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考试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32-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考试资料第一章先秦1.(尚书)(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古尚书),(尧典)为其中的一篇。2.(尚书尧典)(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整理(尚书尧典),这是给诗歌最早下的定义,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感情等。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抱负。3.(诗经)(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成书于春秋时期,编入了周初一春秋中叶共305篇
2、诗歌,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局部;使用了赋、比、兴艺术手法:在长期的古代社会里,诗以讽为主,这是社会生活的必定反映。4.(论语)1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1)(论语)是用语录体写的最早一部儒家“经典。书中记录孔子和他周围人物的言论和行动。撰写的不止一人,成书可能在曾参逝世的公元前436年以后。(论语)原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现存(鲁论)二十篇。(2)孔子经常讲到的“文”,是指包含文章在内的文化学术的总称。他讲的“诗,是指(诗三百),是文学作品。5.“思无邪”(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思无邪:语出(论语),这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也是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无邪”即雅正,即
3、要求文学艺术都要符合儒家的“仁、礼等要求,符合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标准。6.兴观群怨(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兴观群怨: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感发意志,这就是兴。读者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这就是观。群是指“群居相切磋,相互启发,相互砥砺。怨是指“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磋,相互启发,相互砥砺。怨是指“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7.“有德者必有言(单项选择)孔子特别强调文和道德的联系,提出“有德者必有言”的看法。子日:“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8.(墨子)(单项
4、选择、填空)(1)(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们依据笔记整理而成。(2)墨子强调作品的有用价值,认为应该“先质而后文并提出反对“以文害用”的见解。墨子从“尚用”、尚质”的观点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9.“言有三表(名词解释、论述)墨子所讲的文学也是广义的,主要是指一般的学术文、政文章。墨子文学思想的要点是“尚用”与“尚质”.为了使文学发挥对政治的作用,他主张“言有三表.。三表是墨子提出的立言、著文的原则和标准,具有肯定的科学性;“三表分别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指言必有据,以古代圣王言行为准则;“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立言要从实际出发,以百姓的
5、实际体验为依据;“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强调立言著文要考虑客观上对于政治的实际效果。“三表的标准表达了墨子尚用的文学观。10.“非乐说”(名词解释、论述)非乐说:这是墨子从“尚用、尚质”的观点出发提出的主张,他认为总揽者的音乐享受是从剥夺民财民力而来,对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是有害的。音乐享乐于国于民都没有任何益处。这是他的小生产者的观点的反映。11.(荀子)“明道”、论”名(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1)“明道”是荀子文学观的核心:关于圣人之“言的理论,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徵圣的主张。(2)荀子论“名,分析非常周密。这本是逻辑思想上一个重要的命题,荀子的这个论述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6、。这个问题,与文章的用词命意有紧密的联系。”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辩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这是荀子对“名的要求,也是对于文章用词命意的要求12.(荀子)一一荀子论“乐”(简答)荀子论“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他的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有名的(乐论)是论“乐的专文。他认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夫乐者,乐也,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人们内在的“性术之变,即内在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反映人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变化的不同音乐,能使人产生“心悲”、心伤、心淫、”心庄等不同的心理反响。他还进一步指出,因为音乐表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面貌1
7、3.(荀子)荀子论“言(简答)荀子论“言”:特别强调道,这是一种文以明道的主张。道的实际内容,就是所谓道义。他认为一切言论,但凡符合道的、宣扬道的,就是好的;但凡离开道的、违反道的,就是坏的;由于对道有不同的态度,所以可分成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言和政治有紧密的关系,不同的“言”对政治起不同的作用第二章两汉14.(毛诗序)“六义(单项选择、填(1)“六义”语出(毛诗序),是对诗歌的类别与表现手法的概括。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风,风化、空、名词解释、简答)挖苦。赋,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
