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路----论周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晓路----论周官.docx(5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孟晓路】论周官栏目:思想探索发布时间:2015-05-12 14:58:49标签:孟晓路儒家铜作者简介:孟晓路,字庆弗,号童庵,西历1970年生于河北献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师孔子、七大缘起论、形上学方法山诗提纲注解等。论周官作者:孟晓路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首发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三月廿四日戊子耶稣2015年5月12日乙未清明,吾回乡祭扫,吊献王陵毛公冢,归后作怀献王一文,颇论及周官一经。彼文写就,意有未尽,故复作此文以申之。前文已涉及之义,则径抄录于此,重复之处,达者谅之。吾于周官之认识根于对现代文明之本质与前途之判断,即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
2、文明复兴一书所已完成之工作。吾之基本看法为,现代工业文明已至于穷途末路,中华文明于未来定会全面复兴。而中华文明之蓝本之最集中系统之保存即于周官经之中也,此吾所以宝贵推尊此经也。一般以为必不可复返之农业文明正乃定要复兴者,此亦系中华文明不可或缺之关键特征之一;原因则一目了然:一次性资源之耗尽与生态系统之崩溃将迫使人类不得不结束工业文明而回到以农业为主之生活。时贤之对周礼缺乏信心,在以为现代化将永久持续不可逆转也。若明此,或许当另有新兄。保存于周礼中之华夏封建制乃人类政治思想中唯一之天下制度安排,今日民族国家体系造成之有世界而无天下之世界战国局面亦唯依此方有出路也。乙未暮春献邑孟晓路序于保定1周官
3、之作者周官作者有以为孔子作。如孔安国尚书序云:“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境典,断自唐虞,下迄于周。”职方氏乃周官夏官之一节,孔颖达疏谓职方即周礼也上已云定礼乐即职方在其内则云述者以定而不改即是遵述更有书以述之。从序及疏可知周礼一书乃由孔子写定也。孙诒让亦认定依孔安国尚书序之文是以此经为孔子所述也。安国之经学亦超今古,传今文学故(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信古文经故,又以周官为孔子作故;与今文学古文学皆显然有臭也。由此益可证西汉初之经学确有超今古之一派也,其代表即河间献王孔安国司马迁(
4、马迁在史记中采用尚书孔传处颇多是尊安国之学也又多传董子公羊之说)等。此乃经学之正脉,后世之今古文学则不免因私利与门户之见而各落于一偏也。孙诒让以安国周官孔子作之说为妄说,则是亦未出古文学之门户之见也。后世多以为系周公所作。史记周公世家曰:“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持周公说者多据此,却系张冠李戴,此周官非彼周官也。史记所说之周官乃尚书中一篇,略举三公三孤及六官之名目,篇幅仅数百字,见于尚书正义之第二十二篇,其前一篇即立政。贾公彦周礼正义序亦以为周礼一书非此尚书之周官篇也。按此周官篇及上文所引之孔安国尚书序今人多以属之伪古文尚书。梅氏伪古文尚书之说定
5、案于前清阎若玻,实则纯属厚诬。蟾同时人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辩之在前,今人张岩阎若域疏证伪证考辩之在后;言之极有理据,冤案是昭雪之时矣。又以周公为周礼之作者尚有一难题,即周官书所载与周之现实往往不合也。依周制乃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国,而周官之制军制税皆只分大国次国小国三等,此与周制不合,恰合于春秋之三等爵制也。依周制公侯伯子男皆由天子分封,皆世袭,国内之官除最主要之卿外余皆自行设置;而据周官则各国皆由大宰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陈其伍,而复于所辖之都鄙建其长立其两设其伍,乃更于其官府建其正立其二设其考等;此又与周制不合,而合于春秋之大一统制也。周之井田八家共耕公田,周官井田则九夫一井并无公田;周代所行者乃
6、久远以来之旧制,周官所说者则孔子所改之新制也。周制墓葬不树不封,孔子早年为中都宰时犹行之,考今周原多周古墓然皆不树不封也;然周官春官牧人曰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是又与周制不合也,而系孔子晚年所改之新制。故周官非周公作也,乃孔子作也;且非纯述周制也,乃改制之作也(近人熊十力先生亦持此说)。所改与春秋制是一事。郑玄孙诒让之治周官,用力勤而成效微,种种绞绕,种种不通,皆根于其基于古文学之立场上来即认定周官为周公之大典也。若依吾人,则无往不通。下文论井田之制,可略见一斑。郑君之周官周公作说盖本于刘歆。安国早于郑玄近三百年刘歆百余年,亲见秘府周官经传全本(尚书序疏日职方在周礼夏官亦武帝时出於山岩屋壁
7、即藏秘府世人莫见以孔君为武帝博士於秘府而见为),周官传四篇中焉有不说孰为作者之理;又安国为孔子十一代孙(据孔氏族谱八代以前皆单传至安国之十一代不过有男丁五人而己),去孔子未远,其说亦有得自家传之可能;故安国之以周官为孔子做,颇可信也。刘歆秘府校书时周官传已亡,而经亦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兄周礼废兴所引马融周官传: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唯歆独识,其年尚幼,务在广览博观,又多锐精于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按此说初看似与汉书艺文志不一致,艺文志六艺略橙类录周官经六篇(自注王莽时
8、刘歆置博士)周官传四篇,而艺文志乃据向歆之录略而来,依此推断似乎向歆当亦得见周官经传之全也。然班固并未言及此点也。其作艺文志乃据七略删补而成,乃有所出入也。故所谓周官经六篇周官传四篇者或许另有来源。又马融乃周官学之大家,系周官传续之重要环节,其学遥承自刘歆:融得见贾逵郑众之周官解,逵众亲受学于杜子春,春则歆之弟子也,融歆之间相隔不过两代;故吾人以为马融之说为可信。是刘郑皆未得冕周官传也,故其周公作之说乃全凭己意推度而来也。其时今古之争方烈,故不免杂有意气,今文尊孔子,吾则崇周公,遂将周官属之周公也。故吾人与其信刘郑,宁可信安国也。2春秋与周官前代文献经孔子述作而为六经,孔子知道不行转而从事于素
