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46048 上传时间:2024-03-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进一步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健康保障基础,提升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社会治理水平,根据关于完善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结合实际,特制订本行动计划。一、总体思路(-)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主线,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扬优势,统筹力量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健康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行动目标。到2025年,进一步健全超大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协同、保障等关键能力,不断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群众日益

2、增长的健康需求,显著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有力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二、重点任务(-)健全应急指挥体系。落实县级以上政府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构建集中统一、上下协同、运行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1 .健全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健全省、市、县三级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机制,构建快速反应、平急转换的省、市、县三级一体化、扁平化指挥体系。2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升级改造一体化管理平台,建成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连接应急指挥中心、各级各类医疗卫

3、生机构,实现统一调度、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3 .完善应急预案和定期演练机制。各级政府要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分阶段、分强度动态调整应对策略和处置措施。常态化防控下,各级公共卫生类应急演练每年不少于一次。4 .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附属医院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提升应急能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急性防控队伍、省第三人民医院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队伍以及核和辐射事件卫生应急队伍装备水平。以市、县级医疗机构为依托,每个县(市、区)建设一支基层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基础,各地要建立专业化、高水平的流调、消杀、采样、检测、分析研判队伍。

4、5 .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落实行业监管指导责任,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健全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卫生治理制度。推进卫生运动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完善常态化基层社会健康管理与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健全一长多员卫生管理体系,实现小网络精细化健康管理。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鼓励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二)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健全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6 .完善监

5、测哨点布局。结合各地人口及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科学部署监测哨点,合理扩大哨点范围,构建以哨点医院为核心,涵盖动物检疫、口岸检疫、食品安全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生物媒介监测、学校及养老机构健康监测等内容,兼顾常态与应急、入境与本土、城市与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全方位、多渠道、常态化监测网络,覆盖所有县(市、区1乡镇(街道7 .建设监测预警平台。强化落实医疗卫生机构报告主体责任和首诊负责制。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依托建立省、市、县三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中心,增强早期监测预警、实时分析和集中研判能力,实现多渠道、智慧化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组建省、市、县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分析研

6、判监测信息,及时准确作出预警。8 .完善科研室检测网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域性重点和特色科研室及生物安全三级科研室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室建设,提高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的科研室检测、鉴定技术水平,增强病源快速检测、有毒物质早期鉴别能力。推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检测机构联动协同,构建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的公共卫生科研室检测网络。9 .提升不明原因疾病等识别能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实时监控,快速检测、准确鉴别,提高对可疑症状、可疑

7、因素、可疑事件识别能力。10 .强化疾病与危险因素监测。持续强化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和呼吸道、肠道、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地方病监测,有效遏制重大传播蔓延。密切关注境外重大疫病疫情趋势,加强对入境申报和检疫异常人员的检测,筑牢口岸检疫防线,防止输入性二次传播。(三)健全应急救治体系。提升重症救治能力,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应急救治体系和应急状态下的医疗服务管理运行机制。I1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健全以急救指挥中心为中枢、以急救站为基础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无缝衔接。建设信息交互平台,贯通各级院前医疗急救信息系统,动态汇聚分析院前急救信息,实

8、现日常综合管理和应急跨区域调度指挥。12才是高医疗救治能力。积极争创防治基地。每个示范区分别建设1所标准化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医院院区,每个县(市)依托1所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建设相对独立的院区或符合规范的病房楼。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重症、呼吸、创伤、急诊、中医等专科建设,提高重症救治能力。二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配备负压救护车。一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的发热诊室。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救治、急救、转诊能力。对中建设的隔离点、方舱医院进行综合评估、分类处置,实现平急结合、快速转换。13 .发挥中医药应急救治

9、作用。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防治的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依托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加快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提升中医疫病救援救治能力。加快补齐中医药防控短板,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疾病科,并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执业医师。14 .强化重点人群防护。以乡镇、社区为单元,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全老人、儿童、孕产妇、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档案。以市为单位,建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儿童福利院、养老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的对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状态下重点人群救治运转、药品供应、医疗救治的绿色通道。15 .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

10、地建设。加快推进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升级改造省第三人民医院省级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依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应急演训基地。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建设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16 提升采供血服务能力。争创国家区域血液安全中心,加快血液中心分中心建设,推进市、县级采供血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每个省辖市(市除外)和示范区各设置1所标准化中心血站,每个县(市、区)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1个标准化储血点。加强县(市、区)采血点(室)、献血车建设,原则上每个县(市、区在人群聚集区或人流量较大的商业区设置23个固定采血点室)或按每50万100万人口规划1个固定采血

11、点(室),设置510个相对固定的献血车停放地点。加强血液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确保血液安全。加强省内跨市血液应急联动保障提高血液供应、调配能力。建设全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信息互通共享,加强血液采集、储存、使用与质量安全等全流程管理。(四)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科学完备、储用协调的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持续巩固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成果,切实保障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物资供应。17 .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库以及、平顶山、鹤壁等区域物资储备中心的储备能力,完善物资储备品种、规模、结构。优化应急医疗物资产能储备品种目录、数量,加强生产能力动态监控。提升物资调配能力,确保

12、重要应急物资在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动态储备防护物资和药品,作为政府储备的补充。鼓励学校、养老院、护理院、儿童福利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医疗物资。18 .提升生活物资储备能力。按照商业储备为主、政府储备兜底,本地物资为主、外调物资补充原则,提升生活物资应急保障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期间居民生活物资储备充分、供应有序、价格平稳、配送及时。(五)健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普及健康生活理念,维护健康环境,提升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与管理能力。19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

13、革,重新组建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顺体制机制、稳定基层队伍、提升专业能力。对标国家标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改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办公业务用房和仪器设备装备条件,着力提升疫情分析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病原体甄别鉴定和追踪溯源等能力。20 .加强妇幼和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持续实施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提升生育全程保障服务水平。到2025年,每个省辖市、县(市、区)和示范区全部建成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尚未达标的市级妇幼保健院要全部达到三级水平,县级妇幼保健机构60%以上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持续提升

14、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到2025年,实现市、县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加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建设,推动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70%,85%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1 .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依托医院建设康复治疗中心和职业相关肌肉骨骼疾病诊疗中心,建立全省职业健康质量控制平台。鼓励单设市级职业病防治机构,补齐职业病监测硬件短板,实现常见职业病诊断类别全覆盖。每个县(市、区)至少确定1家公立医院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尘肺病康复能力。22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建立省、市、县三级健康科普知识

15、传播体系,构建一键发布的科普传播矩阵,把健康列车健康行献爱心活动培育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健康教育品牌。大力开展健康行动主题宣传。创新基层健康宣教模式,积极推动健康教育进乡村、学校、家庭,大力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各地每年开展一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23 .加强健康环境建设。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劣V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完善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强化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加强居民营养健康监测。积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到2025年将健康影响评估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5个省辖市。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废危废处理设施达标建设,完善

16、省级智能医废监管平台,到2024年年底实现全省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六)健全慢病防治体系。强化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康复全周期防控,有效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持续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24 .健全慢性病防治网络。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覆盖率分别达到20%、50%o充分发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优势,健全慢性病综合监测体系,探索建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制度。依托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合优势学科,建立涵盖健康管理、干预评价、疾病防治等领域的慢性病防治中心。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慢性病专病防治中心,到2025年省辖市、县(市)和示范区全部建成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5个慢性病专病防治中心。25 .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按照国家示范型标准建设优化心理热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