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钴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566409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硝酸钴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硝酸钴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硝酸钴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硝酸钴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硝酸钴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硝酸钴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硝酸钴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硝酸钻化学品英文名:Coba1tdinitrateCAS号:10141-05-6分子式:CoN2O6分子量:182.94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吸入可能导致过敏或哮喘病症状或呼吸困难。怀疑会导致遗传性缺陷。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GHS危险性类别:皮肤致敏物类别1呼吸道致敏物类别1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险类别1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险类别1致癌性类别IB生殖毒性类别IB标签要素: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317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H334吸入可能导致过敏或哮喘病症

2、状或呼吸困难H341怀疑会导致遗传性缺陷H41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61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72受沾染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地。 P280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P284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戴呼吸防护装置 P201使用前取得专用说明。 P202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 P273避免释放到环境中。事故响应:P302+P352如皮肤沾染:用水充分清洗。P333+P313如发生皮肤刺激或皮疹:求医/就诊。P362+P364脱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P304+P340如误吸入:将人转移到空气新

3、鲜处,保持呼吸舒适体位。P342+P311如有呼吸系统病症: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O8+P313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P391收集溢出物。安全储存:P405存放处须加锁。废弃处置:P501按当地法规处置内装物/容器。物理和化学危险:无资料健康危害: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吸入可能导致过敏或哮喘病症状或呼吸困难。怀疑会导致遗传性缺陷。环境危害: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组分浓度或浓度范围(质量分数,%)CASNo.硝酸钻100%10141-05-6第4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

4、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眼睛接触: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咨询医生。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无资料。第5部分消防措施灭火剂: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特别危险性:助燃。与可燃物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74C开始分解,放出有毒的氮氧化物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

5、,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本品不燃。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第6部分泄露应急处理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戴橡胶手套。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大量泄漏:泄漏物回收后,用水冲洗泄漏区环境保护措施: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泄漏化

6、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小量泄漏:尽可能将泄漏液体收集在可密闭的容器中。用沙土、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并转移至安全场所。禁止冲入下水道。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封闭排水管道。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第7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禁止与可燃物质和还原剂接触。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处置应在具备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换气设施的场所进行。避免眼和皮肤的接触,避免吸入蒸汽。个体防护措施参见第8部分。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如需皤装,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

7、,防止静电积聚。避免与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禁配物参见第10部分)。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使用后洗手,禁止在工作场所进饮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储存注意事项:注意收容灭火产生的废水。与可燃物质分开存放。严格密封。储存在没有排水管或下水道的场所。第8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职业接触限值:无资料生物限制:无资料监测方法:GBZm60.1GBZT160.8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工程控制:防止粉尘扩散!避免一切接触!作业场所建议与其它作业场所分开。密闭操作,防止泄漏。加强通风。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设

8、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泻险区。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系统。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呼吸系统防护:局部排气通风或呼吸防护。手防护:防护手套,防护服。眼睛防护:安全护目镜,或眼睛防护结合呼吸防护。皮肤和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第9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红色结晶气味:无资料PH值:无资料熔点/凝固点():55沸点、初沸点和沸程(C):2900自燃温度():无资料闪点():4分解温度():无资料爆炸极限%(体积分数):无资料蒸发速率乙酸(正)丁酯以1计:无资料饱合蒸气压(kPa):无资料易燃性(固体、气体):无资料相对密度(水以1计):2.49

9、蒸气密度(空气以1计):无资料气味阈值(mg/nP):无资料n辛醉/水分配系数QgP):无资料溶解性:溶于水,溶于酸黏度:无资料第10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稳定性:正常环境温度下储存和使用,本品稳定。危险反应: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璘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避免接触的条件,静电放电、热、潮湿等。禁配物:易燃或可燃物、强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硫、磷危险的分解产物,无资料第11部分毒理学信息急性毒性:无资料。皮肤刺激或腐蚀:无资料。眼睛刺激或腐蚀:无资料。呼吸或皮肤过敏:无资料。生殖细胞突变性:无资料。致癌性:无资料。生殖毒性:无资料。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该物质刺激眼睛、皮

10、肤和呼吸道。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反复或长期接触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复或长期吸入,可能引起哮喘。食入可能对骨髓、心脏和甲状腺有影响。该物质可能是人类致癌物。动物实验表明,该物质可能对人类生殖或发育产生毒性影响。吸入危害:扩散时,可较快地达到空气中颗粒物有害浓度。第12部分生态学信息生态毒性:无资料。持久性和降解性:无资料。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无资料。土壤中的迁移性:无资料。第13部分废弃处置废弃化学品:尽可能回收利用。如果不能回收利用,采用焚烧方法进行处置。不得采用排放到下水道的方式废弃处置本品。污染包装物:将容器返还生产商或按照国家和地方法规处置。废弃注意事项:废弃处置前应参阅国家

11、和地方有关法规。处置人员的安全防范措施参见第8部分。第14部分运输信息联合国编号危险货物编号(UN号):非危险货物(仅供参考,请核实)联合国运输名称:非危险货物(仅供参考,请核实)联合国危险性分类:非危险货物(仅供参考,请核实)包装类别:非危险货物(仅供参考,请核实)包装方法:按照生产商推荐的方法进行包装,例如:开口钢桶。安甑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等。海洋污染物(是/否):是运输注意事项:不得与食品和饲料及可燃物质一起运输。第15部分法规信息下列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对该化学品的管理作相应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止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15):未列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品化学品目录(2015):列入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2017):未列入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首批和第二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未列入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列入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品种目录:未列入精神药品品种目录:未列入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2013):列入第16部分其他信息编写和修订信息:本版为第1.0版,按照GB/T16483-2008、GB/T17519-2013、GB30000系列分类标准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