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1.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593390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案1.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2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3 .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局部文言常用词语。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 .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 .老师范读课文4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清楚;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 .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2、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 .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惊讶。穷:穷尽,走到头。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惊讶。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

3、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7 .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似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

4、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快乐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

5、U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答复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慨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

6、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2、3段为第二局部,是故事的开展。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

7、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快乐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局部。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请同学复述课文。2.分析课文: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8、(完成目的一)全文分三局部:第一局部(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第二局部(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局部,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气。第三局部(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阔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局部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明

9、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3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 .背诵课文。5 .作业:m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2)指出以下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芳草鲜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