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方案20232023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方案20232023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方案(2023-2023年)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数据资源汇聚融合,优化再造政务业务流程,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数字江淮”建设总体规划(2023-2025年)、安徽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3-2025年)、安徽省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行动方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建设目标到2023年,“城市大脑”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和智慧中枢支撑更加夯实,“一个大脑赋能”“一张网络治城”“一对码(卡)通域”“一套端口服务”全面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
2、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加强。力争“十四五”末,体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健全,有力支撑我市打造“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二、建设原则1 .强化统筹,集约建设。按照“统一架构、互联互通、试点先行、复制推广”的思路,强化顶层设计,与数字政府、江淮大数据中心合肥分中心等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分步实施。2 .创新引领,应用为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创新,聚焦服务群众、城市治理、政务管理的“痛点”“难点”“堵点”,强化慈政利企便民应用场景建设。3 .政府主导,产业联动。加强组织引导,强化建设管理,发挥产业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相关技术服务产品的研发推广
3、,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4 .科学规范,安全可控。严格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密码法相关要求,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确保管理规范、安全可控。三、建设内容包括“1+3+4+N”,即:构建1个市级大脑,夯实3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4大城市中台,深化N类智慧场景应用。(一)构建1个市级大脑。坚持市县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作,全面提升“市级大脑”基础支撑能力;县(市)区根据“市级大脑”的数据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整体联动、分工协作、拓展应用。通过城市智能运营平台、决策支撑平台、安徽政务服务合肥分厅、皖事通合肥分站,构建面向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城市
4、管理、辅助决策、综合服务统一入口。(二)夯实3项基础设施。1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泛在网络体系,优化市、县、乡、村四级电子政务外网全覆盖,推进融合量子通信技术的市电子政务专网升级建设。加强政务应急指挥通信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三网融合”通信建设,实现全市指挥调度“一张网”。优化完善全市视频专网,汇聚接入全市监控图像资源,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搭建全市物联感知专网,构建感知网络一张图,提升城市管理全面感知、分析预警能力。组织网络运营商加快布局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核心骨干网覆盖面,满足大带宽和泛在连接的网络接入需要。完善城市政务云体系,优化扩容全市逻辑统一的“新一代电子政务
5、外网政务云“,实现市直部门通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细化政务云架构规范和系统迁移上云标准规范,推进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坚持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分步建设,不断提升市级视频云平台的存储、解析、挖掘、服务能力,构建“城市大脑”视觉中枢。根据上级要求和行业应用实际需要,有序、可控地推进公安、教育、卫生等专业行业云建设应用,夯实行业信息系统整合基础支撑,制定行业云信息系统“迁移上云”计划,稳步推进非涉密行业云向电子政务外网政务云的有序迁移。完善城市智能感知体系,构建统一的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在城市交通、桥梁、道路、地下管线、灯杆铁塔、环境治理、消防等市政领域
6、部署视频采集终端、RF1D标签、多类条码、智能传感设备等智能感知设施,构建全市统一的城市物联感知层。统筹推进“雪亮工程”、县区视频支网等公共视频监控相关项目建设,织密智能感知设备前端覆盖,整合接入社会面视频、图像等资源,提升基础感知能力。加快智慧小区、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构建基于智能感知的一体化协同共治体系;增强感知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能力,提供监控服务、查询服务、控制服务、扫描服务等综合性管理服务。2 .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推进交通标志标识、道路隔离栏、交通指示牌等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车路协同车联网发展,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线路、示范营运多场景测试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城市
7、基础充电设施建设、布局,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统一监管;根据全市“智慧停车”建设应用需要,推进路边临时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等停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引导商业体、单位、小区等社会停车场停车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智能电表、智能燃气表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完善电力物联网与智慧燃气网建设;建设智慧能源平台,构建具有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特征的能源系统智能化运营服务体系。加快雨量、水位、流量、水质、墙情等水利基础感知设备布点,构建天地一体化水利监测体系,推进水利基础设施与发电、灌溉、环保等设施的联动,实现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依托
8、海量的涉水信息资源,探索市级水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加快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网络,拓展5G在工业互联网建设改造中的应用和融合创新,引导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融合应用。加快农业物联网示范推广,促进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渔业生产、副产品加工、种子培育、农机管理等相关基础设施数字化和联网应用。推进智慧课堂、智慧班牌、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普及应用,探索发展与新技术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完善医院自助机器人等就诊助诊设施,优化诊前、诊中、诊后全疗程的智慧服务;推进“人工智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完善养老设施,推广健康一体机等养老辅助设备应用。3 .强化创新基础设施赋能。加快类脑智能、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
