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本质是什么.docx(7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人的本质是什么-透彻深邃柏拉图曾下过一个著名不严谨的荒谬定义:人是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千百年来无数人嘲讽柏拉图这个定义的荒谬,然而两千年来的无数嘲讽者嘲讽者却少有人能够给出更好的定义来,除了这件事情本身的讽刺之外,也足以见得要对“人”下一个定义何其艰难。神学家说:人是最像上帝的生物;伦理学家说人是兽性和神性的矛盾统一体;生物学家说:人是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生物;马克思的说法或许最有深度: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说法,或者道出一方面的本质,或者道出一部分本质,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都不足以描述出完备的人。人的本质,是本能与信息相互作用效果的总和。本能相对比较简单,信息对人的影响则很复杂
2、,其复杂主要表现在信息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上。人与信息一:人的本能从根本上看,人的本能只有两个半:生存、繁衍和追问。为什么是两个半呢?本质上人的所有欲望都是生存和繁衍本能的直接结果,佛家所谓的三毒贪嗔痴、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生存和繁衍本能的直接反映;几乎人的一切本能行为都可以归结为生存或者更好更安全的生存、繁衍或者更多更长久的繁衍的诉求;只有有个例外,称之为追问或者叫好奇,或者叫求知欲。生存和繁衍是所有生物的本能,而追问似乎是人所独有,是脱离了 “动物性”的存在,但是也脱离得不太纯粹,所以称之为半个本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方面追问这件事情是生存本能和繁衍本能的衍生品,很多
3、时候它的初衷是为了应对未来生存和繁衍的不确定性危机而萌发的,也跳不出更好生存和更长久繁衍的范畴;但是却又有另一部分追问似乎与这两大本能无关,表现为毫无实在目的动机的纯粹的好奇追问。因此追问这种本能到底能不能算作人的“一个”本能很难说得清楚,姑且作为半个不能。一:信息1 .信息的概念和初步分类信息是什么?狭义的信息指能够被五感接收并且在经过大脑虚拟重建之后与现实事物或过程一一对应的信号,就现代人而言信息来源主要有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四大类,主要集中在五感中的视觉和听觉,本质信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抽象,以及一些基于已知世界的合理想象加工。广义的信息要比狭义的信息宽泛得多,眼耳口鼻触这常规的五
4、感甚至只能占信息总量的一部分,在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信息是不在常规的信息之中或者说隐藏在这些信息之中但是正常情况下无法真正接收;比如暗示,比如隐喻,比如态度,比如情绪倾向,再比如一些复杂程度比较高的学术著作,这些信息绝不是通过简单的五感能够接收的;必须借助思维才能提炼出来。另外,心或者说大脑的存在,导致了信息的另一个不可知不可测的来源,人一天起心动念的信息总和远远大于五感接收的信息,这些信息看似不是接收的,但是对于塑造一个“人”来说却是有效能的,因此也需要当作接收到的信息来处理。因此,信息至少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通过五感直接接收的简单信息,第二类是隐藏在简单信息里需要通过一定的挖掘才能提取的深层信
5、息,这一类与理性相关;第三类是人心不自主的起心动念,这部分是几乎完全由感性支配的信息,像灵光一闪的灵感,心血来潮的无理手这种都是这类。上文所分的三类信息基本上把所有信息都囊括其中了,但是这样还是不足以把信息这个概念的所有内涵和外延讲清楚,接下来将从其他角度来阐述信息及其非凡的深度和广度。2 .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上文对信息的概念进行了一个比较通俗的角度进行分类和解析,但是不足以全面理解信息这个复杂的概念,接下来从另一个维度进行分类,把信息分为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直接信息是指不经过中间媒介(主要指人)直接作用于客体并产生效果的的信息,注意直接信息和一手信息的区别,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都是直接信息;像
