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方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方案1.1 总体布局1.1.1 土地利用布局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结构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地类主要为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园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工程实施后,项目区耕地达到349.85公顷,耕地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82.4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4.O1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10.37%;林地4.18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0.98%,其中有林地2.83公顷,占项目区面积的0.67%,其他林地134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0.32%;交通运输用地7.6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179%;水域及水利设施面积12.78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3.01%;其
2、他土地面积17公顷,占项目区面积的1.34%。详见表5。一级分类一级编码二级分类二级编码牧野乡项目区(整治后)亩hm2%耕地1水浇地125247.75349.8582.46园地2果园212.250.150.04林地3有林地3142.452.830.67其他3320.11.340.32小计62.554.170.9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城市2011.40.360.08农村宅基地203568.237.888.93采矿用地20477.851.191.22特殊2058.70.580.14小计660.1544.0110.37交通运输用地10公路10297.56.51.53农村10416.51.10.26表
3、5土地利用规划表小计1147.61.7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河流I11163.9510.932.58坑塘11421.051.670.39沟渠1172.70.180.04小计191.712.783.01其他土地12设施农12281.51.71.34合计6363.9424.26100通过综合整治,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由88.16公顷减少到44.O1公顷,减少了44.15公顷。村庄面积减少主要是通过新村建设面积小于旧村复垦面积实现。表6整治前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对比表一级分类二级分类牧野乡项目区(整治前)牧野乡项目区(整治后)增减面积亩h2m亩hm2亩h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农村宅基地1322.488
4、.16660.1544.01-662.25-44.151.1.2 主要工程布局(1)总体布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把解决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使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以新乡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区位交通和自然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现状有利条件,因地制宜,按照“统一规划、节约用地、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指导,确保困难住户的住房得到妥善解决,住房质量、小区环境、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困难家庭的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2)居住建筑布
5、局项目总平面布局本着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环境宜人、交通顺畅、管理方便的原则进行布置。综合考虑国家、省、市有关住宅产业的技术要求。公建主要集中布置于小区入口附近,方便居民使用,小区住宅以6层条式为主,部分为4、5层。布局采用行列式进行布置,与公共建筑相互结合、协调搭配,丰富居住小区的环境和平面布局,使小区面貌新颖别致、灵活多样。根据地块地形现状和特点,组织好小区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相互联系和组合。以集中的绿地及广场为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游憩及信息交流的场所;以楼间限定为半公共空间,为组团级楼群的居民提供交往空间;充分考虑居民的私密性,规划为居民提高良好的私密空间。根据
6、小区空间的合理限定,空间构成还充分考虑了小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相互渗透和协调,使小区空间环境与城市空间环境更加融洽,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规划总户数1320户,可容纳5500人,安置合理密度进行建设,通过规划路网、建设公共绿地,配套相应的公用工程设施,提高生活质量。(3)绿化设计为了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小区绿地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布置,出小区中心绿地外,在房前屋后、零星地块见缝插绿进行建设,方便居民、美化环境,使人们不如小区后,有一种步移景异、赏心悦目的美好视觉效果。植物配置以禾木和常绿观赏植物为主,既提高绿量,容易形成大景观效果,又可在夏季遮荫蔽暑。另外还可以间植
7、落叶与常绿花灌木,增加立体种植。立体种植、乔灌搭配,花草相映,共同形成和谐、大方、美观的景观效果。同时辅以硬地、亭子、花架、坐凳等园林小品,形成景色宜人、层次丰富、四季常绿、生机盎然的园林景观。绿化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管线的距离需要满足有关规定。同时,为方便残疾人日常生活与工作需要,于小区各出入口、道路、公建等处做无障碍设计,方便出入、使用。(4)公建及配套设施为满足小区居民就近服务的要求,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小区内部设置了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设施等,为本区居民提供服务。为满足居民自行车、摩托车其
8、中存放、统一管理的要求,规划在小区住宅楼底下设半地下室车库不仅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城市设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竖向设计为了更好的满足项目排水和管线敷设的要求,本着尽量减少土方量且保证排水畅通的原则,项目场地一般根据实际地形作挖、填方处理,挖、填方高度以具体场地情况而定。场地和厂区道路坡度控制在0.5%左右,且与周边场地衔接良好。建筑室内外具体高差可在施工图设计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综合考虑功能、安全及景观要求,竖向布置方式采用平坡式,雨水排除结合竖向设计,尽量利用地面坡度排除雨水,以节省工程投资。项目雨水排除结合地面径流由雨水汇集口进入雨水管网,而后汇集向外排放城市雨
