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XX行动,促进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好公共卫生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等工作,根据*部署,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全面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认真总结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好经验,夯实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基础,着力弥补我市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薄弱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大力加强XX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有力支撑。二、工作目标到202C年,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联防联控、疾
2、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执法监督、支持保障体制机制,初步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反应快速的防控救治工作格局。到202D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全面提升,社区防控、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人才和物质保障体系健全有力,建立体系健全、分工明确、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达到国家各项规定和标准要求。三、基本原则(一)统一指挥,联防联控。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完善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强化部门职责、属地责任、社区管控、社会动员,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二)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早期预警,关口前移、抓早抓小、防
3、微杜渐。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服务大局,加强资源和能力储备,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S)医防兼顾,合理布局。根据XX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强化专业化疫情防控救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疫情防控救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四)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建设机动性强、保障有力的疫情防控救治队伍,及时、准确掌握疫情防控救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响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疫情防控救治工作。四、重点工作任务(一)健全和完善联防联控体系1 .强化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及科学决策。按照早发现、早报
4、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以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为重点,完善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构建以哨点医院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为主,机场、火车站、高铁站、长途客车站、学校等重点场所多哨点配合的综合监测预警网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对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和技术培训,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检分诊点,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发现、报告、转诊能力,筑牢传染病防控网底。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公共卫生安全预警多点汇集和分析触发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2 .强化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报告信息系统和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调度信息系统等平台,实现公
5、共卫生应急管理指挥调度、应急值守、日常监测、视频会商、在线培训等信息化管理。联通院前急救数据与居民健康档案、医院诊疗信息系统,实现路况视频监控信息、现场救治信息双向共享。加快与省、市有关应急管理平台对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3 .强化医防融合工作机制建设。健全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制定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全市二、三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XX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4 .强化舆情监测应对能力建设。加强网络媒体信息监测,强化12345政府服务热线作用,及时发现舆情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研判舆情走向,制定完善
6、相应措施。发挥媒体监督作用,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依法加强网络媒体管理,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快速识别虚假信息,及时消除影响,对借机造谣滋事者依法打击处理。加强公共卫生社会心理干预,组织高校、医院专家多渠道提供防控指导和心理疏导,稳定公众情绪,缓解公众焦虑。(二)健全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和建设规模,健全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骨干,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科学配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才队伍。2 .提升疾控机
7、构检验检测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为市疾控中心配置必要的监测检测检验设备,到202B年初步完成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改扩建,实现检验检测能力明显提升。到202D年,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标准,具备传染病病原体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所有建制县区疾控中心至少具备1个以上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和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县级疾控中心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置,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市级疾控中心配置1台移动P2(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统筹满足区域内快速检测需要。3 .强化基层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8、加强乡(镇、街道)公共卫生工作力量,做好公共卫生政策指导和措施落实工作。补齐农村医疗力量薄弱地区公共卫生短板,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力量下沉,筑牢村级公共卫生网底。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培养储备一专多能的基层公共卫生队伍,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薪酬动态调整政策。强化家庭医生团队防控责任,健全完善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机制。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规范管理,使之成为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有益补充。4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挥各级爱国卫生组织的统筹协调和群众动员优势,将爱国卫生工作与社区治理工作相融合,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家庭和个人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治理活动。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9、建立政府主导、单位负责、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落实健康XX战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卫生城镇和健康城市建设,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纳入学前、中小学和在职教育全过程。倡导勤洗手、科学戴口罩、使用公勺公筷等卫生习惯,禁食野生动物,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S)健全和完善医疗救治体系1 .提升城市传染病救治能力。建成XX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XX市传染病医院),设置病床600张,重症监护病区床位占比达到医院编制床位的5-10%,主要承担XX市发生重大疫情期间的医疗救治任务、公共卫生传染病应急工作、中西医结合诊治、医护人员培训任务。扩
10、大市级传染病集中收治容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升级强化物资储备,适度预留应急场地和改造空间。加强重症监护病区建设,配置床旁监护系统、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等相关设备。2 .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适度超前规划布局。各县区重点改善1所县级医院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提升医院诊疗环境。设置发热门诊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公立中医院202A年内建成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建设可转换病区,落实“三区两通道”设计要求。做到平战结合,具备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的能力,3050万人口的县(区)不低于50张床位,50100万人口的县(区
11、)不低于80张床位。扩增重症监护病区床位,按照编制床位的25%设置重症监护病床,平时可作为一般病床,按照不同规模和功能,配置呼吸机等必要医疗设备,发生重大疫情时可立即转换。3 .健全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县(区)卫生健康局要统筹抓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形成县域内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合力。4 .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加强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急诊科和感染疾病科建设,推进中医应急救治标准化、规范化。完善中西医联合救治机制,推行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针对密切接触者、儿童以及有慢性基础病的重点人群提出不同的诊疗方案。挖掘整理经典中医药预防、救治、康复药方,
12、推动临床中医药抗疫创新成果产出,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四)健全和完善疫情防控执法监督管理体系1 .加大执法和法律服务力度。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维护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公共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等重点部位防控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妨害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哄抬物价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院感防控执法检查。加强部门联动执法,完善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监管等方式,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完善生物安全、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全覆盖的执法监督机制。依法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医患纠纷、劳动纠纷等问题,及时化解矛盾,
13、维护社会稳定。2 .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建立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制度,实现公共卫生监管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建立完善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市、县卫生健康执法体系。加快卫生健康执法机构的人才资源配置、完善设施设备及规范化建设,完善依法履职所需业务用房、设备购置以及执法经费等保障政策。推进县级卫生健康执法机构完成规范化建设,建成“智慧卫监”。3 .健全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做好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分层对接,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全流程生物安全监管,严格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确保绝对安全。(五)健全和完善疫情防控支撑
14、保障体系1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按分级负责经费保障原则,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统筹安排上级补助及本级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加大对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保障建设支持。2 .强化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和监管。坚持平战结合、采储结合,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科学调整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根据突发事件实际情况,储备粮食、蔬菜、肉蛋、禽畜等必要的生活物资,加强疫苗、药品、试剂和医用防护物资储备。强化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加强应急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立足我市产业实际,建设必要的物资生产线,及时动态优化调整。完善应急征用体系和即时响应机制,支持应急征用企业为保障
15、生产实施的稳产、扩产、转产等技术改造,建立健全医用防护物资的产品质量检测及标准能力。3 .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在发生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并完善医保尤其是异地即时结算制度。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负担,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相关医疗费用不纳入本机构医保总额预算。针对紧急情况下发生的医疗费用,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支付制度相适应的医疗保障机制。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16、。完善互联网+医保服务等措施,方便应急时期看病就医。4 .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借鉴方舱医院改造经验,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在相关设施新建或改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应急需求,完善场地设置、通风系统、后勤保障设计,预留管道、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间,储备1所500张床位,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方舱医院。5 .加强人才支撑。实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在市级人才培训项目中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呼吸、重症、感染以及流行病学、检验检测等重点专科。建立医科类高校供需对接机制,以需定教,拓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渠道。建立、调整、充实医疗救治专家组、疫情研判专家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核酸检测队伍、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环境消杀应急支援队伍、综合流调行动队伍、社区防控队伍等疫情防控专业队伍,积极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促进新的防控技术、治疗手段和药物等科研成果在预防、临床一线的推广使用,提高疫情防控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