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传统心学精神的现代性新启示.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285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新民--传统心学精神的现代性新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张新民--传统心学精神的现代性新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张新民--传统心学精神的现代性新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张新民--传统心学精神的现代性新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张新民--传统心学精神的现代性新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新民--传统心学精神的现代性新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新民--传统心学精神的现代性新启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张新民】传统心学精神的现代性新启示在黔浙两省学术论坛上的演讲栏目:演讲访谈发布时间:2015-08-07 11:54:09标签:张新民作者简介:张新民,西历九五。生,先世武进,祖籍滁州,现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史长、教授。兼职贵州儒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儒学会副会长。著有阳月思探微、存在与体悟、贵州地方志考稿、贵州:学术思想世界重访、狷与学术文化等,主编天柱文书,整理古籍近10种。传统心学精神的现代性新启示在黔浙两省学术论坛上的演讲作者:张新民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首发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廿三日乙卯耶稣2015年8月7日今天非常高兴,我们有机会共同讨论阳明的学术思想。这

2、么好的夜晚,这么多的朋友,这么热情的同道,大家济济一堂共同讨论,真是千载难逢的因缘。今天会议的主旨是王学,我们自然首先想起王阳明。大家都知道,王阳明出生在余姚,又随父亲迁到绍兴,在绍兴成长,一生都在和朱子学对话,寻找自身人格价值实现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最后在权力世界的迫害中到了贵州,到了龙场,做了一个不入流的龙场驿丞。面对生死之痛,通过百死千难的磨练,最终大彻大悟,生命从此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儒学发展的新路,史称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既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件象征性的大事,也是中国精神史上T牛符号化的要闻,直到今天仍有难以说清的解释学意义,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的大跃动,预示着历史将要折转入一个以心学

3、为标志的新阶段。这当然也是我们今天愿意继续讨论他的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人格风标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怀想。热爱阳明学的学者,都会到阳明悟道的地方,寻找他当年活动的历史踪迹,遥想五百年前他在生死关头悟道的情形。阳明悟道的地方不在今天的龙冈山,而在条件更为艰苦的玩易窝。玩易窝是一个天然石洞,阳明将它当作直面死亡的石棺。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矢奇胜彦参访玩易窝,曾经不无感慨地说:想不到王阳明在这么苦难的环境中,为人类苦苦寻找真理。这个真理就是宇宙的真谛、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其实与宇宙的真谛是不一不二的。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与整个宇宙大千世界交相照映,生命之中即有超越个体存在和世界万有的内在深层根据

4、。也就是说,人在宇宙中决不是孤立的,他是和宇宙中的其他存在相通的。人的信心力量就来源于自身存在的真实,存在的真实就是欲念化尽之后呈现出来的洁净空阔的纯理的世界。所以悟道不能不重返纯粹的精神本质,重返纯粹的精神本质即是回归宇宙的终极本质。它是超越的本体的智慧获得,但坚守的却是儒家的精神发展方向。无论知行合一或致良知”说,本质上都是儒家显发人的自性之说。阳明晚年讲敬畏与洒落,显然既表征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广袤,也展示了他的心智力量的坚韧,而与儒家道统渊源始终一脉相承。我经常感慨,王阳明在贵州悟道讲学,阳明学是在当地发源的,知行合一说发端于贵州,后来良说的提出也与龙场悟道的经历有关。阳明与朱子有别的一套

5、思想体系,其创发地应该是在贵州。我们现在有必要追问,他是在什么环境中创造出这个学派性的思想体系的?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一文的教育经费,没有一分一厘的科研经费,没有彳丑可的政府资助,没有我们这样好的一个讲堂,即使在苦难之中他也从未放弃形而上的沉思,一切苦难都化为生命悟觉的助缘,帮助他踏上超越的不归之路。他的思想长期受到官方的冷遇,他实际是以民间身份开创了一个时代学术发展的方向的。这是一种宗教性的德性生命精神,任何苦难都可化为增上的资源,决非任何整天忙碌于功利的人所能攀附比拟。他的知行合一说追求的不仅是抽象的精神价值,更重要的是将它实践化和人格化,必须显现为生命行动,活化为人格风姿。阳明主要在江西

