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质疑巧问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思质疑巧问创新.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多思、质疑、巧问、创新教师提问,学生答复,看似启发学生思维,但实际上这种思维是处于被动状态,影响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以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思而疑一一发现问题。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归根结底,“疑从“思来,”思而生”疑,可见“思又是“疑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而生疑,并允许学生大胆假设,允许不同假设并存,锤炼学生发现问题、追索问题的能力。如教课文?捞月亮?,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教生词“捞。教师从桌上拿起课本问学生:这是捞吗?学生说不是,只能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学生说:这叫“捡或者“
2、拾,也不能说“捞。于是教师问:“捞怎么解释?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这时再在“捞的后面写上“月亮二字,通过这番诱导思考,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去捞?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分析课文。这样,就能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二、疑而问一一提出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的各种疑点被激发起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显得乱而琐碎,甚至离奇乖僻,模糊暧昧,但这是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来了,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纳入到预定的教学轨道。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有目的地逐步引导,对学生的各种提问不
3、能采取否认、批评的态度,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而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质疑问难,这就是“导疑。如教?草船借箭?,为了一下子抓住课文中心,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得十万支箭,为什么说他是神机妙算,妙在何处?教师又让学生特别注意文末这样一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学生因疑而生问:三天之内得十万支箭,这能行吗?再神机妙算恐怕也有困难。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稍加点拨,解决了学生的疑点:诸葛亮料事如神,且顾全大局,联合东吴共同抗曹,他又深知曹操的性格和用兵特点,还预知三天后长江上必有大雾,自信方案一定能实现。诱使曹操误送十万支箭,又加上周喻的方案以败而终,促使“三天之内
4、得箭十万的方案得以实现。这样学生因疑而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学得集中,学得主动。但是学生在质疑问难时,往往找到不准这关键的“一发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示范,逐步引导,反复训练学生将问题提到点子上。三、问而寻一一探索问题。因疑问而进一步寻求疑问,培养学生探索、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到达进一步探索、创新的目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只能解决一些初步或表象的问题,还缺乏进一步发现、开展、探索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者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看似平凡之处寻曲折,进而深入质疑,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如教?西门豹?一
5、文,教师可指导学生了解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来,主要调查了哪四个问题(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是怎样造成的?不给河伯娶妻,漳河就要发大水,这话是谁说的?新娘是哪儿来的?漳河发过大水吗?),然后组织学生思考置疑:师:西门豹问这四个问题有什么目的?生:他想知道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师: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板书真相问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人是谁。师:很好,但不能说是主要人。生:主谋。师:哎,真好(板书主谋),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那么问第三个问题的目的呢?生:了解受害者的情况。生:水到渠成地)第四个问题是西门豹想知道河伯显灵没有。这样寻疑、探索,课文第一大局部的问题学生都发现并掌握了,学生通过阅读和初步探讨,根本也能读懂课文了。综上所述,教师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层层寻疑,精思巧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的开展。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寻疑的过程中,一定要留给他们求异的时机,鼓励他们不断探索问题,开展他们的创见性。特别要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做就能促使全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并善于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去观察、了解事物。总之,语文教师应牢记叶圣陶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