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鉴别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鉴别诊断.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鉴别诊断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M瘤之一,在我国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多阶段的过程,其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的分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提高以及内镜筛查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癌前病变及早期癌被发现。1 .异型增生(dysp1asia)/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1ia1neop1asia):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指克隆性基因改变导致的上皮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的系列改变,是非浸润性肿瘤病变,相对于正常上皮有较高的进展为癌的风险,可分为高级别与低级别。在消化道,异型增生与上皮内瘤变含义相同,本共识推荐使用异
2、型增生。实际工作中,由于癌变的指向性不明确,可能会引起患者及临床医师的误解,导致过度治疗,在食管不推荐使用。2 .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11carcinoma):是来源于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肿瘤突破基底膜呈浸润性生长。当肿瘤仅浸润至黏膜层时,称为黏膜内鳞状细胞癌,此时往往缺乏间质反应。3 .不典型改变(atypia):指与周围正常的细胞相比,细胞出现了大小、形态、染色等方面的差异,引起不典型改变的原因可能是感染、损伤修复(在食管主要是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等。不典型改变并不等同于异型增生。对于食管非肿瘤性病变引起的不典型改变,建议使用反应性改变、修复性改变等进行描述。若难以鉴别肿瘤和反应
3、性改变,建议采用不典型改变或不确定的异型增生进行描述,并建议患者内镜随访或抗炎治疗后复查。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鉴别诊断在炎症或损伤修复时,食管鳞状上皮可伴有显著的反应性改变,可能会被误诊为肿瘤,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鉴别(表1I诊断时需密切结合患者的病史、内镜下表现及活检部位,当难以区分病变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时,可采用不典型改变或不确定的异型增生,或描述性诊断,同时需向临床医师沟通说明,密切随访并重取活检以明确诊断。鳞状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小细胞癌、黑色素瘤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协助鉴别,在此不做赘述。1 .基底细胞增生:食管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层增厚,其厚度超过上皮全层的15%时,定义为基底细
4、胞增生。基底层的上界定义为核间距等于核直径的水平。一般而言,基底细胞增生是食管炎的一种反应性改变。与鳞状上皮异型增生不同,基底细胞增生时,细胞较一致,缺乏核深染、大小不一、重叠、极向消失等异型性表现。此外,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图5A)或淋巴细胞性食管炎有时可伴有显著的基底细胞增生,注意不要误诊为鳞状上皮异型增生。2 .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可伴有明显的上皮修复性改变,此时需与鳞状上皮异型增生进行鉴别。反流性食管炎表现为基底细胞增生,固有层乳头延长,上皮内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间隙扩大,黏膜损伤严重的病例可伴有糜烂及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虽然伴有核增大,但通常为泡状核,一般核仁明显,缺乏多形性,
5、胞质较为丰富,略蓝染,并保留正常的极向及表面成熟现象(图5BzC1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结合内镜表现和取材部位予以鉴别,难以鉴别时,可建议抑酸治疗后复查内镜。反流性食管炎的上皮修复性改变可在抑酸治疗后恢复正常,这是和异型增生或癌的重要鉴别点。3 .感染性食管炎:发生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时,食管鳞状上皮可出现显著的反应性改变,需注意鉴别鳞状上皮异型增生。此时,食管鳞状上皮往往具有显著的炎症背景,高倍镜下或联合特殊染色可能找到病原体,同时,鳞状上皮仍保留表面成熟现象,缺乏核多形、拥挤、重叠等特征(图5D,E14 .放疗/化疗后改变:接受放疗或者化疗的患者,食管鳞状上皮可出现不典型改变,如细胞增大、出现病
6、理性核分裂象等。这种情况下,若能了解到患者的治疗史,并结合空泡状的胞质、核质比不增加以及间质细胞出现相似的不典型改变等特征,一般能避免误诊。5 .表皮样化生:正常食管上皮为非角化的鳞状上皮,当食管鳞状上皮增生,伴有显著的颗粒层及角化过度时,谓之食管表皮样化生(图5F1实践中,要避免将食管的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与表皮样化生相混淆,前者缺乏显著的颗粒层。研究显示食管表皮样化生具有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相似的基因改变,具有较高的合并癌或进展为癌的概率,被认为是食管鳞状上皮肿瘤的前驱病变。因此,表皮样化生应积极报告并随诊。引用本文: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食管癌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筹备组).食管活检标本鳞状上皮肿瘤病理诊断专家共识几中华病理学杂志,2023,52(5):435-440.DOI:10.3760112151-20231201-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