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 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 一.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国开2023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作业论述题:据我国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1:早在两百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有一些人与自然关系的著名论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
2、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一一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这段话充分反映了恩格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到“人是社会有机体”的思想进路。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在这里,青年马克思从人的身体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界看作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揭示了自然界对人的重要性。同时,人又是社会中的人。一方面,人类通过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与自然产生互动。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将自己与自然界
3、相分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深刻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而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人类通过实践形成社会有机体,这一有机体由社会运转的各要素构成,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有规律地运行。因此,人类既是“无机的身体”,又是“社会有机体”,两者统一于人类实践,共同作用于人化的自然界。由上可见,马克思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到“人是社会有机体”的思想进路,揭示了其科学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去塑造,并符合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预言,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必然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
4、恩格斯上述关于自然观的论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动力源泉,其中蕴含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彼此交织互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意在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诫人类在改造客观的世界的同时,要善待自然。生态保护近几年一直是国家建设关注的重点领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眼睛”和“生命”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党
5、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广袤的草原、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是慷慨的,人类善待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自然就会馈赠人类。正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道理,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也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智慧紧密相关。从根本上说,人类是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共同体。历史地看,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
6、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的衰落与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直接相关。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由于过度垦种等原因,最终难逃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的命运。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了“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很多人患病、死亡,损失巨大,震惊世界,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恩格斯早
7、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今天,
8、“胡焕庸线”东南方43%的国土居住着全国94%左右的人口,生态环境压力巨大;西北方57%的国土以草原、戈壁沙漠、绿洲和雪域高原为主,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这种基本的资源环境国情决定了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现在吃饱穿暖了,热切期盼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积极回应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
9、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正在逐步重现,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塞罕坝造林、毛乌素治沙等百姓受益、国际点赞的生动范例不断涌现,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需要跨越许多“娄山
10、关”、“腊子口”。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热爱自然的情怀和科学治理的精神,像保护眼睛和对待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