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推进“五个认同”意识深入人心,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推动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重点课题调研工作安排,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牵头,对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省民族基本情况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生活着汉、彝、藏、羌等15个世居民族,还有其他41个民族成分,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
2、的羌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为568.8万,占全省人口的6%以上。有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马边、峨边、木里、北川四个民族自治县和83个民族乡,16个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区)。全省民族地区幅员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7.7%,我省民族地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3.11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地区5.6万平方公里,占42.76%o二、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主要情况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
3、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效。凉山、手段,颁布实施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摄制完成170集口述历史专题纪录片,编辑出版阿坝文库中华羌族历史文化集成等,辫子魂红色土司阿坝一家人等文艺作品斩获大奖、反响热烈,切实增强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了中华民族认同感。三是深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编制的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方案,按照坚持党委主导、协同推进、分步实施、尊重差异、防控风险的原则,分类分阶段稳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教材的使用,通过书同文、语同音,推动民族
4、地区各民族群众享受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的教育。2018年以来,“学前学普”行动在凉山州持续常态化推进,覆盖全州3704个幼儿园点,累计惠及学前儿童42万人,参与“学前学普”的儿童,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明显提高。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各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基础更加牢固上(S)云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载体平台,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完善跨地区、跨部门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机制。牵头建立西部九省区(兵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川藏铁路沿线创建工作联动机制建设,市(州)纷纷建立跨区域民
5、族团结联络互动机制,深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工作,办好异地民族班,抓好东西部劳务协作等,并在联动强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跨区域、跨部门联创联建推动创建工作有机融入和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二是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地从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提供均等化市民服务、开展多层次联谊活动等入手,采取各民族群众同村共小组、同社区共单元、同单位共科室、同车间共班组等方式,大力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社区各族群众从“身嵌”到“心嵌、从步示范区建设。2023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自
6、2023年1月起施行。目前,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都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用法治思维塑造民族团结社会风尚,有效发挥了立法在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二是大力指导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在指导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中,坚决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对生态环保、禁毒防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移风易俗等方面立法中的一些敏感问题进行了妥善处理,既维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又维护了国家法制统一,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和宪法法律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贯彻落实,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2023年,指导凉山州制定的凉山
7、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成为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社会难题的一个典范。三是健全完善依法处理民族事务的机制办法。各级党委政府深化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把涉及民族成员的民事和刑事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不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社会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也不把个别成员的行为等同于整个民族行为,淡化矛盾纠纷中的民族性、弱化宗教性,强化法治性和原则性。各地还普遍加强了少数民族群众法律援助、各类纠纷案件调解、民族工作领域维稳机制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
8、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法治思维。密切关注涉民族因素社情民意,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加强多元化解机制建设。设立民族事务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建成912个“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288个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在全国率先创建“石榴籽”调解室,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妥善化解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截止2023年7月底,全省己建立191个石榴籽调解室,累计调解各类纠纷10433件,化解一批信访积案。三、存在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省各民族群众的跨区域流
9、动日益活跃,交往交流日益频繁,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文化特征不断发展变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一)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有的地方对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把创建工作简单等同于搞宣传、做活动、贴标语。有的地方对创建工作总目标理解不到位,认为把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解决了,民族团结进步自然而然就实现了。有的地方对创建工作责任制认领不到位,认为维护民族团结只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事,创建工作只是统战、宣传、民族等部门的事,存在参与范围不够广泛、协同配合不够密切、系统集成推进不力等问题。(二)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工作有待改进有
10、的地方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相对滞后,对人口底数和动态情况掌握不准,个别部门存在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情况,相关服务管理机制和办法还不健全。有的地方对开展民族工作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主动占领思想阵地的敏锐性不够,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平台的发展,民族工作引发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依法用好管好互联网、快速应对和正确处置相关舆情,防止涉及民族因素事件经过网上传播和发酵,产生负面影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三)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方式和载体有待拓展一些地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方式方法较为陈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仍以举办座谈会、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品为主。有的地方“一张展板打
11、天下”,创建示范区(单位)和教育基地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覆盖面存在盲点,同时缺少生动活泼、入脑入心的载体和形式,活动特色不足、吸引力不够。有的地方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业态推动宣传教育不够,全领域、多层次、广覆盖搭建“互联网+民族团结”新平台有待改进完善。(四)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物质保障水平有待提升在绝对贫困问题全面解决后,基层乡村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是影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因病、因残、因灾等致贫返贫的风险不容忽视,有些偏远乡村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民生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有的地方产业发展尚不能充
12、分吸纳就业促进群众增收,农牧区公共服务供给无法完全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这些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四、意见建议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四个共同”“五个认同”思想教育,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一)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本质特征,也是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保证。一是提高政
13、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二是加强教育引导。持续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和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任何时候都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巩固深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族部门综合协调、其他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增强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工作合力。四是压实工作责任。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明确党政各部门在民族
14、团结进步创建系统工程中的职责分工,推动创建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精细化。(二)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方面全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一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系统深入开展中华文明演进史、近现代革命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以各族青少年和基层为重点,提高针对性、扩大覆盖面、突出实效性,增强教育浸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理论政策研究,结合区域因素梳理相关优惠政策,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法规
15、。二是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族团结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体运动,以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共同事业、共同家园凝聚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加快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统筹考虑地域差别、城乡差距,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快补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短板弱项。(三) 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一是继续建立完善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16、,有效增进各族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进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努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二是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创建的载体方式,通过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平台、开展“民族节庆”主题活动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自治地方成立日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风俗,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三是巩固和壮大网络阵地,在云端、客户端制作和传播更多的正能量作品,使互联网空间真正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靠平台。(四)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是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补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短板,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二是继续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水利、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