6、别人转述的话、媒体报道、书籍记载这种,虽然从信源到客体接收中间有无数媒介,但是对于客体而言是直接接收的,因此也是直接信息。间接信息是指经过媒介间接作用于客体的信息,也就是说媒介接收到信息并没有把信息传递给客体,而是直接对客体产生一个相互作用效果,比如骂客体一顿,打客体一顿,或者改变对客体的态度,像这种信息对客体产生了影响但是客体却并没有接收到该信息,即信息通过媒介间接对客体施加影响的信息,叫做间接信息。简单来说就是,直接信息直接作用于客体,间接信息间接作用于客体,直接信息直接被客体接收,间接信息不被客体接收只被媒介接收。举个简单例子,小明的爸爸告诉小明:”王叔叔说他家的玻璃被小明用弹弓打坏了,
7、这时候对于小明来说,这条信息就是直接信息,虽然是通过“爸爸”这个媒介传递给小明的。王叔叔告诉小明爸爸:“小明用弹弓把他家玻璃打坏了,小明爸爸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小明揍了一顿并且没有告诉小明为什么,这时候这条信息就是间接信息。实际上生活中间接信息很多,比如“墨西哥的蝴蝶煽动一下翅膀,日本发生七级台风”,对于日本人来说“煽动翅膀”就是间接信息;比如阿联酋酋长和特朗普闹翻了,油价就上涨20%,对于加油的消费者来说就是间接信息,即使他知道这个消息也是间接信息,因为信息不再直接作用在消费者身上产生效果的,而是间接产生效果的。甚至有时候一条信息既是直接信息也是间接信息,或者说很多时候一条直接信息后面有大量的间
8、接信息,这条信息产生的结果是两者共同的效果。比如爸爸教育小孩要好好学习,这句话是爸爸亲口告诉小孩的,自然是直接信息;但是其背后有“很多好好学习前途光明的正面例子,不好好学习命途多舛的反面教材,以及更多的理论和经验”;因此这条信息实际上更大的推动力和支撑是并没有直接传达给客体小孩的,而且其背后的那些没有直接传达的信息甚至更重要。事实上,绝大多数文化的传承的过程都是在直接信息的基础上有着更重要的间接信息的支撑。3 .每个个体的信息域这个世界是一个四维信息海,每条信息产生的时候都是一个四维时空中的点,随着传播变成一个个以发生点为核心有着无数长短粗细不一 “触手”的“章鱼”,不同的信息触手可以在同一处
9、空间存在,从而使得信息海变成了网状结构。从时间坐标轴来看,越往古代走信息海的宽度越小且信息越“稀薄”,即信息量越小;每个信息点发出的触手也越少且在空间尺度上越短;历史越往后发展信息海越宽,信息越稠密信息量越大,且信息点长出的触手也越长以至于到互联网时代很多信息触手都长到了全球的几何尺度;但是沿着空间的触手长度则最远止步于“现在所在的时间”。时间空间论语四维信息海示意图四维信息海示意图(举例论语作为一则信息在信息海中的传播示意图)世界是一个四维时空的信息海,人的一生在信息海中表现为一条线,称之为人生线;很显然一个人一生中而不可能接收信息海中全部的信息,他只可能接收传播到他的人生线上的信息,很显然
10、这些所有传播到人生线上的信息构成一个集合,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够接收到的信息上限,不妨把这叫做个体的信息域。每个人的信息域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人格和人生或者说命运天差地别的根本原因之一。,时间;书条高维文化四维海与人生线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那条弯弯曲曲的线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线,我们姑且称这个人为小明;很显然他能接收到的信息是有限且独一无二的,有限是指:一方面在他到不了的未来的信息显然他绝对无法接收到,就像孔子不可能知道红楼梦一样;另一方面很多古代的信息淹没在时间长河中没能流传到今天他肯定接收不到,就像鲁迅必然不会知道三坟五典的具体内容,还有一些信息由于足够远又传播范围很有限与他的人生线没有交点
11、显然他接收不到,就像特朗普肯定看不到我的文章;甚至有些信息本来离他很近比如邻居王叔叔和王阿姨昨晚悄悄吵了一架这种信息,哪怕就在隔壁的小明也不会知道。上面的两幅图都画得很粗放,实际上要比这精细得多,我们生活在同一片信息海之中,但是每个人的信息域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是人生线同步度极高的双胞胎兄弟信息域也绝不会完全一样,最初差别或许会很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就会相差越来越多,因此前文提到,信息域是决定人生和人格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之一。三:信息接收效率信息接收效率不可能100%,甚至不可能太高上文提到,人是生活在四维信息海之中的,而且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信息域,信息域之中有着有限