9、水系统。场地和场区道路坡度与周边场地衔接良好。建筑室内外具体高差可在施工图设计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同时为预防出现洪水、滑坡及特殊工程地质灾害,要做好各项防灾措施。(6)土地平整区域布局保持耕地布局的基本稳定,农地整理增加的耕地应与原有耕地集中连片;以田间路和生产路、排灌渠系、农田防护林围构成的耕作田块为基本单元,相对均匀分布。基本农田划定在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力较好,农田水利设施较完善、产量较高的区域。(7)农地整理基础工程配置模式整理田块田块设计尽量为长方形,在考虑工程量的前提下,尽量使田块形状规整,工程实施后,农地整理增加的耕地应与原有耕地集中连片。田间道路田间道路充分考虑与附近居民点及区
10、内外道路协调衔接,同时考虑方便生产,满足运输需要。依托项目区紧邻的县乡公路和过项目区内新实施的村村通油路工程,规划布置田间路和生产路两级道路,形成田间路与附近居民点及区外公路相接,生产路连接各田块并与田间路相连的项目区内交通网络。根据本次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要求,也便于规划的实施,农村道路尽量在现状的基础上实施规划建设,按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要求,结合农田景观美化要求,构建“路一沟一树相结合,田间到一一生产路相连通”的方格网络框架,实现便捷通达,与项目区外交通形成项目区道路格局。灌排渠系由于项目区周围不能提供充足的地表水灌溉水源,项目区灌溉采取打井抽取地下水的方式。每眼井配套水泵1台,电源采用发
11、电机组,田间输水采用地面软管灌溉。项目区现有的排水沟多数是自然形成的,走向紊乱且时断时续,排水能力低下,规划对现有的一条排水沟进行疏竣,重新设计了一部分排水农沟,规划的排水沟渠尽量与田间道路配合布置并适当考虑原有排水沟。农田防护林项目区内部分道路两侧有防护林,且林种单一,缺乏管理,只有村庄周围树木稍多些,园地和林地较少,林木总量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项目区主要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耕作区,林地、园地呈点状分布且数量较小,田间林网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除乡村公路旁有少量的防护林带外,原有农田防护林带在田间成为零星的树木或残次林带。林带老化、残躯,树种单调,难以发挥应有的防风固沙作用,生态效益低
12、下,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新。(8)主要道路布局村庄在项目区市集前有一条村主干道,宽8米,与外界连接的道路在规划中可以不用考虑,主要是新村建设区内的道路,田间路规划为4米宽的水泥路,生产路规划为2米宽的素土夯实路面。区内基本上形成了田间路、生产路两级交通网络,但大部分路面较差,分布不规则,缺乏统一规划,宽度不一,且将田块分割得支离破碎,非常不利于农业机械、运输车辆通过,也不利于各类产品运输、客货贸易往来,不利于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因此,田间道路必须提高标准,以利于区域发展。(9)灌排系统骨干设施状况自60年代后,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水利建设,项目内沟渠纵横交错,排水系统较为完善。基本能满足
13、项目区排水要求。(10)电力布局项目区内现有IOkV线路通至各村,区内生产、生活用电均可以保证。电力能够满足规划用电要求。1.1.3 村域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生产发展。能否把产业做强做大,真正使农民富裕起来,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全局。(1)产业规划贯彻国家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要求,保证基本农田用地。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引导改善农作物种植结构;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小麦、玉米种植,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推广生态环保型的农药,提倡使用有机肥,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防治农业污染。同时鼓励发展规模养殖业。(2)实施措施正确处理群众主体和政府引导的关系,坚持统分结合搞好产业规划
14、。”产业规划到户”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但也要注意,如果农户在产业门类的选择上过于散而乱,产业就难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路子,在帮助农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既要注意根据群众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自下而上来科学确定,又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围绕村主导产业来选择,自上而下把全村的主导产业逐一分解到户,实现统与分的有机结合。注重强化后续跟踪服务,真正使产业规划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把农村产业规划落实到户,如果后续服务跟不上,农民在发展产业中遇到的诸多实际困难无人问津,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就会受挫,产业规划也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和新的形式主义。因此,必须把为农民提供全方位、链条式的
15、全程跟踪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要重点帮助解决好资金、技术、销售等节点问题。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加快建立起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主增长机制。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提供必要的帮扶服务是必要的,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让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政府则逐步剥离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提供社会化服务上来。比如,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销售服务,主要是要充分发挥理事会、产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防止陷入大包大揽的尴尬境地。着力解决好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产业规划到户后,如何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就成为一道新的课题。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