8、二国祭祀用以赞神的歌舞。“六义”说是对(诗经)创作经验的总结。“六义”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根本诗体和诗法。15.(毛诗序)内容(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1)(毛诗序)主要内容:(毛诗序)吸取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阐说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可以看作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首先,它进一步说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其次,(毛诗序)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紧密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在音乐和诗的内容里反映出来。其三,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2)(毛诗序)提倡文学为总揽阶级政治效劳的
9、言论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3)(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第二个风的含义是教化。16.“发乎情止乎礼义”(名词解释)“发乎情止乎礼义“.语出(毛诗序),这是儒家诗论对诗歌创作与批判提出的要求。“发乎情”指出了诗歌吟咏情性的特点,肯定r”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止乎礼义”又强调情志的抒发必须符合儒家礼教的道德标准,给情志以限制。以礼义克制感情,具有极大的封建保守性,它表达了封建总揽者对诗歌创作的最根本的思想要求及教育思想。17.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填空、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
10、司马迁提出的著名的文论命题。发愤著书说主要包含“著书泄愤”和“著书言道两方面内容。“泄愤”是著书的动力,“言道”是著书的目的。司马迁认为“著书泄愤强调文学创作的作用,主要是干预现实、批判现实。“发愤著书的目的是言道,要言圣贤之道,这与我国古代重视“文”与“道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2)(报任安书)”亦欲先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这是司马迁作(史记)的动机。18.王充(论衡超奇)主要内容(单项选择、简答)(论衡超奇)的主要内容是对作家的品评。在王充以前,虽然有人对具体个别作家进行过评价,像司马迁的(史记屈原传)等等,然而,像这样关于作者的
11、通论,(论衡超奇)实开先河,因而可认为是文章批判中“作家论”的滥觞。19.王充(论衡超奇)品评作者标准(单项选择、简答)王充在(论衡超奇)中通过对鸿儒的赞扬,提出了品评作者的标准:品评作者的高低不能以读书多少作标准应看他是否3a用“;作者的修养,不能光从外在的“文下功夫,而更需要从内在的“实”作努力;反对崇古非今的倾向,提出以时代作区分,以“优者为高,明者为上。20.王逸(楚辞章句序)(单项选择、填空)(楚辞章句序)的作者是王逸J21.王逸对于屈原人格的评价(简答)王逸对屈原的人格重新给予高度的欣赏,说屈原“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欣赏其杀身成仁的人生态度,这就否认了
12、班固对屈原人格的歪曲。王逸高度评价了屈原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在(楚辞章句序)中他写道“假设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药,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22.王逸对于屈原作品的评价(简答)王逸以儒家的经典为依据,论说屈原作品是如何符合经义的。“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西汉中叶以后,儒家思想处于总揽地位,经书成为衡量一切的最gao准则。班固依托经义来贬低屈原,王逸引经据典来还击,他在(楚辞章句序)中称(骚)为“经”,表现出对(骚)极端的推崇;对屈原作品的评价,“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
13、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榜样,取其要妙,窃其华藻。第三章魏晋南北朝23.曹丕(典论文章)(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1)曹丕在(典论文章)中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指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作家的独特个性对作品风格具有决定性作用。(2)曹丕(典论文章):“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3)曹丕在(典论文章)中,指出了两种文学批判者的错误态度:“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斥责了尊古卑今的观点,这并不是作者的创见,早在西汉末东汉初的桓谭、王充便提出;对“文人相轻”的指斥是曹丕的新论,作者依据对不同的文气、文体的认识,说明各个作家各有短长
14、。24.“文气说”(名词解释)文气说。文气说的根本内容是从作家的气质、个性角度,来探讨作品的风格问题,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曹丕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形成各自的独特的风格。因此,各有所长,难以兼擅。他将气分为清浊两种,从气的角度思考作家风格和作品风格,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风格论的根底。25.“文以气为主”(名词解释)“文以气为主.曹丕所谓“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此形成各自的独特的风格。因此,不同作家各有所长。但过分强调作家的材性,而不懂得作家的风格是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的结果,观点不够全面26.四丕(典论文章)的文学主张(简答、论述)曹不(典论文章)的文学主张。(典论文章)是我国文学批
15、判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曹丕批判了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了文学的独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虽然他对这些问题,仅仅是略引端绪,但对后代的影响很大。(1)关于文学的价值,作者本着文以致用的精神,强调了文章(本文所说的文章,主要是指诗赋、散文等文学作品)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2)关于文气,作者认为“文以气为主”,而“气之清浊有体。所谓清浊,意近于刚柔。(3)对于文学体裁的区分。本文说:“夫文本同而末异,所谓本,大致是指根本的规则而言,这是一切文章共同的;所谓末,是各种不同文体的特点。(4)关于文学批判者的态度。指出了两种错误态度: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一是“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各以所长,相轻所短”27.曹丕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简答、论述)(1)曹丕继承和开展了儒家关于文学价值和作用的理论,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2)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3)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是可以流传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