湖城西河活水和引水润城工程、西郊公园综合整治等多项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创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三是水资源节约成效显著。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管理,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市及淮阴区、洪泽区、涟水县备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建设,构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站网,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配套工程等。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为淮安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型社会奠定基础。全市用水总量持续稳定在30.47亿方左右,20
10、23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80.8立方米、9.9立方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00%),均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四是水智慧建设初见成效。紧紧围绕现代水利建设,充分利用智慧淮安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和开发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已建设覆盖全市县(区)的防汛防旱指挥系统。“淮安河长”综合管理、大型灌区管理等信息化平台已初步建成。五是水管理服务不断强化。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对重要区域河湖划界确权;启动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河湖保护规划、水库管理保护规划编制。强化“五位一体”管护模式,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洪泽区创成
11、国家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创成27个省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其中省一级管理单位9个、省二级10个、省三级8个,创成率69.2%;省规范化小水库69座,创成率62.7%,全省领先。加强水法治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法治水利建设的实施意见;定期举办宣传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宣传学习水法规,教育引导社会各界惜水、爱水、护水;起草制定淮安市首批地方法规淮安市古淮河保护条例;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增强法律考试环节,切实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能力水平。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权制度体系。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创新,探索PPP及EPC等新型水利工程建设模式。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创新安全
12、监管方式,安全生产管理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合力。六是水文化特色日益彰显。立足水文化顶层设计,在工程建设中注重水文化元素运用,建成古黄河水利枢纽、北门桥等一批水文化韵味十足的水工程,连续开展九届淮安市水文化周活动、举办三届淮安市“樱花节”,编印北门桥等水文化书籍,清晏园创成首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获评“江苏最美水地标”,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淮安水文化品牌,国家和省级水利风景区数量居全省第一。第三节发展需求“十三五”时期,淮安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新时代水利发展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
13、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方向,“十四五”淮安水利高质量发展在“美丽江苏”、“幸福河湖”、“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和“四个淮安”建设上仍需多方面综合提升。一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淮安将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加强。围绕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淮安需要加强跨区域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完善重点湖泊综合管控体系,强化湖泊上游源头水源涵养保护和水土保持,推动
14、共建网络化生态廊道和绿道体系,建成淮安航空货运枢纽,为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服务。大运河文化带是以多点联动形成合力的战略空间布局,围绕国家和省大运河规划工作部署,淮安作为“运河之都”,水文化内涵丰富,但需要进一步挖掘水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唱响高质量发展的“大运河之歌”。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淮安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首推城市,需要进一步提升防洪除涝抗旱减灾能力,实施跨流域调水及水资源配置工程,强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推动江苏“绿心地带”高质量发展。淮安“十四五”水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各级重要发展战略,发挥淮安水利的区位优势,提升水利基础服
15、务保障能力,实现多重战略叠加效应,充分挖掘“水”元素,做好“水”文章,打造“水”品牌,在“美丽江苏”战略中打造美丽中轴、生态绿心,建设“美丽江苏”的淮安样板。二是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要求进一步补齐工程短板。流域防洪标准需进一步巩固。需加快推进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进一步巩固洪泽湖IOO年一遇防洪标准,为洪泽湖及下游地区达到300年一遇防洪标准创造条件。区域洪涝治理有待加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区域水利治理日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水利工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洪泽湖周边地区防洪除涝工程体系提升洪涝防御能力;区域洪涝矛盾突出,需要加快推进渠北、
16、白马湖高宝湖、沂南及里下河地区等区域治理,提升低洼灯区堤防标准。城市除涝能力仍待提升。随着淮安城市“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战略推进,高铁新区的快速发展,现有除涝标准偏低,河湖水系连通不够,与淮安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除涝能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依然薄弱。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仍有不足,需要加大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力度,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加大丘陵山区及黄河故道沿线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提升农村河道水生态环境,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环境。三是贯沏新时代治水思路,要求强化水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进一步加强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开发,推进古淮河、维桥河、太平河等市、县(区)骨干河道水生态修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