6、建立他的事功。他在戎马僮佛之际也不忘讲学,做了大量整顿乡里秩序的工作,思想传遍大江南北,形成了阳明后学。可见他的悟道虽然直接指向永恒性、绝对性、超越性,但仍然有化为人间行动的现实性、经世性、历史性的一面。因此,阳明之学固然可归属为心学或道学,但也未尝不是经世之学或济世之学。体之外必有用,而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才算是获得了学问的大全。后来的顾炎武提出明道与“救世两大人生目标,大体已概括了儒学的整体精神取向,即使是重心性的陆王之学,其实也难以例外。他们都是传统精神世界的代言人。阳明后学按地域又可分成许多学派,比如浙中王门、江右王门、楚中王门等其中也包括黔中王门从东南亚传到欧美,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他的

7、影响,从他的学说中体会到价值与意义,化为人类永远值得珍藏的精神价值。人类总是行走在不断向前发展的途中,完整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的发展,阳明心学即代表了一种精神性的发展方向。现在反过来,对比王阳明当时的生死困境,天还是原来的天,地还是原来的地,我们的条件与古人相较不啻千里万里一有很多科研经费,有很好的校园环境,温饱问题早已解决,根本不必面对生死参悟人生的究竟。但是我们有必要反问自己,1949年到现在,我们开创了什么学派,创立了什么独特的体系,我们有什么值得人类骄傲的人文学术思想成就?我们恰好处在一个大转型、大变动的时代,人文思想世界的苍白空虚难道不令我们痛心?作为一个时代的知

8、识分子,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回应这个时代?我们是否应坚持和固守时代应有的精神价值,成为自觉的担当道义的知识群体?如果说人文学关涉意义的解释和价值的呈现的话,我们今天究竟为人类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增添了什么?阳明的心学传统,中国读书士子一贯的道义担当精神,难道就终结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吗?毫无疑问,我们今天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现实人生的困境,困境未必都是历史的遗产,主要是由我们自己一手造成。古人以宗教式的生命情感来严肃对待学问事业,我们今天则完全是以功利境界来打发炒作学术问题。我们丧失了意义探寻的热情,缺乏来源于合理秩序的敏锐价值感。因此,我们的反思和批判不能只针对古人不针对自己,脏水只

9、往古典文明身上泼而不往现代文明身上倒。这即使不是曲学阿世,至少也是理性的傲慢。庄子说:天下大乱,圣贤不明,这是有感于时代退堕的痛心之言,今天读来依然感到振聋发陵。不为表象所欺,不为权势所屈,社会的发展必须透过高远的理想来随时加以匡正或调整,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或讨好世俗或庸众。真理作为一种无上的价值,并非只为现代人所垄断。真理在哪里我们就追随到哪里,根本就不存在古今势若水火般的对立或冲突。西哲怀德海(A.N. Whitehead )说,一部西方哲学史可以看作是柏拉图思想的注脚,可见我们总是在不断诠释古人已经解决或有待解决的问题。问题是永恒的,解释却是当下的。我们今天仍不能不坚持的,便是独立人格和气

10、节情操。当然也要以正确的方法为古典赋予新义,使其经过创造性的转化,重新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阳明讲知行合一时,席书是提学副使,管教育的官员,是服膺程朱理学的。他与王阳明讨论朱陆异同,阳明却告诉他悟中所得,他往返四、五次与阳明辩论,最后他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理论主张。虽然席书地位比阳明高,年纪也长他九岁,但却甘愿拜阳明为师,不仅执弟子礼甚恭,而且聘请他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这明显是一种礼贤下士的精神,体现了传统中国一贯的尚贤风气。尚贤的风气直到民国年间仍有保留,我们不妨稍举一二例证。譬如竺可桢是喝洋墨水回来当浙江大学校长的,他准备找人来主浙大文科的讲席,不少人推荐马一浮。马一浮当时是开了应聘的条件的,即

