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标准.docx(6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标准1总则1.0.1为在混凝土升板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不超过8度的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升板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3混凝土升板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升板结构1ift-s1abstructure由安装在结构柱上的提升系统将在施工现场叠层预制的楼盖结构依次提升到设计标高位置,并通过后连接节点与竖向、水平结构构件连接而形成整体的结构体系,包括板柱结构、板柱-支撑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2.1.2 板柱
2、结构s1ab-co1umnstructure由水平构件为板和竖向构件为柱所组成的结构体系,楼板可采用平板、空心板或密肋板,板柱节点可设置柱帽。2.1.3 板柱-支撑结构s1ab-co1umn-bracestructure由无梁楼板和柱组成的板柱框架与支撑组成的升板结构体系,支撑可采用普通钢支撑或屈曲约束支撑。2.1.4 板柱-剪力墙结构s1ab-co1umn-shearwa11structure由无梁楼板和柱组成的板柱框架与剪力墙共同组成的升板结构体系。2.1.5 预制构件precastcomponent在工厂或施工现场预先制作的构件。2.1.6 群柱稳定性stabi1ityofgrouped
3、co1umns升板结构在提升阶段,群柱在荷载作用下保持原有状态而不发生整体屈曲或失稳破坏的能力。2.1.7 楼盖提升f1oor1ifting在施工现场预制的楼盖由提升系统提升到设计标高的过程,可采用单板提升法或叠层提升法。2.1.8 提升单元1iftingunit楼盖在制作时事先划分的独立结构单元,应满足楼盖提升系统的提升能力及单元内群柱稳定性要求。2.1.9 提升系统1iftingsystem用于提升楼盖的设备系统,由动力系统、吊杆或吊索、支承系统等组成。2.1.10 提升力1iftforce楼盖提升过程中吊杆或吊索所承担的最大荷载。2.1.11 同步提升synchronous1ift楼盖提
4、升过程中,各提升点的提升速度一致或提升差异在控制范围以内。2.2 符号2.2.1 材料性能Ec混凝土弹性模量;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y钢材或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2.2.2 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M弯矩设计值;MmxMs格梁板楼盖中主、次梁弯矩设计值;S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R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V剪力设计值;w-提升单元内全部柱所受均布风荷载设计值。2.2.3 几何参数Abq屈曲约束支撑截面面积;Abr普通钢支撑截面面积;bee柱帽在弯矩方向的宽度;Im.Is格梁板楼盖中主、次梁的截面惯性矩:IO一等代悬臂柱的计算长度;1x、Iyx、y向的楼盖计算
5、跨度;ut齿槽外口周边长度。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w基本周期考虑非承重墙影响的折减系数;i搁置折算系数;YO结构重要性系数;Y1提升折算系数;Y CQ施工活荷载作用分项系数;Y G板自重作用分项系数;Y 一提升差异作用分项系数;Y 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支撑的长细比;一偏心距增大系数;1荷载效应放大系数。3基本规定3.1.1 混凝土升板结构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o3.1.2 混凝土升板结构中,纵向普通钢筋宜采用HRB4OOxHRB500钢筋;箍筋可采用HRB400、HRB335、HPB300钢筋;预应力筋宜
6、采用预应力钢绞线;当采用钢柱或钢管混凝土柱时,钢材宜采用Q345或以上等级钢材。3.1.3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3.1.4 升板结构的维护墙体宜采用轻质材料。3.2结构布置3.2.1 升板结构中,柱可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钢柱,楼盖可根据柱网尺寸、荷载大小、刚度需求、楼板开洞状况及施工条件等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密肋板、空心板或格梁板。3.2.2 升板结构的整体布置应保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建筑物中的钢筋混凝土井筒等可作为抗侧力结
7、构。3.2.3 升板结构宜采用不设防震缝的结构方案。当需要设置时,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板柱结构中防震缝宽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相关规定;2板柱-剪力墙结构和板柱-支撑结构中防震缝宽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关于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相关规定。3.2.4 升板结构楼盖中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不宜超过75m。当采取可靠措施后,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加。3.2.5 板柱结构的平面柱网结构布置宜均匀、对称。3.2.6 板柱-支撑结构中,支撑宜沿建筑物的两个主轴方向布置;支撑间距不宜超过楼盖宽度的2倍;支撑直上、下连续布置,当不
8、能连续布置时,宜在邻跨布置。3.2.7 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应沿建筑物的两个主轴方向均匀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剪力墙的间距不宜超过楼盖宽度的3倍,宜沿竖向贯通布置;2应避免楼板开洞对水平力传递的影响,当位于剪力墙之间的楼板有较大开洞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3应形成双向抗侧力体系;4宜避免结构刚度偏心;5剪力墙的基础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能力。3.3.1 升板结构应按提升与使用两个阶段进行设计。结构的截面尺寸、配筋宜由使用阶段的内力控制。提升阶段的提升程序及板柱节点的连接固定措施应结合施工工艺合理确定。3.3.2 在升板结构中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楼盖时,其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
