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捷--论朱子与象山的为学之方辩.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288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9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彭永捷--论朱子与象山的为学之方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彭永捷--论朱子与象山的为学之方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彭永捷--论朱子与象山的为学之方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彭永捷--论朱子与象山的为学之方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彭永捷--论朱子与象山的为学之方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彭永捷--论朱子与象山的为学之方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彭永捷--论朱子与象山的为学之方辩.docx(4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彭永捷】论朱子与象山的为学之方辩栏目:思想探索发布时间:2015-09-15 14:02:12标签:彭永捷作者简介:彭永捷,男,西历一九六九年生,出生地为青海格尔木市,籍贯为江苏灌南W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朱陆之辩(人民H02年版)、忠一一尽己报国的责任(求是出版社2000年版),主编中国哲学学不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儒教发展报告(20012010)(河北二社2011年版)。论朱子与象山的为学之方辩作者:彭永捷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八月初三日甲午耶稣2015年9月15日朱子与象山在为学之方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

2、,朱子主张格物以穷理,象山主张发明本心。朱子与象山在为学之方上的分歧以易简与支离、尊德性与道问学的方式公开暴露出来。(-)易简与支离易简与支离,是象山在鹅湖之会所作诗中提出来而标榜的与朱子学问的区别。1、鹅湖之会在此次由吕祖谦召集而本欲和会朱陆两家之学的学术会议上,象山之兄陆九龄在回复吕祖谦寻问“别后新功”时,唱其自作新诗道: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秦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此诗第三句,已有讥讽朱子之学支离之意。其后,象山诵其“途中某和得家兄此诗”曰: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

3、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象山诗第一句是阐明自己的为学之方乃先立其大者,发明人人皆有的本心。第二句是指朱子繁琐的格物穷理的为学方法。第三句称自己的为学之方是易简工夫,可久可大;朱子的为学之方是支离事业,前途艰难。第四句则表明对自己为学之方的坚信,与朱子绝不苟同,定要辨个高低优劣。由此,易简与支离遂成为用以分别两家之学的标签之一。象山年谱也说:“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2、易简工夫象山认为自己的为学之方是“易简工夫”。“易简”二字,出

4、自易传之系辞上传:“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而此一段遂成为象山为学“易简”之原典根据。如象山说:“后世言易者以为易道至幽至深,学者皆不敢轻言。然圣人赞易则日: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入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孟子日:夫道若大路然,岂能知哉?夫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孟子曰:

5、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又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己矣。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不为耳。”所以认为,明白了圣人赞易处,便是明白了为学之要:“易系上下篇,总是赞易。只将赞易看,便自分明。凡吾论世事皆如此。必要挈其总要去处。”象山在教学中,也多发挥易传的“易简”精神,指导学生在学问上做“易简工夫”,以免支离之病。如言:易知易从者,实有亲有功,可久可大,岂若守株坐井然哉?如中庸大学论语诸书,不可不时读之,以听其发扬告教。戕贼陷溺之余,此心之存者,时时发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率养之功不继,而乍明乍灭,乍流乍窒,则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者,何时而可复耶?为学不

6、当无日新,易赞乾坤之简易,日:“易知易从,有亲有功,可久可大。”然则学无二事,无二道,根本苟立,保养不替,自然日新。所谓可久可大者,不出易简而已。易简之善,有亲有功,可久可大,苟不懈怠废放,固当日新其德,日遂和平之乐,无复艰屯之意。天下之理,将从其简且易者而学之乎?将从其繁且难者而学之乎?若繁而难者果足以为道,劳苦而为之可也,其实本不足以为道,学者何苦于繁难之说。简且易者,又易知易从,又信足以为道,学者何惮而不为简易之从乎?临川一学者初见,问曰:“每日如何观书? ”学者曰:“守规矩。”叹然问曰:“如何守规矩? ”学者曰:“伊川易传,胡氏春秋,上蔡语录,范氏唐鉴。”忽呵之曰:陋说!良久复问曰:何

7、者为规?又顷问曰:何者为矩?学者但唯唯。次日复来,方对学者诵“乾知太始,坤以简能”一章,毕,乃言曰:“乾文言云:大哉乾元。坤,文言云:至哉坤元。圣人赞易,却只是个简易二字道了。”遍目学者曰:“又却不是道难知也。”又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顾学者曰:“这方唤作规矩,公昨日来道甚规矩! ”先生云:“后世言道理者,终是粘牙嚼舌。吾之言道,坦然明白,全无粘牙嚼舌处,此所以易知易行。”或问先生:“如此谈道,恐人将意见来会,不及释子谈禅,使人无所措其意见。”先生云:“吾虽如此谈道,然凡有虚见虚说,皆来这里使不得。所谓德性常易以知险,恒简以知阻也。今之谈禅者虽为艰难之说,其实反可寄托其意见。

8、吾于百众人前,开口见胆。TI1故象山总结其教人为学,以“易简”为“血脉”。“吾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移他,故人之听之者易,非若法令者之为也。如孟子与齐君言,只就与民同处转移他,其余自正。”12象山还形象地把自己的为学之方称作“减担”。他说:“某读书只看古注,圣人之言自明白。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入便孝,出便弟,何须得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物。53r今之论学者只务添人底,自家只是减他底,此所以不同。”14而朱子为学与人不是减,却只是添”。“因说定夫旧习未易消,若一处消了,百处尽可消。予谓晦庵逐事为他消不得。先生日:不可将此相比,他是添。

