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月初,区领导带领金融办、发改局、科技(经信)一行7人对苏州工业园区等进行了学习调研,先后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还参访了无锡高新区的两家高新技术企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很受启发,结合多种途径收集的材料,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苏州工业园区概况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东边,行政面积278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在苏州市新制定的城市总体设计中,明确了苏州工业园区在“双城双片区”格局中的“苏州新城”地位。201
2、6年,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6亿元,同比增长7.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8.1亿元,增长12%,税收占比达93.1%;进出口总额49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612亿元;R&D投入占GDP比重达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1万元,增长8.1%。高端装备制造业能级提升高端制造能级提升。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55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283亿美元,其中9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54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49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
3、7%;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产业为突破口,发挥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优势,重点培育金融、总部、外包、文创、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产业。累计经认定的各级总部项目达70个,集聚金融类机构超700家,其中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113家,区域金融中心高地加速形成。苏州工业园是中国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中国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中国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区域、中国唯一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中国唯一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中国唯一纳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名第一,是我国唯一的同时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
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工业园区。二、主要经验和做法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发建设20年来,园区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行的发展路径,将原先一块农田低洼地建设成为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城区。回顾20年发展,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高水平起步,对标国际工业园区建设1、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
5、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2、建立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3、建设高水准国际
6、一流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二)全方位改革开放,建设服务型政府1、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和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和区域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开创了政企分开、市场运作、国资带动、社会参与的开发模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国际惯例,率先建立、充分授权“一站式”服务高效运作,诚信管理、失信严惩的亲商服务体系。构建“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公平法治、宽进严管”的新
7、型市场监管体系,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保、“四规融合”的经济管理新体制,营造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环境。2、坚持开展先行先试。积极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争创全国首个综合保税区、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等多个第一和唯一,引领了园区在现代物流、科技发展、金融开放等方面的功能创新,开创了政府有序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性投融资模式,为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功能辐射,研究推进开放创新综合改革,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金融开放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综保区贸易多元化等方面实现了改革突破。3、不断创新对外开放。园区开发建设就是伴随着改革创新起步的,不断坚持“
8、合作中有特色、学习中有发展、借鉴中有创新”,不断加快探索先行先试,成为全国改革创新开放的样板,推动中新双方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赋予园区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的新使命新任务,为园区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江苏省委、省政府也专门出台意见支持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明确赋予园区省辖市社会事务行政管理权限等14项政策支持。开放创新各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首个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获批挂牌。在中新金融合作创新加快推进,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成效良好,跨境贷款合同余额超32亿元。各项金融创新政策落地,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开业,苏州股权交
9、易中心获批筹建,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区域金融体系。综合保税区贸易功能区封关运作,贸易多元化稳步推进。重点改革稳步推开。国资国企“解包还原”、监管专员、股份制改造等改革稳步推进。国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获批,行政审批局挂牌,各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苏相合作经济开发区、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等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园区服务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三)跟踪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1、不断引进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55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283亿美元,其中9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54个项目;全
10、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49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三大产业保持30%以上的速度增长,构建了良好的新兴产业生态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7%o2、不断促进新服务经济加速繁荣。累计经认定的各级总部项目达70个,集聚金融类机构超700家,其中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113家,区域金融中心高地加速形成,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5%,电商企业交易额增长50%,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金额56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金额35.4亿美元,分别增长14.7%、13%,均保
11、持全市领先。华人文化控股项目签约落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1%,入境游客、酒店业营收继续保持全市首位。3、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活力的培育。坚持高端引领,强化创新驱动,重视抓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不断积累创新氛围和创新生态。2007年成为国家高新区,2012年排名进入国家高新区前十。近年来更抓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38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各类研发机构450个,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苏州纳米城等创新集群基本形成,“金鸡湖创业长廊”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4、
12、不断丰富积聚各类创新资源。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国家级创新工程加快推进,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全国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o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医科院苏州系统所、中科院电子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苏州研究院等开工建设,江苏省纳米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启动筹建,生物产业园(桑田岛)建成投用。科技金融不断加强,去年总规模超150亿元的国创母基金(二期)投资协议正式签约,区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超800亿元。创新人才加速集聚。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累计有26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入驻(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个),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四)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13、建设宜居新城。1、始终不移坚持规划,积极构筑宜居宜业生活圈。园区的规划建设始终保持独立自主,没有受到政府领导班子更替的影响,始终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开发,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以及“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完善实施城市建设的各个专业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城市承载能力持续增强。2、加速城市功能项目建设,城市功能形象持续提升。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内涵,金融商贸区、科教创新区、国际商务区、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板块加快建设,累计批建80米以上商务楼宇近90幢,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消费经济加速集聚,2015年苏州中心实现整体封顶,诚品书店、新光天地、永旺梦乐城、文博广场商业中心等商贸载体建成开业
14、,人气商气加速集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阳澄湖半岛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宜居环境持续优化。3、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绿地覆盖率达45%,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7.4,整体通过IS014000认证,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完成生态文明建设60项重点项目、城市环境63项重点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园区被评为“江苏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持续性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突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区域一体加快推进。撤镇建街道改革扎实推进,“八个一体化”工程稳步实施,老镇城市更新计划加快实施。三、我们的
15、差距和思考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被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成就所震憾,直面我区在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和发展速度上的明显差距。2015年我区与苏州工业园区在火炬统计主要指标的差距十分明显,苏州工业园区的情况是营业收入4429亿元(沈阳1001亿元),工业总产值3753(沈阳597亿元),净利润314亿元(沈阳60亿元),上缴税费总额257亿元(沈阳54亿元),出口创汇326亿美元(沈阳87亿美元),高企数量700家(沈阳134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42亿元(沈阳19亿元),R&D经费支出136亿元(沈阳9亿元),从业人员27万人(沈阳9万人),大专以上学历17万人(沈阳5万人),吸纳归国留学生7015人(沈
16、阳959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万人(沈阳1万人),14年火炬统计排名19(沈阳35)o可以从上述指标中清晰的表明,我们在总体经济实力、高新技术产业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服务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们认为体现在经济指标和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刻的原因是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上值得学习借鉴。一是勇于对标世界一流的担当意识,所有的方面从规划设计、城市建设、产业引进、社会管理、营商环境都与国际水准接轨;二是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积极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争创全国多个第一和唯一;三是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无论是建设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当国家高新区,还是高水准的新城建设,都切实抓住了机遇,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四是科学可行的发展思路,坚持“合作中有特色、学习中有发展、借鉴中有创新”,成为全国改革创新开放的样板。对照苏州工业园区,我们虽然存在着差距与不足,但我们也有着我们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只要我们对照先进找差距、扬长优势,对照先进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