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浦东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浦东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推动“十四五”期间浦东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美丽浦东建设的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和“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持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浦东新区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思维、整体保护。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整体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惠民。坚
3、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更多优质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改革创新、共治共享。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全社会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力争实现碳排放达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资源利用效率更加高效,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浦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基本形成“生态宜居、安全高效、功能复合、彰显魅力”的人民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主要指标:生态空间布局方面。到2025年,森
4、林覆盖率达到1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 5平方米;河湖水面积增加0. 95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及以上,大气常规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部分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达到或好于UI类水体比例达到60%以上;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程度达到80%左右。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到2025年,全区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不低于99%,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9%;中心城雨水排水能力达3-5年一遇面积占比达到35%左右;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9. 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
5、00%;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到2025年,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海市相关要求,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完成市下达目标,农田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下降率达到5%左右。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一)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编制浦东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各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路线图和主要任务,同步谋划远期碳中和目标及实施路径。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统筹融合,增加应对气候变化整体合力,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协同监管制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及督查考核办法。引导培育碳资产
6、管理、碳交易咨询、碳金融服务、碳排放评估核算等机构。加强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支持火电、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加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甲烷收集利用,控制秸秆还田中甲烷的排放,积极拓宽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化利用途径,加强林业等碳汇体系建设。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示范机构、零碳建筑等试点工作。(二)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禁止新建燃煤设施,严格控制高桥石化的煤炭消费总量,加强现有燃煤企业的燃煤质量监管。严格禁止煤炭、重油、渣油、石油焦等高污染燃料的使用(除电站锅炉和钢铁冶炼窑炉以外),加强社会码头销售和转运煤炭、石油焦等高污染燃料行为管控。加
7、大非化石能源发展力度,进一步发展太阳能、风电等本地非化石能源,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提升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效率,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推进低能耗建筑体系建设,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三)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约束作用,突出分级分类空间管控指导,加快高桥石化等重点地区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三高一低”企业淘汰转型,加大企业落后工序和设备淘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引导和激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材料工艺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船舶、飞机、汽车等大型涂装行业低挥发
8、性产品替代或减量化技术,推进化工、医药、集成电路等行业清洁生产全覆盖,引导创建一批“绿色示范工厂”。通过专项资金等各类政策,推动节能低碳企业加快发展,构建节能低碳环保产业集聚区。(四)推进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建立水稻绿色生产示范基地以及蔬菜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到2025年,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达到60%,绿色农产品认证率达到25%以上。提高农业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利用水平,推进形成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多种离田利用途径并重的多元利用格局,到2025年粮油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鼓励水产养殖企业及养殖
9、户试点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模式,建设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五)推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的城市客运体系,完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持续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支持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物流园区发展,加强干线铁路、高等级航道、高等级公路与货运枢纽的有效衔接,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水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建设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到2025年,力争全区公交、巡游出租、邮政、环卫、公务用车等新增或更新全部采用新能源车,公交、巡游出租基本实现“新能源”,大型载重货运、环卫、工程车辆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明显提升,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超过50%,加大氢能源车的推
10、广力度。(六)倡导和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重点聚焦噪声扰民问题,强化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持续加强工业噪声污染源头控制,加大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完善社会生活噪声管理,鼓励公众参与噪声污染防控工作,改善声环境质量,营造宁静生活环境。三、坚持量质并举,着力构建彰显魅力的绿色空间(一)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完善绿地生态结构加快构建城乡公园体系,提升公园的可达性、体系性、连通性和功能复合性,为市民提供多
11、元化有品质的游憩空间,让更多市民开窗见绿色、漫步进公园、四季闻花香。“十四五”期间,新增绿地1500公顷,新建绿道100公里,新增立体绿化25万平方米。到2025年,公园数量增至200座。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持续推进外环绿带改造提升和开放共享,向内连接楔形绿地,向外沟通生态间隔带,形成连接市民与自然、沟通城乡、无界融合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大生态圈。环上,研究外环绿带规划未建部分,升级改造已建部分,完成滨江森林公园(二期)、高东镇(张家宅段)、三林环外生态绿地等建设项目,完成港城公园、金海湿地公园、南汇生态地块等公园升级改造。环内,完成碧云、森兰、三林楔形绿地建设,加快推进北蔡楔形绿地建设,适
12、时启动三岔港楔形绿地建设研究。环外,启动外环运河生态间隔带、川杨河生态间隔带前期研究,推进生态间隔带内的张江森谷公园、浦东奥林匹克公园一期研究,并适时建设。持续推进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建设。努力推动以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均衡发展为目标的绿地建设,加快公园绿地扫盲,基本实现中心城区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完成世博文化公园等高能级城市公园建设,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推进曹路、民乐等大居绿地建设,打造宜居生活环境。聚焦“滨江文化带启动川杨河绿地(杨思段)建设研究。聚焦城市副中心,推进金桥中央公园建设,助力“金色中环发展带”。结合“缤纷社区”,有效利用边角空间,建设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街心公园),为
13、市民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休憩空间。推进郊区公园绿地建设。加大镇级公园建设均等化水平,力争每个镇有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公园。积极推进新城绿地建设,重点推进星空之境、8公里一环公园景观带及北岛公园绿地、顶级科学家社区生态绿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城乡绿道体系。完善区域生态廊道、城市沿河沿路生态网络,重点推进外环绿带内绿道贯通,完成外环南河、张家浜、川杨河等骨干河道两岸绿道建设,推进南汇生态专项NA-NF地块绿道建设,推进社区毛细绿道建设。持续提升生态感受度和生态服务水平。推进“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工作有序开展,优化树种配置,突出主题植物特色,集中应用一批观花、观叶、观果的植物品种。推广应用新
14、优行道树树种,创建绿量充沛、特色显著、通行舒畅的绿化特色道路。聚焦内环、中环、杨高路高架等重点区域,开展立体绿化建设,形成“连带成片、聚集散点、小型多样、绿色共享”的城市立体绿化网络。(二)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建立森林生态网络以近郊绿环、生态走廊、生态间隔带为骨架,注重打造“城市绿肺”,让城市融入森林,让绿意拥抱城市,“十四五”期间,新增林地5万亩。聚焦重点结构性生态空间实施造林,完成S2、S32、G1503等市级生态廊道以及大治河生态廊道建设,推进湖马河、团芦港等生态走廊建设,持续构建串联城乡、互联互通的绿色网络,构筑韧性生态之城的绿色屏障和天然涵养地。通过林地抚育、开放林地等项目建设,提升和
15、改造现有林地资源,建设乡村公园,打造水田林村一体化乡村新风貌。积极发展以森林为依托的种植、旅游、休闲等绿色产业,促进森林资源利用,为市民拓展更为广阔的绿色生态空间。严格控制林地减量化,通过严格执行使用林地预审制度、强化征占用林地监管、规范行政审批等措施,加大林地管控力度,依法办理林地审核手续,对于占用林地按照“同面积、同规格、同效益”进行补偿。(三)推进湿地城市建设,强化湿地保护深入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和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建设为重点,构建水、城共生的“湿地城市”体系。启动老港造林区域内湿地修复,积极推进临港赤风港湿地公园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有湿地生态功能的公园绿地建设。启动九段沙外来物种入侵整治工程方案基础研究,努力恢复湿地原生植被。加强湿地资源监测,及时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力争维护总量稳定。四、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打造安全美丽幸福的生态水系(一)全面提升防汛除涝能力加强防洪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