9、“15象山有时也引用孟子“勿忘”之说,把易简工夫称为“勿忘”。“孟子掴苗一段,大概治助长之病,真能不忘,亦不必引用耘苗。凡此皆好论辞语之病,然此等不讲明,终是为心之累。一处不稳当,他时引起无限疑惑。凡此皆是英爽、能作文、好议论者,多有此病。若是朴拙之人,此病自少。所以刚毅木讷近仁,而曾子之鲁乃能传夫子之道。凡人之病,患不能知,若真知之,病自去矣,亦不待费力去除。真知之,却只说得勿忘两字。所以要讲论者,乃是辨明其未知处耳。”16为学因何要易简而不应支离,就理论上的根据而言,倒并不在于系辞传上关于“易简”的言辞,而在于象山对于道德修养的认识。象山认为道德修养应以心为本,发明本心。心苟不蔽于物欲,自

10、然所言所行均合乎义理,从而不必为它物所累。象山说:“凡物心有本末。且如就树木观之,则其根本必大。吾之教人,大概使其本常重,不为末所累。然今世论学者却不悦此。干7r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彻骨彻髓,见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轻清,自然灵。”18厂此心之良,戕贼至于熟烂,视圣贤几与我异类。端的自省,谁实为之?改过迁善,固应无难,为仁由己,圣人不我欺也。直使存养至于无间,亦分内事耳。”19为学本来是件易简轻松的事情,本不必支离艰难。象山弟子杨简讲自己“未尝用力,而旧习释然”,象山评论说:“此真善用力者也。舜之孳孳;文王之翼翼;夫子言主忠信,又言仁能守之,又言用其力于仁;孟子言必

11、有事焉,又言勿忘,又言存心养性以事天,岂无所用其力哉?此中庸之戒慎恐,|瞿,而浴沂之志,曲肱陋巷之乐,不外是矣。此其用力,自应不劳。若茫然而无主,泛然而无归,则将有颠顿狼狈之患,圣贤乐地尚安得而至乎? ”20孔孟为学虽然用力,但其学有主,不泛然无归,故其学和乐,若茫然无主。则不免颠顿狼狈。4、支离事业象山自我标榜“易简”,便批评朱子为学“支离”。象山自少年之时,就以有子之学与圣人不类,言其支离。其自述曰:“然吾读论语,至夫子、曾子之言便无疑,至有子之言便不喜。”21年十三时,复斋因看论语,命某近前,问云:看有子一章如何?某云:此有子之言,非夫子之言。先兄云:孔门除却曾子,便到有子,未可轻议,更

12、思之如何?,某曰夫子之言简易,有子之言支离。,”(同上)故象山对于“支离”之学,向为敏感。象山不仅以孔门有子之学为支离,而且还发奇论”,以颜子之学不如仲弓。他说:“天下之理无穷,若以吾平生所经历者言之,真所谓伐南山之竹,不足以受我辞。然其会归,总在于此。颜子为人最有精神,然用力甚难。仲弓精神不及颜子,然用力却易。颜子当初仰高钻坚,瞻前忽后,博文约礼,遍求力索,既竭其才,方如有所立卓尔。逮至问仁之时,夫子语之,犹下克己二字,日克己复礼为仁。又发露其旨,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既又复告之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吾尝谓此三节,乃三鞭也。至于仲弓之为人,则或人尝谓雍也仁而不佞仁者静,不佞、无口

13、才也。想其为人,冲静寡思,日用之间,自然合道。至其问仁,夫子但答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此便是也。然颜子精神高,既磨着得就,实则非仲弓所能及也。22仲弓为学易简,用力较易,而成就甚高。颜子却为学艰难,只是因其精神高,所以高过仲弓。言下之意,如若仲弓与颜子材质相若的话,为学艰难的颜子反而不及为学易简的仲弓。象山在此即是以为为学易简与为学支离分优劣。只是颜子在孔门之中成就实在高过仲弓,孔子对其评价甚高,所以象山也只能称其精神高,但对其“仰高钻坚,瞻前忽后,博文约礼,遍求力索”,还是颇有微词的。象山批评支离之病,有时不专指朱子而言,而是广指当时与朱子一般的沉浸于书册格义

14、的学者。他说:今时学者,攸攸不进,号为知学耳,实未必知学;号为有志耳,实未必有志。若果知学有志,何更悠悠不进。事业固无穷尽,然古先圣贤未尝艰难其途径,支离其门户。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曰:“途之人可以为禹。”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曰:“人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人孰无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贼之耳,放失之耳。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苟知其如此,而防闲其戕贼放失之端,日夕保养灌溉,使之畅茂条达,如手足之捍头面,则岂有艰难支离之事?今日向学,而又艰难支离,迟回不进,则是未知其心,未知其戕贼放失,未知所以保养灌溉。此乃为学之门,进德之地。得其门不得其门,有其地无其地,两言而决。得其门,有其地,是谓知学,是谓有志。既知学,既有志,岂得悠悠,岂得不进。23这类学者,名为知学,实为不知学。在象山看来,此类学者,其蔽尚不止于此。他说:“后世之士,有志于古,不肯甘心流俗,然而苦心劳身,穷年卒岁,不为之日休,而为之日拙者,非学之罪也。学绝道丧,不遇先觉,迷其端绪,操末为本,其所从事者非古人之学也。古人之学,其时习必悦,其朋友必乐,其理易知,其事易从。不贰于异说,不牵于私欲,造次于是,颠沛于是,则其久大可必。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画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此古人之学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