9、、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支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城市公共安全监测、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中国声谷智能语义开放、智能可穿戴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等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先进的网络、数据、算法和算力服务。(三)打造4大城市中台。1 .数据中台。依托市级大数据平台和政务能力支撑平台,构建数据标准规范,按照“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六要素”,不断整合接入业务数据,完善人口库、法人库、宏观经济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规范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和共享交换,实现与江淮大数据中心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形成全市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主要由数据目录管理、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治理、数据
10、共享交换、数据可视化、数据开发、基础支撑体系以及数据共享库、多类主题库、非结构化数据库等构成。2 .智慧中台。以城市事件智能处理为目标,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能力的集约建设和统筹管理,为各类智慧化应用提供灵活、快捷的基础能力支撑,构建横向能力可拓展、纵向应用可支撑的人工智能基础能力服务体系。主要由原子能力、专项能力、领域模型、人工智能技术的标记和训练等构成。3 .业务中台。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技术规范和流程规范,建立开发工具集和微服务框架,统一构建面向业务应用的大数据基础组件、基础工具和模型算法,支撑标准高效的应用开发模式。主要由基础支撑能力和通用业务能力构成,基础支撑能力包括统一认证、
11、统一监控、统一支付、工作流引擎、消息中心、区块链基础平台;通用业务能力包括协同处置、协同调度、协同服务、数据防篡改、数据追溯等。4 .时空中台。整合地理信息、道路实景、虚拟现实场景等城市地理信息,建设城市统一标准地址,提供统一的地图图层、标准地址等服务接口,提高城市地理图层、地址的唯一性和及时更新率。主要由地理空间服务、标准地址服务、地址二维码服务构成。(四)深化N类智慧场景应用。按照“急用先建、实用优先”原则,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产业支撑,推进20个领域100项左右应用场景建设。1 .城市管理。主要包括工地治理、渣土车管理、暴露垃圾治理、违章建筑监管、地下管线监管、店外经营监管、广告治理
12、、营运车辆管理等。依托智慧工地、噪音监测等应用,实现对建设工程工地噪音、光照、扬尘等扰民因素的全面监测,有效缓解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隐患、扬尘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通过智慧中台视频分析能力,对渣土车和垃圾收运车未加盖、抛洒滴漏、违规倾倒等问题自动监测识别,通过北斗定位实时监测车辆行驶路线,方便监管部门对车辆行驶路线监管,避免车辆驶进禁止区域以及不按规定路线行驶。通过智慧中台图像分析,主动发现、智能抓拍城市角落的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及时推送给相关管理部门,助力执法和处置。通过遥感影像智能比对,开展对城市违章建筑信息自动采集、影像核查对比、变化图斑提取、智能识别分析、在线监测预警、统一管控治理,实现建
13、筑信息“一图管控”。建设完善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实现对地下管线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审批、竣工测量进行全面管理和成果共享,拓展地下管线系统在管网接驳、改造等场景中的应用,助力雨污混接整治、地下空间开发等工作。借助城市视频监控自动抓拍,结合人工辅助分析,实时监管店外经营、占道经营等问题。通过视频监控综合分析,对违规广告牌进行视频甄别、远程取证,同步发送至监管部门,实现违规广告牌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的功能。完善城市营运车辆运行数据采集,汇聚交通、公安、公交、出租车、快车、共享单车等数据,构建城市运力评估模型,优化城市运力指数、运力配置分布。通过重点场所视频抓拍和智能分析,及时发现、处理车辆非法运营、未按
14、规定区域停放等问题,提高营运车辆的安全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2 .城市安全。主要包括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安全、自然灾害应对等。及时获取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安全生产重点领域的重大风险感知数据,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完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模型,实现对高危企业安全生产的实时监测、风险评估、预警分析,强化安全生产风险分类分级管控。建立交通事件知识库,实现机动车违法事件、行人违法事件、交通事故处置、交通应急指挥等交通事件的有效识别和分析,完善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件甄别手段,为公众安全出行提供有效的交通指引。整合感知设备采集的数据和城市基础数据资源,加强消防设施、器材、人员的
15、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与跟踪,实现消防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的智慧应用和服务,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火灾防控体系,提升社会火灾防控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校园周边、校园内部视频监控为基础,完善校园立体化监控体系,对校园周边以及校园内人车物等进行有效监控和识别,实现校园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和预警。整合相关灾害监管部门现有数据资源,完善气象、地震等行业智慧应用,建立应对洪水、地震、台风、暴雨、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大数据分析决策体系,支撑自然灾害应对分析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3 .应急指挥。主要包括突发事件智能识别、突发事件态势推演、应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调度、应急通信支撑、消防实战指挥
16、等。基于图像识别引擎,建设针对突发事件的专项识别能力,提升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响应能力,实现重大风险隐患看得见、管得住、可追溯。建立突发事件态势分析模型,结合事件现场、周边环境及气象信息等,智能预测事故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为事件定级定性和后续决策指挥提供支撑。基于突发事件态势生成应对预案、辅助决策方案,并根据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衍生灾害,对事件的危害性、承载体受损情况、人员伤亡情况、事件可控性、影响范围等相关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辅助决策。加强城市运行全域、即时的分析、指挥、调度、管控,建立反应灵敏、协同联动、高效调度、科学决策,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全数据、全时空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通信协同。建设完善窄带物联网、无线宽带集群、5G通讯、无人机、卫星通信、北斗短报文等通信手段,实现突发事件现场、前后方指挥部的通信通畅。建设完善灭火救援一张图分析决策、一张图指挥调度,推进灾情信息实时化、救援对象精准化、力量部署精确化、作战指挥可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