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结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兰诗》结构分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木兰诗?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全诗紧紧扣住木兰参军这一主题,突出了木兰这个英雄形象。这首诗按照故事情节的发生、开展和结束,可分为五个局部:第一局部(第12自然段),表达木兰代父参军的缘由。开头八句“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是当时民歌的套头,交代了木兰参军的缘由。“套头也称“套语,即用比较固定的词语或句式作为民歌的开头。这虽不是?木兰诗?所仅有,但也是从内容需要着眼写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局部。如乐府民歌?折杨柳枝歌?中也有这样的“套头:“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诗一开始,先以象声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的形象,点明了主人公的名字及身份。接着写木兰停机叹息这个与往常不同的情景,
2、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从而引出下文。木兰究竟为什么叹息呢?作者用民歌中常见的问答形式,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强调木兰别无它想,别无它念,只因朝廷征兵火急,父老弟幼,无法应征而叹息焦虑。“愿、”替二字写出了木兰深明大义,经反复思虑,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参军。第二部(第3自然段),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向征途。“东市买骏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木兰出征前紧张的准备工作和木兰辞别爷娘、踏上征程的情景。西魏(535557)至唐初行府兵制,当时应征者需要自己准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所用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是虚指的。用这种排比铺张的手法既能使句式整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又能突出渲染木兰出征前的准备鞍马时
3、紧张忙碌的气氛,显示了民歌的特殊风格。“旦、“暮也是虚指,极言时间的短促,有“这会儿、“那会儿的意思。这反映了当时战争紧迫、木兰早行夜宿、急速行军的情景。诗中只用了过黄河,越黑山,到燕山,就概括了木兰出征的历程,“不闻但闻既逼真地表达了木兰离家远、思亲切的内心活动,又绘声绘色地写出征战途中的景物。第三局部(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写木兰转战沙场的戎马生涯。“万里夸张地写出了征途的遥远,“假设飞比喻行军神速。这就形象地描叙了木兰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意思是在北方的寒气之中传来阵阵打更声,清冷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铠甲上。这里用对
4、偶句极为简练地描绘了北方战地生活的艰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说身经百战的将军喋血沙场,英勇善战的木兰奏凯归来。“壮士,是古代对男子英雄的称谓;“百战、”十年,极写战争时间长久,斗争剧烈残酷,同时也衬托了木兰英勇、机智、善战。这一局部只用了3O个字概括了木兰常年行军作战的艰难历程。第四局部(第5、6自然段),表达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第5自然段,“归来见天子送儿还故土,写木兰奏凯归朝,蔑视功名利禄,只求还故土。首句“归来见天子,紧承上一局部末句“壮士十年归,结构紧凑,语言明快。“明堂,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可见天子接见木兰的仪式是隆重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突出木
5、兰功绩之大,皇帝对她赏赐之多。“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土,突出她鄙弃高官厚禄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第6自然段,“爷娘闻女来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与家人欢聚的场景。这一段,作者通过明快的节奏,细腻而传神地描叙了父母姐弟以不同的神态欢迎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交代了故事的结局。“相扶将是说父母虽上了年纪,还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理红妆是写年轻姐姐赶忙梳洗打扮;“磨刀霍霍向猪羊形象地写出了小弟弟忙着准备佳肴的情景。接着写木兰归还故土,恢复女儿装的喜悦自豪之情。“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这一充满喜剧气氛的场面,更加突出了木兰的光辉形象。第五局部(第7自然段),是一段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以双兔作比喻,表示了人们对这位乔装出征的女英雄的喜爱和赞美。【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