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131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十四五时期,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按照应急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依据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和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一、现状与形势(-)主要成效十三五时期,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得显著成效。全省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

2、灾害死亡率和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1.96. 0.65% ,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下降71%、69%,低于5.3、1.8%的规划目标。自然灾害发生4小时内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的机动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实现灾后10小时以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规划目标。统筹协调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一是法治化水平持续提高。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地震预警管理规定、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各类应急预案,预案管理更加规范。二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组建省应急厅,推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深入发展,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

3、然灾害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成立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灾情信息报送、联动处置、消防救援队伍调动、联合防范、救援力量联建和舆情应对等机制。三是建立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协同、常态业务协调、灾情动态通报、联合会商等机制。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持续加强。一是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逐年提升。全省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大幅提高至88%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35分钟,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达到85%O二是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增强。投入资金近1.9亿元,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子项目,新建、改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1540个。三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实施16个州市专业监测预警点318处、普适

4、型监测预警点650处,建立完善群测群防十项制度,实现隐患点群测群防网络全覆盖。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年均地质灾害发生数由500起降为305起,下降39% ;因地质灾害伤亡人数由105人降为41人,下降61%。四是森林火灾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建成火险预警系统省级预警管理平台和各地瞭望台塔816座、视频监控系统1281套,重点区域火情瞭望覆盖率达到80%。十三五时期,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338起、受害森林面积3368.75公顷,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下降71%、68%O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稳步发展。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力量的救援能力不断强化,初步形成面上全覆

5、盖、线上成规模、点上能攻坚的力量格局。全省共建成35支典型灾害事故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专业队、240余支专业森林消防队、150余支防汛应急队伍、2600余支专兼结合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二是基层救援能力稳步提升。乡镇(街道)共组建1100余支担负灭火抢险、地震救援等一专多能的政府专职消防队,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就近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三是空中和边远等特殊环境救援能力稳步推进。省成立警航部门,探索建立空中搜索、救援队员运送、救援物资投送等空中救援机制,投入无人机开展地面搜索、重大活动安保和人员搜救等工作。应急部航空护林总站在初步建立森林航空消防基础设施体系,森林火灾控制和扑救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

6、应急部森林消防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按照集中部署、区域联动、快速到位、高效救援的力量布控体系要求,在重点时段实行靠前驻防,初步形成覆盖、辐射周边三省区的力量布控格局,提升了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一是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完成1028件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提速,开工建设63件主要支流、342件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长度2189千米。重点山洪沟防治力度持续加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不断完善。二是避让搬迁与治理工程稳步推进。全省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3300余处,有效保护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群众约120余万人。三是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在重点

7、生态保护区、农业主产区、旱区开展常态化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降水150余亿方。四是城乡房屋设施抗震能力明显提升。减隔震技术研发应用走在全国前列,率先颁布实施隔震减震建筑工程促进规定及配套政策和技术标准。全面实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完成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150余项。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余万套,加固改造中小学幼儿园C级校舍260余万平方米。基层综合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建成20个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创建104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59个国家级和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积极推进大理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州创建。持续

8、推进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共为全省1300余万户家庭发放防灾应急小册子,为700余万户家庭发放小应急包,支持各地组织开展防灾应急小演练2万余次。积极开展乡镇(街道)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效明显。编制印发地震灾区民房恢复重建指导图集,建立地震灾区民房恢复重建、农村危房改造巡查指导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村建房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力度,基本防震减震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完成灾区面貌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生根本性变化,受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公共服务设施超过震前水平,基础设施重建实现跨越发展,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生态改善、设施改进、经济发展的重建目标。救灾物资保

9、障能力持续加强。全省共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109个,初步形成以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9个省属分库为基础,1个州市级库为辐射,92个县级库为支撑,部分乡镇储备库(点)为补充,28个高速沿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和9个国省干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为衔接覆盖全省多灾易灾地区的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模式日趋完备,基本形成以实物储备为基础、协议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模式。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2.17亿元省级救灾物资采购经费,用于补充省级物资储备。全省救灾物资储备规模持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能保障100万名受灾人员紧急转移安置。灾害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提高。

10、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取得新进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知识科普宣传受众面不断扩大。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59所。建成数字地震科普馆,填补了虚拟数字技术在全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应用方面的空白。专业性应急志愿者队伍快速发展,成立专业红十字志愿服务队80余支,登记注册志愿者3.4万余名,持证应急救护员人数达208万余名。持续推进玉溪市、大理州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巨灾保险模式。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开展全流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周边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林业灾害和农业灾害等方面开展合作。对气象、水文水利、航空、灾害救助管理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二)面临挑战十四五时

11、期,全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高发,重特大地震灾害风险形势严峻复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统筹机制有待完善。涉灾部门职责边界不够清晰,统筹协调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与响应联动、社会动员等机制还不适应防灾减灾救灾新形势新要求。减灾工程有待加强。交通、通信、电力等领域的部分基础设施灾害抵御能力有待加强,防洪工程体系短板突出。部分城乡房屋抗震能力、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应急避难场所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灾害数据资源存在共享不足

12、、整合利用不够等问题,亟待建设全省应急管理一张图。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科学化、标准化、数字化、精准化程尚待提高。灾害应对准备有待强化。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现场指挥协调机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联动机制有待健全优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公众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技能低,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需进一步强化。基层应急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智库建设有待加强。灾害保险机制尚不健全。国际交流合作和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比较滞后,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三)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13、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处于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全面加强领导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二是社会公众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众对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对自然灾害的警惕性不断增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不断加深,为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凝聚了共识、夯实了基础。三是科技进步为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综合观测、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移动通信等高新技术,将大幅度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二.

14、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实现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工作中,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全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二)基本原则坚持全面领导。坚持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发

15、挥各级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把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凝聚力量、提供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救援、灾害救助等工作,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坚持法治化精准化。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治体系,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提高法治化水平。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致灾规律,统筹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实现差异伤口精细化管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实施群测群防群治,着力提升基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应急文化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和科普力度,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三)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省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