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守灵间扩建项目背景与投资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殡仪馆守灵间扩建项目背景与投资全.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殡仪馆守灵间扩建项目背景与投资一、项目建设背景1、我国殡葬事业的发展背景葬祭活动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便是人类社会当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人类早已觉察空间和死亡的深厚的关系,他们从活人的空间选取一个特定的地方并将其神圣化来表述死亡。殡葬建筑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谱写了辉煌的历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有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人口流动和人口集中的空前频繁。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化非常严重。按城市内非农业人口和建成面积计算,人口密度平均是104A/平方千米,已超过了世界公认的人口过密城市-日本东京。在这样人口稠密的城市中,环
2、境的污染、城市土地资源的急剧减少,使得火葬的方式成为必然,而且要求传统的、陈旧的葬祭场所以及落后的设备必须被专业的、节能的、环保的设施和配套的空间-现代殡仪馆建筑所取代。在祭祀上,不仅保留传统的孝文化,同时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另外,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2030年将达至(J3.58亿,占人口总数的25%左右;2034年左右突破4亿人。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在城市快速发展和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殡葬事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殡仪馆近1800家。但仍与我国拥有13亿人口、年死亡人口大约900万人的大国很不相称。参照国
3、外经验,我国的殡仪馆至少应该发展到3000-10000多个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殡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殡葬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殡葬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丧葬负担;进一步实施绿色生态殡葬,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2、通辽市殡葬事业的发展背景入土为安”是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丧葬风俗。近年来,通过政府宣传引导、财政买单等政策的实施,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以绿色殡葬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把移风易俗、生态殡葬当作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殡葬改革取得良好成效。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顺应国家丧葬政策的
4、需要根据传统风俗,在亲人离世后,家属通常会通宵守在一旁,以示对逝者的追思,这一礼仪俗称守灵或护灵,已延续数千年。守灵房一般需要较大空间布置,并延续37天守灵。然而,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狭小的居室并不适合进行守灵,而且在社区、家中守灵还会存在扰民现象。对此,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要求,要在殡仪馆或合适场所集中办理丧事活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在居民区、城区街道、公共场所搭建灵棚。因此到殡仪馆租用一片空间来守灵,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殡仪馆推出守灵服务,不仅方便逝者亲属守灵,体现生命的终极关怀,又是顺应国家政策发展的需要。2、是完善殡葬服务
5、环境,改善殡葬管理体制的需要殡仪馆是个特殊的服务单位,面向的是刚刚失去亲人的逝者家属,服务质量的高低与对生命的尊重相关联。改善殡仪馆服务环境,努力营造移风易俗、崇尚文明的社会氛围,是本项目建设的立足点;提倡更有效、更细心、更温馨的服务是项目建设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公众对殡仪馆服务过程中失误的容忍度明显小于其他行业。殡仪馆的某个工作人员的失误在家属的眼中是整个殡仪馆的失误,某个工作得不到位是整个殡仪馆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因此,该项目的建设,不仅完善了殡葬行业的服务环境,而且可大力提高殡仪服务的水平,同时还解决了死不起的问题。殡葬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群众性工作,这就要求殡葬管理和执法人员要在严格管理、
6、秉公执法的同时,更新工作理念,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寻找和探索更人性化、最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使殡葬改革工作在和谐稳定中实施到位。殡葬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行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殡葬服务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设施、设备、员工素质、管理制度乃至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服务水平、服务价格都构成竞争因素。既要解决老百姓死不起的问题,又要通过其他选择性务增收部分来弥补基本殡葬服务部分的亏损,使之良性循环。殡仪馆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守灵间的建设是完善殡葬服务、改善殡葬管理体制的需要。3、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殡葬事业是独家经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局面必然会被平等竞争、共同拥有的市场所打破,要想占领和巩固这个市场就必须向人们提供满意的殡葬服务,而搞好项目的建设是做好服务的前提。加快项目的更新改造和正规化建设,是殡葬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是项目自我生存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所以,应争取时间加快项目的建设,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