9、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技术规程JGJ140的有关规定。3.3.3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并需进行疲劳验算的混凝土升板结构,应经专门研究。3.3.4 升板结构的承载力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进行验算:持久短暂设计状况OSR(3.341)地震设计状况SRRE(3.342)式中:Yo一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的结构构件,应分别取不小于1.1.1.0和0.9;S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对地震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R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RE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
10、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取用。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采用1.0o3.3.5 提升阶段板的内力设计值SI,应按下式计算:式中:SBk板自重荷载效应标准值;SCQk施工荷载效应标准值;计算时,施工荷载可按本标准第3.3.7条的规定取值;S1k提升差异作用效应标准值,按本标准第424条规定计算;1.1.1 自重荷载的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YCQ施工荷载的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1.1.2 差异作用的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取1.25;K动力系数,应取
11、1.2o3.3.6 使用阶段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S一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Bk楼板自重荷载效应标准值;SSk楼板自重外的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SQk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S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取用;Swk风荷载效应标准值;SEhk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SEvk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Y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YQ活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YW风荷载的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
12、;Y1活荷载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Y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取用;YEv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取用;Q活荷载组合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w风荷载组合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3.3.7 升板结构承受的荷载和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确定;2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13、的有关规定确定;3楼板上的施工荷载直取0.5kN/m2,顶层板施工荷载不宜大于1.5kN/m2,当采用升提或升滑施工时可取2.5kN/m2;有堆砖荷载时,堆砖荷载值不宜大于0.5kN/m2o3.3.8 按本标准设计的混凝土升板结构房屋的适用高度不应超过表3.3.9 的规定。表3.3.8混凝土升板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m)3.3.103.3.11 抗震设防要求的混凝土升板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确定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防标准。3.3.12 混凝土升板结构抗震设计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规定。构件
14、的抗震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1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由表3.3.10确定,乙、丁类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调整烈度后,按表3.3.10确定抗震等级;2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度时,钢柱的抗震等级应分别按四级、三级、二级采用,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等级应分别按三级、二级、一级采用;3确定与支撑相连柱的抗震措施时,应按本条第12款的规定提高一个抗震等级确定。表3.3.10混凝土升板结构的抗震等级3.3.13 结构在多遇地震或风荷载作用下,楼层内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宜符合表3.3.11的规定。表3.3.11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3.3.14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楼
15、层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宜符合表3.3.12的规定。表33.12楼层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3.3.15 升板结构中的预埋件和连接件等外露金属件应按不同环境类别进行封堵或防腐、防火处理,并应符合耐久性设计的有关规定。采用钢柱或钢管混凝土柱时,钢结构的防火处理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和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的规定。3.3.16 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混凝土升板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3.4施工要求3.4.1 升板结构施工时应根据设备提升能力及设计要求划分提升单元。单元的提升与连接固定方案应经设计单位认可。3.4.2 电梯井筒、楼梯间剪力墙作为楼板提升过程的抗侧力结构时,宜先行施工。3.4.3 升板结构的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