9、王之业,以六经当一王之新法。故六经虽或述或作或述作兼之,皆从属于此新王制之系统而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也。春秋与周官皆孔子改制之作,春秋叙行,周官记事。所改之制是一事也,所言详略重点不同,要可以相互发明相互补充也。按春秋以张三世为总体系,借鲁史以阐述人类社会依据乱升平太平小康之框架而循环演进之宏大史观,给出各阶段为治行事之大原则,点到为止。周官则详言升平之制,以为离据乱致太平之枢纽也。故熊子又日:周官者,为春秋创制之书也。先生以为孔子作春秋后继作周官,颇为有理。故周官与春秋不相违也,非但不相违,实相成也。大一统制井田新制选举制虚君制天子一爵制乃春秋制之荤荤大者,此诸制皆要待周官给予具体详密之落实。托
10、翁云幸福之家庭皆是一样,不幸之家庭则各有各之不幸。政治与人生之大道,只有一条,无许多也;此道外之多条皆曲路甚或邪途。正如蒋庆先生在虚心的人有福了一文中所云,古圣人已发现此政治与人生之大道,吾人只有重新证悟之,发现之,复兴之,无发明创造诸多新的大道之可能也。总之,人类不进于太平则己,若终有大同之一日,舍周官之制无由达致也。3周官之制度周官言制度,包罗天地,细密周详。上下一切皆有礼法为准绳,绝非今人所称之人治也。此经大小制度无量,其最大者则有:一统封建制、虚君制、井田制、学校之制;以下分述之。3.1 一统封建制此是周官经有关天下体系之制度安排,系春秋大一统制之具体落实也。周官开篇曰:“惟王建国,辨
11、正方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惟王建国者,言天下所有邦国皆由王即中央政府统一建立,非所谓诸侯建国也。辨正方位体国经野者,则将全天下之地统一规划,设定王国及各候国所治之区域也。设官分职者,王国之官及各邦国主要之官皆由王(名义上是王,实际操作则归冢宰)统一设立也。以为民极者,如此则天下亿兆之民皆各得其中矣,极者中也。又周官太宰:“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陈其殷,置其辅。”郑玄注云:“以侯伯有功德者,加命作州长,谓之牧。监谓公侯伯子男各监一国。参谓卿三人,伍谓大夫五人。郑司农云殷,治律。辅,为民之平也。玄谓殷,众也,谓众士也。王制:诸侯上士二十七人,其中士、下士,各
12、居其上之三分。辅,府史,庶人在官者。”盖周官之制,诸侯虽世袭,然卿以下则必选贤;且世袭之诸侯亦如王,乃是虚位,实际之事权皆掌于相当于冢宰亦是由选贤而来之正卿也。以理推之,各候国所行之政治制度必与王国相同,各侯国应即许多具体而微之王国也。王国既行虚君,各侯国之君亦必系虚位也。各国诸侯之继位,卿以下官员之选拔任命,一皆统于冢宰,各国不得自专。上文所谓立其监设其参等,此意也。各国之政大小皆依冢宰所掌之六典八法八则等行之,不得昇政也。周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日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日候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日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日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日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日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日蛮
13、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日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日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日藩服。”周官天下体系之一个重要制度安排乃畿服之制。即将天下区划为王畿以及以王畿为中心之九个同心方即九服。诸侯国依所在服之内外而异其与中央政府之关系,愈内者关系愈密切,愈外者关系愈疏远。最能体现侯国与王朝关系之朝贡制度即依九服而安排。周官大行人:“候服,岁一见,其贡祀物:甸服,二岁一见,其贡嫔物:男服,三岁一见,其贡器物:采服,四岁一见,其贡服物:卫服,五岁一见,其贡材物:要服,六岁一见,其贡货物: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一见,各以所贡宝为挚。”服愈内者朝觐愈频,贡物用途愈贵,表与王朝关系之密切也;反之则表疏远。一统封建制乃是孔子所改之
14、制,不同于普通封建制,亦不同于郡县制也。普通封建制,指三代时所行之分封建国制度也。夏殷久远,文献不足徵;以周代而论,其一、周不仅行封建制,且行世卿世禄制。此种实质性权利一级一级皆世袭之结构,极易形成各种脱离中央控制之离心力量。孔子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夫子此言正道出周朝之分封天下由于各级权利皆世袭而导致逐步走向瓦解之过程。其二、周朝裂土封候,诸侯国往往各自为政,文字风俗制度多有差异,距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尚远。此盖自西周之初即如是,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于鲁,三
15、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橙,丧三年而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之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可兄自周建立之初,即实行各国各自为政之办法矣。有以上两点,故三代之封建虽亦尊王,然事实上则易流于王命不行,天下多元,一统分崩离析。故普通封建制,实乃未能一统之封建也。一统封建制则不如是。各国世袭之诸侯皆无多少实质权利,掌握实权者皆系由中央选拔任命可随时更换之人,且各候国皆行王国之政;故地方虽有其自主权,然不会有脱离中央之虞。故一统封建制,乃是确能实现一统之封建制也。郡县制乃由秦创始而后通行至今之制度。此与周官一统封建制之不同一言以蔽之:郡县制乃国内制度,封建制则是天下制度;即二者作为制度本不在一个层次之上也。之所以如此,则由于以下两点不同。其一、畿服制之有无。郡县制对于郡县无类似于五服九服之安排,中央政府与各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