12、但是数量极大的信息,人可以从信息域中接收、处理并利用信息,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信息不可能全部被接收,亦即个体对自己的信息域中的信息接受率不可能百分之百,甚至接受率极其有限,其原因如下:第一:人对信息的接收机制本身就是有限的,很多存在的信息本身就不可能被人感知,这是进化的结果,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先说五感,人的主要信息来源,视觉只能接收波长为380nm到700nm直接的电磁信号,听觉只能听到20Hz到2000Hz之间的声波信号,其他的感官局限性更大。鉴于此人对第一类信息流失的信息量会很巨大,而另外两类信息,或多或少都是依赖于简单信息,自然也会有很大的信息缺失。第二:抛开这种先天无法接收的信息
13、,在可接受的信息范畴,信息域里面的信息巨大,即使是很小的一个信息域,其中的信息也是海量的,就算是在一场闲聊之中,任何人也不可能毫无遗漏地抓住全部的信息,读一本最简单的图书,也不可能把所有信息挖掘出来;至于一个现代人,你手中的手机一分钟接收的信息,可能你花一个月都无法接收,必然会有很大的遗漏。第三:信息的价值不一,且信息价值的评判标准和评判机制自由度太大。信息域中的信息既有价值高的宝贵信息,也有近乎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所以进化和长时间的训练导致人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都是选择性接收价值高的信息,而自动屏蔽绝大部分价值低的信息,以保证接收信息的效率。然而区分信息的价值是件十分不靠谱的事情,信息的价值
14、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一条某时某地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信息,可能到了某时某地会有极高的价值。例如大多数成功人士的很多灵感都是源于童年时看似毫无意义的一次触动,特别是艺术家大都由于保持童心也就是长大之后依旧能够留意童年时期的心眼从而得以接收正常成年人看起来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而创造出惊世骇俗的作品。人对于信息价值的评判标准随着年龄的增长是越来越清晰却也越来越狭隘的,年幼的时候没有太是非分明的信息评判标准,不知道什么是“有用的”或者说觉得什么信息都有用,因此反而能够留意容易被忽略的高价值信息。慢慢长大之后,信息域和信息通道越来越大,如果继续保持之前那种筛选度很低的认知水准,大脑的带宽有限将无法处理
15、如此多的信息量,必然会选择忽略或直接选择从屏蔽一部分低价值信息,那么评判标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狭隘几乎是必然的选择,信息遗漏这是个几乎无解的问题。人类的思维模式补充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归纳总结梳理等等抽象的方法来降低大脑的能耗同时提高处理信息的效率;问题在于这样的方式看到的本质也很可能是“残缺不全的本质”,所以少数能够在特定条件下逆转回到幼年接收信息状态的人,往往都能够很成功,甚至能够越容易进入这种状态的人就越成功。毋庸置疑,随着信息流量增大时为了高效全面处理信息而对信息进行筛选而导致的信息遗漏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接收信息的完备性和高效性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迄今为止知道人的潜意识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效性导致损失的完备性,另外有一些人能够自主切换两种接收信息的状态;但是这两种补偿方式大都是被动的,大多数人都无法熟练把握,这或许是一个多学科的难题。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