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秋四语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44438 上传时间:2024-03-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秋四语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3秋四语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3秋四语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3秋四语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3秋四语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3秋四语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秋四语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课题1观潮主备教师【课前解析】关注文本: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关注结构:课文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关注描写:由静态到动态展开对大潮的描写。在潮来之时,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其景象,词句极具画面感和现场感,借观潮者的热烈反应衬托了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目标】1 .认识“盐、屹”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 .有感情

2、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3 .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5 .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重点】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难点】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盐、屹”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

3、个词语。读熟课文。2 .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了解钱塘江大潮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教师引导: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出示课件3)(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视频中的钱塘江大潮,你会用哪个词语呢?(出示课件4)预设:壮美、奇观、震撼、美不胜收、奇迹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观潮。(板书:观潮)学生齐读课题。2 .链接“资料袋”,探秘大潮成因师:请大家先来看本课的“资料袋”了解一下钱塘江大潮吧!(出示课件5)学生阅读“资料袋”。教师追问:看完这个“资料袋”,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预设1: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和它特殊的地形

4、有关。预设2:杭州湾呈喇叭形,江面越来越窄,所以就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3 .教师过渡:大致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成因,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来感受大潮来时的汹涌澎湃。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课件6)初读要求: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停顿。学生初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关注以下生字的读音。盐薄屹昂鼎沸贯浩崩震霎余3 .指名读以下词语:(出示课件7)昂首挺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人声鼎沸引导:“昂、荡、崩、鼎”均为后鼻音,注意读准确。提问:“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8)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皿,后来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沸”是说锅里的

5、水煮开了。“人声鼎沸”意思就是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4 .巧妙识字,交流方法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课本中其他要求认识的字,交流识字方法。重点指导“崩、震”(出示课件9):“崩”与“棚、蹦”辨析,“震”与“晨、振”辨析,在辨析中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并识记生字。5 .指导多音字“薄”的读音。(出示课件10)点拨:请大家查阅字典,看看“薄”有几个读音;再出示词语“很薄、薄饼、薄雾、薄弱、稀薄、单薄”,请学生辨析;最后归纳总结一一“薄”字单独使用时常读bo,且多用于口语,与“厚”相对,如“很薄、薄饼”;读b6时常用于书面语中,如“薄弱、稀薄、单薄”;这里“薄雾”的“薄”读b6。

6、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提问: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其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出示课件11)2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3 .全班交流。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从全文层面了解文章的结构,找到本文的中心句。】预设:我认为是围绕课文的第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来写的。教师追问:同学们都同意吗?那谁能来说一说你们的理由呢?预设: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后面四个自然段都在写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只有第一句话独立成段,点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我觉得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教师:你的分析

7、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预设: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能通过他的理由,看出这篇文章采用了“总一分”的结构。教师追问: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对。那既然大家观点一致,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学生找出词语一一天下奇观。(出示课件12)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体会:“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是“看到的景象”,题目“观潮”的“观”意思是看。(出示课件13)教师: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圈画关键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学生汇报圈画的词语:(出示课件14)江潮还没有来从远处潮来了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潮头奔腾西去通过关键语句引导:潮来时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8、。(出示课件15)教师: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通过关键语句我们可以把它的时间顺序概括为一一“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出示课件16)教师总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去后的景象,表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教师过渡: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看看具体哪部分是“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你能给课文划分段落了吗?试一试。学生默读。继续交流,从而明确:潮来前:第2自然段潮来时:第3、4自然段潮去后:第5自然段(出示课件17)教师总结课文分为四部分,小组交流,归纳各部分内容段落大意。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总体介绍钱塘江大潮

9、的特点和地位。第二部分(2)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第三部分(3、4)潮来时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第四部分(5)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四、指导书写,课堂演练1教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本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也讨论出这篇文章的描写顺序。下面我们来学习写生字。(出示课件18)引导学生关注字的结构:“顿”左右同宽;“崩、震、霎”上扁下长、上收下放。重点指导:潮、震(出示课件19)潮:左边三点的摆放位置略微形成竖着的弧形。中间部分倒数第二笔为提。震:上面是“雨”字的变体,四点均是从左斜着往右下轻轻运笔;下面倒数第三笔是竖提。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指名学生上台范写,其他学生练写,写完后对照评议。2

10、.进行识字游戏,巩固识记生字词语。(出示课件20)3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1、22)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并背诵第3-4自然段。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整体回顾课文内容1教师出示词语:(出示课件23)奇观农历据说宽阔人山人海滚动顿时逐渐犹如齐头并进山崩地裂霎时余波依旧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纠正读音。2.引导回顾课文: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学习,想象画面(出示课件24)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一中心句,教师过渡: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

11、“天下奇观”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1(出示课件25)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要求: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和同学交流。2.小组内互相交流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3.集体分享,想象画面。(出示课件26)潮来前教师提问:作者登上海塘大提,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笔圈出来。(出示课件27、28)预设:作者看到了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以及堤上的人山人海。教师相机指导:“横卧”一词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教师提问: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一人朗读,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教师提问:你的

12、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此问题的设计直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预设1:我仿佛看到很多人站在堤岸上,抬着脚,仰着头向东望去,都在等着潮来。预设2:这时候江面上一点风都没有,很平静,江面很宽一眼望不到边。预设3:江上雾气很重,远处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静静地屹立在江边,好像要和人们一起欣赏这天下奇观一样。(出示课件29)学生齐读第1、2自然段。教师过渡:潮来之前,江面平静。等待的人群翘首东望。大潮马上就要来了。(板书:平静)潮来时教师:描写潮来时,是这篇文章重点,用了2个自然段的笔墨。大潮汹涌而来,并不是一下子就“扑”到了人们眼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下

13、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按照学习提示,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出示课件30)学习提示:读了,爰仿佛看到了,我来为大家读一读:O(1)品读想象: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出示课件31)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预设: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板书:远像闷雷滚动)教师:响声如雷,这是暗示潮水来势凶猛。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2)品读想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32)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预设:“响声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条

14、白线”。(板书:近些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大家读这句话,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二预设: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不仅出现了画面,白线越来越近,更出现了声音:人声鼎沸,大潮的声音也越来越大。(3)品读想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出示课件33)教师提问:那条白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预设: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板书:长、粗、横贯江面)教师:大潮的气势越来越大了!(4)品读想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出示课件34)教师提问:再近些,大潮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预设: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板书:再近白色水墙)引导交流:“

15、一丈”约等于3.33米,“两丈”大约为6.66米,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两丈多高的大树、两丈多高的楼房、两丈多高的山崖教师追问:两丈多高的水墙比两层楼还高。生活中的“墙”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这堵墙在不断移动、排山倒海而来呢?从“两丈多高”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我从没见过这么高的水墙,可见浪潮之大,冲击力之强。(出示课件35)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点拨:注意重读“白浪翻滚”“两丈多高”,读出大潮的气势。(5)品读想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出示课件36)教师提问:浪潮越来越近了,这时候的大潮是什么样子的?预设: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板书:更近千万匹白色战马)教师:谁能说一说“犹如”是什么意思?预设:好像、仿佛。教师:大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想一想“战马”是什么样子的,一排“白色”战马又是什么样子的?千万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