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1atedB1oodStreamInfeCtiOn,简称CRBSD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主要的预防控制措施如下:一、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2、严格按照手卫生制度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5、采用合格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6、患癌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3、,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里AU直目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的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
4、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5、。附:血培养标本采集要求1、采集方法:(1)在采血之前,血培养瓶的橡皮塞需使用75%酒精消毒并干燥,然后再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2)严格按照皮肤消毒步骤操作(75%酒精、含碘消毒剂、75册酉精),并等待足够的消毒时间。(3)严格无菌操作,不允许在皮肤消毒后用手接触消毒过的皮肤,除非带有无菌手套。(4)不推荐采血后接种血培养瓶时更换注射器针头,采用真空采血装置能降低污染率。2、采集部位:可疑患CRBSI的病人采集至少2套血培养(每套包括1只普通血培养瓶及1只厌氧血培氧瓶),其中一套从导管口采集并做好标记,另一套应该从对侧外周静脉血采集,2套之间采集时间应相近,做好标记。3、采血量:成人患者推
6、荐的采血量为每套不少于10m1,每瓶不少于5mo培养结果的解释:1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种细菌,并排除其它任何来源的感染,提示为CRBSIo2、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种细菌,而且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报阳时间比外周静脉血培养早120分钟,提示为CRBSI。如果排除其它任何来源的感染,两套血培养报阳差异时间小于120分钟,并且为同一种细菌且耐药谱一致,也提示可能为CRBSI。3、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而且来自导管血培养的细菌数量至少5倍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的CFUSS/m1,如果排除其它任何来源的感染,提示可能为CRBSI(适用于手工定量血培养系统,比如溶解/离心浓缩方法)。4、假如只有从导管抽血的那套是阳性的,不能得出CRBSI的结论,提示导管定植菌或者是培养采集过程中的污染。5、如果仅是来自外周静脉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定为CRBS1,但如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念珠菌属,排除其它任何来源的感染时则提示可能为CRBSIo6、如两套血培养均为阴性,则排除CRB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