11、礼记曲礼上的话: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也就是只有学生来学者,没有先生往教者。学生必须按古礼登门受业。所以他不能到浙大上课,只能学生到他家上课。双方谈了很久,反反复复,往来信函也不少,最后竺可桢虽然感到他学问固优,世故未通,依然谦逊地找了一个中间的地方,主动让浙大学生去听他上课。马一浮到江西,又到四川,在尔雅台我们贵州给尔雅作注的舍人曾往过的地方办复性书院。竺可桢三请、四请马一浮,真是继承了古代礼贤下土的学风。当然,马一浮的学问是不得了的,也是很难懂的,严格说竺可桢也不是很懂,但是他知道传统古典学问的重要,千方百计地广揽人才。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抗战时期曾经写过一篇重要文章,题目是吾人何以自处,讲

12、知识分子处在那个时代应该怎样安身立命,因为前方在抗战,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前方战士在杀敌流血,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大批知识分子却辗转南迁,躲在大后方,不上前线,有什么合理性的依据呢?透过历史的浓雾,我们仍可清晰地看到,他们有一种使命感,认为知识分子以一国文章道德托命之身,能够保留一国民族之文化精神,保存古代圣贤的真血脉,即使中国亡了,只要读书种子还在,文化精神还在,总有一天还会复兴。中国的国土可以被侵占,文化却不可以消亡,只要人格生命还在,气节精神还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将来必有复兴的一天。这是当时多数读书人的共识,读书报国,学问报国,教育救国,文化救国,即使在流浪的途中,也在认真读书,在也

13、在刻苦治学。钱穆师友杂记中讲得很清楚,当时二、三十人住在学校南迁的房间里,闻一多半夜三更也在读书。我的父亲的眼睛就是在油灯下看书看坏的。陈寅恪抗战期间避难香港绝岛,他自己说在苍惶逃死之际,仍手不释卷地拿着一本巾箱坊本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整日抱持颂读,而金兵围困汴京所引的复杂国论是非,诡调人事利害,一旦与自己当日亲身经历目睹之事比较印证,便立刻感到心通慧解,所以平生读史凡四十年,从来没有如此的亲切有味,以致死亡饥饿等一切苦难困厄全都早已置之度外。可见即使在颠沛流离的苦难岁月,他们都依然在固守传统士人特有的操守气节。因此,如果追问阳明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没有延续?答案是肯定的。浮精研过阳明的著述,

14、他认为阳明的心即理应该改作心具理。表面只是一字之改,却牵涉重要的哲理问题。心即理显然容易走向现成良知说,导致王门后学流弊;心具理则内涵重视工夫之意,因为心具理不等于心全然是理,仍必须凭借工夫才能做到心体全然是理。他十分赞赏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认为最能体现儒家成己成物的精神价值,代表了一种合仁与智为一体成己是仁,成物是智,物我不二,仁智双成的精神发展方向。他极力调和程朱与陆王的异同,认为二者虽有渐与顿的分别,但归根到底依然是殊途同归,关键是自己如何在见地上会通无碍。陈寅恪世代家传阳明之学,刘梦溪的研究已很能说明问题。他始终强调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表明他虽是历史派的儒家,但在心体自性上依然一派

15、光明磊落。竺可桢虽然拿的是美国天文学的博士学位,但抗战期间他读得最多的也是阳明的书,阳明精神是帮助他战胜苦难的重要力量资源,甚至还转化成了他的求是的办学理念。可见我们说王阳明在苦难中悟得人生的真谛,竟然开创一个学派,并非就是历史的奇迹,而是中国文化一贯提倡的动忍增益精神的显现。这种精神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依然在不少读书人的血液中流淌。在座的青年学子,享受的物质条件远远超过古人,学校给你们的条件,社会给你们的条件,时代给你们的条件,与阳明相较不啻天上地下,但反过来我们怎么回报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时代呢?王阳明是以其一生的学问精神来回报他所置身的那个时代的,尽管他始终遭到权力世界的迫害,在迫害中悟道,在迫害中讲学,在迫害中建立事功,在迫害中超越得失荣辱,一生洒落光明。迫害铸就了他一生的三不朽成就。黔中大儒郑珍曾有诗说:多能出少贱,此事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