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docx(5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时代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载体与平台,是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动力,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结合点,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
2、23-2035年)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发展基础目前,全州辖1市7县、123个乡镇、7个街道办、1090个行政村、102个社区,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4.85万人,常住人口210.98万人。“十三五”以来,州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进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人口持续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全州城镇人口从2015年的62.77万人增加到2023年77.64万人,年均增加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31.02%提高到2023年的36.7
3、5%,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城镇户籍人口从2015年的56.96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68.93万人,年均增加2.4万人。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特色现代农业初具规模,以“牛羊菜果薯药菌花”为主体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文旅首位产业持续壮大,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业优势突出,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发展增速显著,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2023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53.7亿元、61.3亿元、216.3亿元,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6:19:65o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3年,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7873.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41.42公里,占180%,全州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4、不断增加,居民人均用电量达到431.32千瓦时,城镇供水和燃气普及率均达到9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以上,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7.7%;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达到7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8%、98.5%o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3.8万人,202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17%。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以公共服务为重点,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
5、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城镇棚户区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全面推进,交通、环境、治安、卫生等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全州城镇化发展质量亟待提升,2023年全州城镇化水平滞后全省15.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有待加强,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县城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较弱,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齐,功能不
6、够完善。城市产业业态单一,层次不高,产业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县市之间城镇化差异明显,市、永靖县城镇化率明显高于其他县。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较弱,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城市治理能力不足,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薄弱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二)发展机遇未来15年,全州推进城镇化面临着区位优势及政策叠加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利用政策红利的挑战,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内需,驱动高质量发展。抢抓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充分挖掘我州区位优势,加快城镇化进程
7、,优化城镇化空间。紧抓“两新一重”建设机遇,大力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充分利用兰西城市群和兰州经济圈发展机遇,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引擎。加快推进市县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强重点镇建设,扩展城镇人口承载新空间,引领和带动全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发展趋势未来1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州城镇化持续推进,加快缩小与全省、全国的差距,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性特征。城镇化进程持续增速。全州城镇化发展空间足,发展潜力大,发展动力强,农业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提速,全州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整体处于快速
8、发展阶段。空间布局渐趋优化。市县一体化稳步推进,四个城镇化带承载人口和经济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城镇空间逐步拓展,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县城及小城镇发展动能增强,全州城镇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城镇发展从经济导向更多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导向,城市建设方式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城市更新持续推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推动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跨界配置更为频繁,城乡居民双向消费趋于普遍,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将不断缩小。二、总体要求(
9、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深度融入兰西城市群、兰州经济圈发展,构建多元、开放、高效、优质的“一心四带多节点”城镇空间布局,
10、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镇人口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幸福美好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把人的发展放在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营造和维护公平的发展环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四化”同步,实现协调发展。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劳动就业渠道,提高城镇聚集人口功能。以信息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形成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11、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城镇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促进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创新城镇发展模式。保护文化遗产、风景名胜,体现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和文化脉络,开展创新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坚持分类指导,扎实有序推进。根据全州城镇发展现状,科学确定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分类分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协调发展、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州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有效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全州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力争到2026年达到50虬城镇体
12、系不断优化,市县一体化同城化取得重要进展,中心城区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沿洗河城镇带、沿兰郎公路城镇带、沿太子山城镇带、沿黄河城镇带初步形成,县城和重点城镇、特色城镇协调发展,城镇综合竞争力、承载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城镇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首位产业,协调发展特色种植农业、畜牧产业、沿黄沿洪工业产业、美食业、通道物流业,形成文化旅游业、特色种植农业、畜牧产业、沿黄沿洲工业产业、美食业“五个百亿级产业”,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以上,城镇特色产业体系有效构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8%左右,城镇每
13、年新增就业15万人,建成跨越发展的繁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水、电、暖、气、路、宽带等生活条件更加便利,住房、教育、医疗、文体、社会保障供给更加有力。城镇多元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城市功能设施更加完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建成安居乐业的幸福和四通八达的畅通。城镇资源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建成区面积有序增加,城镇人口疏密适度,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进一步增加,污水、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节能环保技术得到普及,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城镇环境更加宜居,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
14、量、能源生产总量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指标内,建成生态良好的美丽。城镇治理效能稳步提升。依法治州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稳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城镇治理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建成文明进步的和谐。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布局和形态定型成熟,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功能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
15、化,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建成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三、推进农业人口有序转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优先培育城市内生动力,提高中心城区功能集聚能力,将县城作为重要载体,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人口合理优化布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全面落实城市“
16、零门槛”落户政策,简化户籍迁移手续,推行省内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强化线上申请审核系统,大幅提高落户便利性,促进各类人员顺畅流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落户城镇,实现城镇人口服务管理由户籍人口为主向常住人口转变。2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积极推进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不断完善土地确权登记管理制度和宅基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建立土地市场交易机制,使农民分享城镇化中的土地增值收益,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提供强大助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扫清障碍,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支持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农村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集体收益分配权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3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加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