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战略文化的认识与思考.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12840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国战略文化的认识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关于中国战略文化的认识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关于中国战略文化的认识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关于中国战略文化的认识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关于中国战略文化的认识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战略文化的认识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战略文化的认识与思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中国战略文化的认识与思考摘要:中国战略文化源于中华民族的战争实践,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兵学的深厚土壤,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贤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和理性认知。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战略文化,主要表现在“国之大事”的战争观、“天下大同”的大一统观、和合共生的和平观、“刚柔皆得”的智胜观、“富国强兵”的国防观。关键词:战略文化传统兵学和合习主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存亡,事关民族精神传承,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战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和民族特性在战略领域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

2、世界观、战争观与和平观在战略思想上的体现,其精髓是文化理念与战略思想的深度融合。一个民族思想文化主流价值观念,往往构成其战略文化的核心,中华传统文化“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理念,赋予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灵魂:重防御、求和平、大一统。中国战略文化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课题,也是一门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课题。所谓深厚文化底蕴,是指中国战略文化源于先哲的睿智哲思并具开创意义;所谓时代新课题,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战略思想,使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绽放出灿烂的时代光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

3、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战略文化的时代精神,彰显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构想,突出了新安全观的基本原则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指明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历史方位和天下大同的前进方向,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战略文化源于战争实践,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兵学的深厚土壤,反映了中国古代先哲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和理性认知。从黄帝的“修德振兵”到儒道归流的和合文化,

4、再到孙子的“安国全军”战略,奠定了中国战略文化的基础。中国战略文化是个大题目,我结合学习理解从以下五个方面谈点体会。一、国之大事的战争观战争是国之大事,中外认识总体是一致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基于对战争与政治相互关系的不同认识,形成了战略文化上的德力之辨,崇尚理性还是崇尚暴力是其焦点。大体来说,中国战略文化主要围绕天下兴衰而展开,凸显的是天下情怀与道德价值;西方战略文化主要围绕国家冲突而展开,凸显的是扩张意识与暴力价值。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多理解为祭祀和战争在国之大事中的重要地位,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将祀与戎的关系引入道德伦理,如何顺应天命,实现敬德保民天下兴盛。正如左传所

5、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这就意味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暴力运用要服从道德、德行和德政等,这种理念显然与西方崇尚暴力有着本质区别。中国传统兵学的战争观建立在和合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儒家的义战观、道家的刚柔论、法家的富国强兵思想、墨家的防御思想和兵家的不战全胜思想。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儒家看待战争的思想基础。孔子之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是爱人。还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成为将帅的灵魂。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体系,创立人性本善的理论,提出了仁者无敌命题,将伦理融入战争指导中。孟子关注王霸之辩,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荀子的理论出发点是人

6、性本恶,对社会现实保持清醒认识,强调后天环境和礼义法度之重要,在坚持仁义之兵前提下,赋予暴力手段以合法性。这就使儒家学说的追求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社会实践意义。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同时也意味着儒家王道思想臻于成熟,并形成较为完整体系。不过,也有尚力的,如法家推崇霸道,提倡争和力商鞅提出: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无力者,其国必削。韩非子强调: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法家所处的时代,尚力是面对社会现实的冷静理智选择。这种力是用于兼并的统一战争,或是巩固王朝政权与君主地位,绝非是向外扩张,而且是在尊王攘夷或者挟天子以令诸侯口号下,打着义战旗帜讨伐对方的。

7、透过历史,先秦诸侯各国的争霸称雄,直至秦扫六国的统一战争,秦汉以后历代王朝更替,都是运用力的手段实现。但历代帝王绝少公开承认自己是法家,因此这一思想倾向在中国战略文化中不是主流,而在国防战略中不可或缺。归根到底儒家倡导的思想理念,符合封建王朝长远统治的根本利益。总之,在战争观的基本认知上,儒家主张仁义安天下,道家倡导建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理想社会,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提倡力争,兵家力主不战而屈人之兵”,其主旨是相通互补的。孙子兵法代表了中国古典兵学的最高成就,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基本特质。今天学习研究孙子兵学思想,有助于从军事哲学高度理解国之大事的战争观。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兵者,国之

8、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基于此,孙子阐述其慎战、备战、胜战的思想。(一)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慎战是孙子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战争是国家大事,事关生死存亡,必须慎之又慎。孙子提出筹划战争的五事七计,简约地以道论述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并将道置于五事之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较早认识到战争不是孤立的,必须从政治、经济、法制诸方面综合考量,道则成为国君与民众共同的政治追求,作为战争制胜的首要条件,具有开创性意义。孙子进而提出合于利而动的思想,强调慎战的重要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重视战争谋划,提出庙算和因利制权;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

