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淮安市“十四五”气象事业J淮安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对气象工作和对江苏、对淮安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本规划是推进淮安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服务保障“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和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淮安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依据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省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江苏
2、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进行编制。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十三五”期间,在江苏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基本建成了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安康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力推动“强富美高”新淮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十三五”期间淮安气象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十三五”期间,全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观云测天为人民,优质服务创一流的宗旨,弘扬“精准及时融合创新追求卓越筑梦江淮”的淮安气象人精神,践行“冷暖相知风雨相伴”气象服务理念,打造“彩虹”党建品牌
3、,健全“党建+文明创建“机制,实现党建与文明创建、业务服务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间共受到省部级表彰11次、地厅级表彰48次;连续5年获市直单位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先进等次,2023年度获得第一等次(优秀);连续5年获全省气象部门综合目标考评优秀等次。文明创建实现“扩面、提档、升级”,市气象局获全国文明单位,5个县区局获江苏省文明单位。1 .气象基础业务能力增强,监测预报水平明显提升气象综合观测布局得到优化、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全市建成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移动方舱式全固态X波段天气雷达,建成气候观测参考站、气溶胶站、反应性气体观测站、温室气体观测站、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各1个。智
4、能台站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区域自动气象站社会化保障改革实施。在全省气象部门首家实现内外网物理隔离,建成气象专线网络、关键网络设备、数据传输节点的双备份。建立智能网格预报体系,形成从分钟到月的无缝隙精细预报产品链。提升o10天预报产品时空分辨率,预报网格距达到2.5公里,()一24小时间间隔达到1小时,临近预报、短时预报、中短期预报分别实现10分钟、3小时、6小时滚动更新。加强市、县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业务,建立淮安市短临天气预报预警平台。加强省市县天气预报业务一体化系统应用,实现多级协同监测、预警和无缝隙预报制作。预报业务质量始终稳定在全省前列。2 .气象专业服务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成效不断
5、显现市、县(区)两级政府修订印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和多部门共享共用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气象灾害预警“四有”功能配置标准完成率达95%,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建立,市县两级全部成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实现应急、卫健、宣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防等15个部门接入。公共气象服务更加智能高效,专业气象服务持续深入,在汛期气象服务、重大活动等气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气象生态文明服务增强,业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基础支撑更有力,全市“地空天”立体生态气象观测体系布局初步建立。生态气象保障服
6、务产品体系初步形成,服务产品时效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大气环境预报时效从1天延长到7天。与市生态环境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秋冬季颗粒物污染和夏季臭氧污染协同观测分析,空气质量预报内容纳入气象影视节目和“淮安气象”微信、微博中。建成1座省级人影专用仓库,完成全市火箭架智能改造,建成全市人影业务平台,作业指挥能力进一步增强。4 .气象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完善,人才队伍更具活力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以科技成果评价为重点的奖励制度和创先争优奖励办法,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鼓励论文发表、交流和科技创新。“十三五”期间,获得省气象局立项科研项目12项、淮安市科技局科研项目2项,市局
7、自立科研项目41项;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24篇(核心期刊6篇),11篇论文获得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取得软件著作权6项。强化多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市气象部门4人入选省局青年新秀培养计划,3人次入选长三角和省局创新团队,新增副研级专家5人。5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防雷减灾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两体系一平台”的防雷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健全防雷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落实防雷监管事后随机抽查;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和各县区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安全生产综合执法体系,企业和中介机构纳入全市信用平台;探索“互联网+防
8、雷安全监管”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直通式”的气象服务,编制并公开气象部门市、县区级权责清单,完成政务服务事项“不见面”和“见一次面办理”清单。6 .气象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业务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气象现代化紧扣部门和区域发展改革要求,基层气象基础设施达标率显著提升。建成市级项目3个:2015年12月淮安国家基准气候站(迁建)投入业务使用、2016年11月淮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投入业务使用、2019年5月江苏省洪泽湖流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处理中心(淮安市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中心)投入使用;建成县区级项目4个:2018年1月涟水县气象灾害预警指挥中心投入使用,2018年6月洪泽国家气
9、象观测站(迁建)投入使用,2019年4月淮阴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投入使用,2019年6月吁胎国家基本气象站(迁建)投入使用;金湖县气象灾害预警指挥中心项目正在建设,计划2023年底投入使用。(-)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十三五”时期,淮安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淮安气象事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1气象监测数据处理能力与“监测精密”还有差距气象观测综合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不足,精密度不够,监测手段不够丰富。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不够合理,在湖区、沿河、重点防御地区等布局过少,还存在监测空白。
10、气象观测自动化保障水平不高,智能台站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化。气候观测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发展也不够均衡。气象观测设备的实时监控、故障报警、反馈响应还有欠缺。实况数据应用不足,特别是对数值预报检验应用不够。2 .气象预警预报预测水平与“预报精准”还有差距随着气象新技术发展和应用,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仍有提升空间。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还未完全实现无缝衔接,预报分析平台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技术研究不够深入,极端天气的预报精细化和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全流程全要素的预报质量检验评估业务还有待完善。3 .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水平与“服务精细”还有差距
11、气象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聚力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和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新需求仍有不相适应之处。气象服务融入防灾减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和重点工作的深度不够。淮安特色生态遥感研究型业务体系亟需加紧构建,针对性的公众气象服务技术应用等有待研究,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有待加强。4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机制与气象高质量发展还有差距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机制还不够完善,气象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仍然不足,气象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不足。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推进不够深入,气象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还需提升。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缺少业
12、务科技带头人,市和县区之间人才队伍规模、素质能力、结构分布不均衡,县区业务能力不强、后备人才不足。创新团队建设还不完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系亟待建立。5 .气象管理体制机制与气象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差距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还需深化,地方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特别是气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有待进一步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继续深化,专业气象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模式亟待探索,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有待推进。气象法治体系、气象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还不完善,气象行政权力运行监督亟需进一步强化。(三)“十四五”时期淮安气象事业发展
13、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是淮安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和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淮安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迈进新时代,“牢记总书记嘱托,建好周总理家乡”,推动高质量特色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十四五”时期,淮安气象现代化须乘势而上迈向更高水平,气象事业发展须因势利导迈向更高质量,气象改革创新须借势而动取得更大突破。1 .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事业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庆祝新中国气象事业70
14、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我国广大气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促进国家发展进步、保障改善民生、防灾减灾救灾等作出了突出贡献;明确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国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新时代气象事业的发展定位和气象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综合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军民融合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对大力发
15、展气象服务有更高的需求和更新的要求。为此,迫切需要发挥气象在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保障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支撑作用。2 .省委省政府对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切实增强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全面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水平、切实增强气象治理效能等五项主要任务。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加快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各项改革,全面保障好气象部门人员、业务稳定运行。要求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将发展气象事业所需的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气象领域可持
16、续的稳定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和扶持机制。全市气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切实担起责任,加强战略谋划,落实重点任务,坚定发展自信,凝聚起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气象力量,以有力行动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3 .淮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要不断提高,对气象工作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十四五期间,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面巩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建设由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打造展现蓬勃生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淮安市第八次党代会确立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