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傩堂戏文化特色研究 优秀专业论文.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412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西傩堂戏文化特色研究 优秀专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湘西傩堂戏文化特色研究 优秀专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湘西傩堂戏文化特色研究 优秀专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湘西傩堂戏文化特色研究 优秀专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湘西傩堂戏文化特色研究 优秀专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湘西傩堂戏文化特色研究 优秀专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西傩堂戏文化特色研究 优秀专业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湘西傩堂戏文化特色研究摘要:湘西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湘西傩堂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均有特色。以湘西傩堂戏傩面具文化特色为切入点,探讨了湘西傩堂戏娱神娱人、神圣与世俗混融的宗教文化特色以及音乐文化特色。关键词:湘西傩堂戏傩堂戏 音乐面具湘西自治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数的72. 8%0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湘西自治州各族同胞依照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个性特征,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傩堂戏(简称傩戏)号称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傩戏也称正本戏,最初它只在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盛行,

2、后来,由于战争、民族迁徙、民族交往日益密切,逐步向全国各地、尤其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扩散。根据文献记载,傩戏最早于南宋初年传入湘西地区,与湘西独特的民族文化、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和民族艺术融合吸收与消化,而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戏剧一一湘西傩堂戏。一、湘西傩堂戏傩面具文化特色1、傩面具与传统宗教意识戴上面具是神,取下面具是人。概观湘西傩堂戏诸构成因素,“角色”上场须戴面具方最具本质特征,因为它包含了傩堂戏作为“草根文化”的基本功能,即面具包含了湘西傩堂戏的所有“符号”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湘西傩戏作为文化形态的符号性特质,是通过面具实现的。长期以来,戴面具演出是被看作傩戏的典型的艺

3、术特征之一。傩戏是傩仪的核心部分,面具是傩戏的核心。在湘西傩戏里,一枚面具代表一位或几位神(有时一枚面具会兼具几个角色),面具在从人(演员)转化为神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具没有了,神便不在场,演不了傩戏,也就没有傩仪了。傩面具作为湘西傩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鬼神意识的物化符号,孕育于原始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早期的湘西傩面具凝聚着原始先民的图腾意识和宗教意识,表现的对象只是一些狰狞恐怖、具有震慑气质的人兽结合的神怪形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巫、儒、佛、道等各种文化系统的不断融合和相互吸收,傩神谱系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从湘西傩面具所反映的两大神系来看,有源于汉文化的道教和巫教

4、鬼神,有源于外来文化的佛教鬼神。另外,湘西民众的信仰行为有着很浓厚的功利色彩,只要是能给傩坛带来保护作用的都加以供奉,因此傩坛的神系非常地繁杂。2、傩面具与原始崇拜意识傩面具作为湘西傩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化装手段,在各种社会组织承办的傩戏、傩舞表演中,通过不同的表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维系和调整着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加强着血缘群和地缘群的内部团结,保障了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节祭仪式以凝练的方式再现出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在一个群体共同追忆祖先、供奉傩神、占卜念卦、歌舞唱戏时,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强调本族、本村、本社区的共同利益,这时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暂时地失去了自我,显示着社会群体的实际存在。同

5、时,傩吸附了湘西民俗文化,乡傩与湘西民俗结合形成傩俗。古代民间的傩祭活动是一种群众性的活动,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犹如古人遗训,在傩戏师承的渠道上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在湘西地区仍和许多民俗事务有联系。例如,壮年夫妇失子,要请土老师“冲傩”;生了病要请土老师扎“茅人”,“冲灾消难”;家里逢凶事,要请土老师“开红山”;老人过生日,要请土老师“冲寿傩”习而成风。二、湘西傩衣文化特色1、湘西傩衣色彩湘西傩衣在傩仪中使用,色彩的选择也要受到祭祀目的的限定。古今图画集成荆州稗编日:“故零以祈雨,用皂衣;宗以祈晴,用朱衣。零则闭阳而求诸阴,宗则闭阴而求诸阳,后汉行零礼衣皂。近世祈雨,不知以阴求阴,不知古

6、再一救旱必用女巫。”黑色代表阴、雨、女性;红色代表阳、晴、男性。古人认为在祭祀仪式中穿着的服色对于达成自己的愿望与焚香、献牲等取悦神灵的行为是同等重要的。湘西傩衣的颜色表达和傩仪的目的是一致的。古人认为疫病是由阴气而生,容易招来鬼怪附体,如果驱走阴气病也自然就会好。刘昭注后汉书时就指出:“傩所以扶阳抑阴也行傩的目的是驱走阴气,使阳气盛;象征太阳、火的红色,有扶阳气抑阴气、驱鬼除疫的功能;两种目的聚焦在色彩的功能_匕红色成为傩衣的颜色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同时,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色,傩事是在中国汉族农历春节期间进行,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全家团圆,祈求来年丰收吉祥的时候,人们的心情都是非常愉

7、快的,万象更新,此时只有红色可以表达中国人的喜庆、热烈的心理感受。2、湘西傩衣纹样唐李绰在秦中岁时记日:“秦中岁时日,傩作鬼神状,二老各为傩翁傩母”。当时傩戏中的傩翁一般穿“朱衣Ihl裤”,傩母一般是“青衣画裤”由于那时的还没有发达的印染技术,所以用笔在衣物上进行勾画还是装饰的主要手段。画裤会画些什么图案呢?在文字记录中还无法查到更为详细的记载。花卉,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湘西傩衣纹样,这里看不到象征高贵地位的龙凤图案。花纹样造型朴实、简洁;花瓣四或五瓣,单层,或红或白,散点式分布。这种纹样不仅仅出现在湘西傩衣上,同时还出现在人文地理条件完全不同的江西南丰石邮村傩衣上。“现在石邮傩班服饰是:上穿红花

