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8 寡人之于国也.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09202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 8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819 8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819 8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819 8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819 8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19 8 寡人之于国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 8 寡人之于国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8寡人之于国也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里兵()(2)藜事)(3)涔池()(4)鱼箪()(5)鸡豚()狗薄()庠序()(8)孝愀)(9)饿孳,()(10)粟米()【答案】(1)於(2)cugu(3)wu(4)bie(5)tin(6)zh(7)xiang(8)t(9)piao(10)su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涂有饿孳而不知发()【答案】“无”通“毋”,不要(2)“颁”通“斑”,斑点(3)“涂”通“途”,道路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蓼罟不入海池()数藜之家可以无饥矣()、蒙冲斗舰乃以千蓼(赤壁之战)(

2、)非我也,装也()(2)兵V穷基跋武(三国志)()、草木皆装(成语)()j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胜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j寡人之千国也()I则移其民于河东()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j请以战喻()J以五十步笑百步()斧斤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1)Ceb形容词,密shu,数词,几、若干ShN动词,计算(2)名词,兵器名词,战争名词,士兵(3)副词,尽动词,承受动词,超过形容词,优美的(4)介词,对于介词,到介词,比介词,在(5)介词,用介词,凭着介词,按,按照介词,把第4步词

3、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填然截之()(2)村之以桑()(3)七十者衣帛食肉()(4)然而不予者,未之有也()(5)狗彘管人食而不知检()王无罪岁()请以曲喻()(8)是使民养生李弟无憾也()(9)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10)遵庠序之教()【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名词用作动词,种植(3)名词用作动词,穿(4)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5)名词用作动词,吃(6)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7)动词用作名词,战争(8)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动词用作名词,死去的人(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10)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

4、天和今天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今义:(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3)缪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今义:【答案】(1)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2)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助词,表示可能或能够;许可。(3)古义:然,代词,这样。而,表转折的连词,去h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状语后置句,状语“以桑”置于动词“树”之后)译文:(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孝悌之义”置于动词“申”之后)译文:(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道路”置于动词“负戴”之

5、后)译文:(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津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判断,“也”表肯定判断)译文:(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固定句式,“何异于”,意思是“与有什么不同”)译文:(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宾语“之”置于动词“有”之前)译文:【答案】(1)五亩大的宅院,在宅地周围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了。(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3)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4)(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吃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

6、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5)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6)这样做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常识速览I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孟子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各诸侯国角逐武力,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侵凌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迁都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

7、“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大梁。孟子来到大梁后,在与梁惠王的接触交谈中,借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文。1 .文学常识六艺“六艺”之说有:(1)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2)“六艺”即六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也。2 .文化常识古代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

8、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

9、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康生、例生等,统称

10、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本文记叙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富国强兵,只有施行仁政,让百姓发展生产、安居乐业、蒙受教化,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文脉梳理【答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道之始,王道之成文本深读自主探究1 .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为什么会有“民不加多”的疑句?【答案】战国时期,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11、争夺劳力,是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的惠民措施是他争夺劳力、富国强兵的手段。由于没达到目的,他便提出了这个疑问。孟子也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试图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2 .孟子在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后,趁机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正面揭示了如何才能真正使“民加多”。孟子的描述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请简要分析归纳。【答案】孟子是从“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及“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加以回答的。孟子指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是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之始”。发展农业,教化百姓,使民心归顺,才能真正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

12、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的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3 .本文是记载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在这次谈话结束时如何批判统治者的虐政又证明自己的主张?【答案】孟子在结束谈话之前在把行王道的道理讲清的基础上,照应开头,针对梁惠王口口声声说的“于国尽心”,开始批判统治者的虐政。孟子举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孳而不知发”的事实,以说明统治者根本谈不上“于国尽心”。“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孳”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针对统治者的归罪于岁,运用比喻加以驳斥:“涂有饿草”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13、一样荒唐,以证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收束,言简意赅,提醒统治者不可归罪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百姓才会归服。这样批判了虐政也就从反面证明自己施仁政的看法的正确,可谓一箭双雕。合作探究4 .孟子主张“仁政”,寡人之于国也就闪耀着“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段与前文“王道之始”呼应,深刻阐释了“王道之成”的道理,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美好的蓝图。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

14、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答案】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实施仁政。只有施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但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他的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箴言”。5 .针对梁惠王的发问,孟子是如何回答的?请讨论一下,这里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论辩艺术?【答案】孟子听到梁惠王的发问后,并没有直

15、接回答,而是先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讲了一个“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变答为问,变被动为主动,牢牢地吸引住了谈话的对方,并使之按自己的思路走。而“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对于“好战”的梁惠王来说,不但有吸引力,而且也十分简单。熟知兵法的梁惠王自然会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一旦梁惠王作出正确的回答,孟子就牢牢地把握了主动权,为本次辩论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而且以此巧妙地回答了梁惠王的疑问,言外之意是:你虽然知道“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这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扩张土地、敛取资财的需要罢了。这和其他诸侯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推行“仁政”,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并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善用比喻是孟子论辩的一个特色。另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