9、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善于选择有利的战略时机,善于抓住有利的战略枢纽,善于把握有利的战略机遇,善于运用有利的战略手段。战争史上的经典战略筹划,充分证明战略上高敌一筹的极端重要性。比如汉中对以还定三秦为战略重心,提出东向以争天下的战略契机;再如宋初雪夜对则以先平南方为战略方向,谋定统一大略的战略选择:这两大战略对策,反映的正是战略家的全局意识与深远目光。(二)全胜至上的胜战思想庙算先胜是孙子的坚定原则,全胜贯穿孙子兵法的主线。一要先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战前要先有胜利的条件、胜利的方案和胜利的把握,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二要知胜”,知彼知己知天知地,还要从五种情况知胜J

10、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三要全胜,全是孙子兵学的基本理念,是其制胜观追求的最高境界。孙子的全胜思想包括两个部分:在政治战略上,他主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兴师动众击破敌国使敌降服为次。在军事战略上,要以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为上策,而破军破旅破卒破伍次之,这里的全,意为使敌全军不战而降。因此,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何为善之善者也?孙子提出解决战争问题最高明之策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帅运智用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战略战术上,善于谋形造势、避实击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孙子在理想上求全

11、的同时,还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在战术上强调创造绝对优势,以众击寡,而不硬拼硬打,提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三)有备无患的备战思想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战而不备,是孙子备战思想的基点,其战争准备的原则:一要有忧患意识,先为不可胜,做好应对来犯之敌的充分准备。二要不存任何侥幸心理,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三要治军备战,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武兼备,方可称作必取。同时,重视训练,将士卒孰练兵众孰强作为决定战争胜负七计的两项基本内容;还强调军心士气的重要性,要求将帅视卒如爱子“,掌握治气规律,激励我之士气,瓦解敌军士气

12、,为争取胜利创造气势。以孙子兵法为核心的兵学思想,奠定了中国战略文化的根基。今天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战略文化中战争观基本理念上,需要把握好三对辩证关系。一是政略与战略的关系。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军事战略服从服务于国家大战略,反映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发展利益和对战争的根本态度。同时还应把握,作为社会特殊活动的战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应遵循其客观规律,正确指导和能动驾驭战争。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战略是关于战争全局的指导方略,未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为背景的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以多方博弈为核心的复杂动态指挥系统,更加注重宏观、总体、联合。要坚持系统思维,运用大体系、大网络、大数据、大联合、大保障的思维

13、指导筹划战争。三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站在数千年中国战略文化的巅峰上去仰望太空、展望未来,勇于改变维护传统安全的思维定式,树立维护国家综合安全的思想观念;改变机械化战争的思维定式,树立适应新型战争形态的应变思维;改变单纯守疆卫士的思维定式,树立多维空间战略利益维护拓展、精于全域经略的思想观念。二、天下大同的大一统观天下一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不懈追求,积淀出中华战略文化的核心特质。习主席指出:中国文明从一开始就重视大一统。在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哪一种思想,能像大一统那样,对中华民族产生如此持久、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早在西周时期,随着周代礼乐文化普及,华夏民族凝聚力逐步增强,催生了大

14、一统观的萌芽。诗,小雅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鲜明抒发了天下视野的大一统博大胸怀。中国先秦人们以为的天下就是苍穹笼盖下的域界,即指当时的中国,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大一统一词,首次出现于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按春秋公羊传文例,凡言大者,即以何为大,为形容词意动。因此,王正月,以一统为重大事件,必须重视。一统之要义,不是化多为一,而是合多为一。这就成为中国人廉续不断的追求。(一)大一统观是中华多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积淀费孝通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进程形象地比喻成滚雪球。这个大雪球滚了数千年,远古是黄河流域的不同族系之间碰撞融合,汇聚成雪球的核心,炎黄一体形成华夏族;然后长

15、江流域的部族加入进来,到秦汉时期,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区基本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汉民族。这一历史演进,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而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认识最具社会凝聚价值,也最有认同理论意义。一是同源共祖的认同促动了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中华文明初起之时,人们就产生了部落之间的血缘意识。散居在中原大地包括周边地区的众多古代民族能够凝聚为诸夏、诸华这一民族共同体,血缘联系是重要的纽带。二是同源共祖观念促使周边民族进入了华夏大家庭的凝聚。蛮夷各邦在进入华夏家族之际,都把炎黄认作了自己的祖先。在史记中我们看到吴、越、楚、秦等由蛮夷而进入诸夏的各诸侯国,都是黄帝的后代。同源共祖是民族凝聚力的渊源所在,是蛮夷不断进入华夏文化圈的动力。一旦认同共同的祖先,就有拉不开扯不断的兄弟情结。中国人特别讲究血浓于水,强调的就是这种亲缘的天然联系。三是同源共祖观念促进了多民族对种族起源的认同心理生成。除了以炎黄为始祖的认识,不少民族有相似的种族起源与早期人类活动神话传说。费孝通主编的中华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