8、便衣,带其他色布袖套,下著红布裤,有半跪动作的弟子另套护膝。各弟子均套红通裙或红花筒裙,裙长过膝,前后开权。”根据石邮村其宗谱的记载,石邮村民系是汉民,宋朝时吴姓家族迁入,虽早有其它姓氏家族居住在此,由于吴姓家族人丁兴旺,而且家族成员多有取得功名者,遂成为石邮村的主要大姓家族。他们带来汉傩严格依据当时汉傩的制度延续至今。着花衣的习俗也从未改变,由此看来这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巧合,可以判定为汉傩服饰纹样的特点。纹样中的花是什么花呢?从外形来看小而繁密,颜色白或红,符合梨花、桃花的早春花型;但从花卉所含的文化含义来讲,“桃”在中国民间社会中是有特殊意义的,桃被认为有驱鬼避邪、攘灾祛病的神秘力量。这种观

9、念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山海经事物纪原日:“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版于门户上,画郁垒以御凶鬼。此则桃版之制也。“桃可驱鬼之说始于此;直至隋唐五代一直沿袭,还没有太大的改变。到了宋代桃被人神化,就有了门深的出现;清代香山县志中“二月上戊祭社,烧大彩爆竹,花朝后四日插桃花祀门”桃可避邪的观念在这种执著的重复中变得根深蒂固。桃花是在春季比较早开的花,季节和傩事举行的时间和祭祀的诉求正好吻合;桃花最为傩衣纹样也正是迎合民间桃可驱鬼避邪、攘灾祛病观念,符和、强化傩仪的原始信仰。三、湘西傩堂戏傩腔文化特色湘西傩戏在与其他世俗音乐共存的过程中,充分地显示出卓越的发展能力和超群的整合能力。其中有两点是值得

10、说明的:第一,整合过程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步进行;第二,尽管在旋律、节奏、伴奏等方而保留着原体唱腔的部分风貌,但由于傩腔在拖腔或甩腔等方而的细微改变,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的风格特征,从而使整个傩腔体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傩戏的自身特征。1、傩腔傩腔是一种“民歌风”形式的简约化戏曲唱腔,曲调来源于民歌小调,唱词来自于当地俗曲、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与文献记录的大多中国古代音乐事项相似,湘西傩戏的唱词还可见于祖辈传承下来的傩戏剧本,而曲调就只能靠历代口传了。在湘西各个傩戏会演出时,唱腔截然不同,而唱词相近,这是原于唱腔和唱词的各自迥然而异的传承方式所决定的。湘西傩腔的调式多为不见清角、变宫的五声调式,尤以羽

11、调式、商调式多见,其次是微调式、角调式,宫调式很少见。傩腔的旋律以平稳的级进为主(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多能听见颤音或微颤音以及下滑音,上滑音偶用之),且多是下行级进,偶尔出现的四度、五度甚至八度向上跳进,也是为下行级进音阶所作的“欲抑先扬”的铺垫。在湘西傩腔中,比较常见的音列形式有:a、羽宫音组,羽一微一角一商一宫;b、角商音组,角一商一宫一羽一商;c、羽角音组,羽一徽一商一角;d、商羽音组,商一宫一微一羽;e,微角音组,微一宫一商一角。在湘西傩腔中,通过速度和运腔的改变,使几乎同样的旋律一改悲切、凄凉气氛,展示出内心世界较为兴奋的激情欢快。音乐节奏紧凑,润腔变得腔短而收束有力。2、高腔湘西傩戏

12、高腔主要受到外来声腔的影响,所以它要晚于吸收当地民歌俗曲而成的傩腔。湘西傩戏高腔旋律主干音级采用宫、商、角、微、羽五声调式,偶用清角、变宫、变徽等经过音型、辅助音型以装饰旋律,所以高腔与五声调式的傩腔不同,它是六声、七声调式。旋律进行中,转调自由,尤其出现在有滚唱或帮腔的地方。高腔的节奏也更为自由,常见的板式有散板(常见于乐曲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两眼板等,合使用。高腔的唱腔结构与傩腔较为相似,多见的是上下呼应的两句体、以上下句反复形成的四句体,呈“起承转合”式态,也有以上下句分别作自由反复的现象,这样在傩戏中,制造了信鬼尚巫的氛围,对消灾祈福的充分信赖,傩腔音乐也充分展

13、现了一种扑朔迷离的庄重。傩腔完全保持着高腔的腔体结构和旋律特征,只是在高腔基础上进行了简单扩充。在辰沉傩戏中,对高腔的融合成为它的又一基础特征。总之,湘西傩戏承载着乡民之间的生活协调、集体意识的统一、集体力量的聚合等作用;它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传统行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维护集体权力的社会行政作用;傩戏更是在民众的现实生活与理想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民众对于感知的、未感知的时世或情绪有了沟通或宣泄的途径。在自我的精神家园中,乡民可以释放所有的病痛、压抑、苦难,用自身的话语诉说,并最终在傩戏的神圣意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回报、平衡与宁静。参考文献1董泗珠,古老的稀有剧种一傩戏,戏曲艺术,1999 (6)

14、2卢大中,我国古戏的活化石一傩戏,中华戏曲,2001 (103刘廷新.湘西傩堂戏的民俗色彩与宗教意识J.民族论坛,2005,(12).4刘廷新.凤凰傩戏解读J.人民音乐,2004,(03).5吴贤义.从中国傩面与日本能面看面具艺术J.电影评介,2007,(19).6刘廷新.湘西傩堂戏的传承与社会属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01).7周忠华.论傩文化创生传承的环境因素一一以湘西傩文化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06, (08).8石慧.傩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探析J.大舞台,2007,(02).9郑英杰,谷遇春.湘西原始宗教文化特质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