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docx(2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苏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 2035 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学技术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制定本行动规划。一、前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
2、指示精神为苏州全民科学素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上级的决策部署,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推动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苏州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从单一发力向多元协同转变,以设立“苏州科学家日”为契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加大政府引导投入,多方位开放协同,聚力构建政府领导、科协协调、社会参与的全域工作格局,做强“全域科普”;从粗放灌输向精准推
3、送转变,以百姓需求为导向,实现互联网、手机、社区、场馆等渠道传播全覆盖,让百姓感受到科普的温度,做精“温度科普”;从传统模式向精品效应转变,依托“苏州科学家日”“科普苏州”“赛先生说”等品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做优“品牌科普”。在自我超越、创新协同中,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获评“十三五”期间全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在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考核评估中排名前列,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两度实现“满堂红”。“十三五”期末,苏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6. 7%,全国排名第七,位列地级市第一,构筑起“科普”“科创”比翼齐飞新格局,为苏州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4、基础。“十四五”时期,是苏州加快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时期,是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的重要时期。苏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江苏省委省政府、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制定,是苏州市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行动纲领。二、发展机遇与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重塑世界,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
5、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这给苏州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第一,苏州市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存在城乡、区域、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状况。随着新增人口的持续扩张,苏州公民科学素质呈现出参差不齐、整体提升压力增大的态势。要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彰显科学素质建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众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担当使命。第二,苏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效能提升方面有待加强,苏州市级科普场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仍在发展的道路上,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力度和利用率有待加大,民营科普场馆建设比例有待提高,
6、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的激励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要在科学素质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高素质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担当使命。第三,苏州市基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有待加强,均衡化、精准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优质科普资源服务社会化动力有待增强。要在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科学素质建设更好促进人的现代化,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担当使命。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
7、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实现全域新时代文明实践纵深推进,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有力支撑。(二)总体要求。“十四五”时期,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要得到长足发展,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
8、障、监测评估等方面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得到大幅提升。1 .融合推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大力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质增效,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生态格局夯实建立,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2 .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
9、。全面推动科普立法,不断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制度体系。3 .协同创新全域化发展机制。构建“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体系。建立苏州科普资源名录,推动科普资源数字化。高水平建成苏州科技馆和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迁建苏州青少年天文观测站,重视“科普+教育+文旅”等融合发展,建立完善区域协作、长三角一体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机制。4 .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发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加快培养高层次和专业化人才队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科普人才队伍,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供保障。(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形成城乡、区域联动,全地域覆盖、
10、全媒体传播、全领域行动、全民参与共享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体系,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科学创新的社会氛更加浓厚,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23%,保持全省领先,走在全国前列。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更为均衡,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到2035年,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全面提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科普事业发展一体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普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发展,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格局更
11、为完善,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四、五项重点提升行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推进青少年科学教育一体化。按照立德树人要求,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根据不同学段、年龄段青少年特点,增强青少年科学教育的连贯性和贯通性,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幼儿园阶段开展科学启蒙教育。中小学要注重引导变革教学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学习方式。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制度。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
12、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探索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一体化模式,增强衔接性和连贯性,实现科学启蒙、课程学习、实践创新的链条式培养。到2025年底,争取创建80所“科技创新综合实践示范学校”,建立150个“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扶持和鼓励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室”和“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持续开展好“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发挥其对全市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节”,优化“小小生命科学家培养计划”、青少年“科普剧”“创意变变变”等特色活动。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
13、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鼓励学校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交流推广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苏州人。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平台,定期组织科技成果、创新创意巡回展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推进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衔接与合作协同化。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促进校内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整合校
14、外科学教育资源,搭建协同化平台,利用科技场馆、科普基地、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实验室、社区教育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深入开展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未成年人科学教育。促进学校科学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组织评选爱科学好家庭。探索开展校外社会大课堂实践研学活动,命名一批校外“青少年工作室”和“青少年科普研学实训基地”。组织开展学生进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求真科学营、少年科学院等活动。对中小学校科学教育活动开展量化评估,并纳入学校工作考核内容。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支持在苏
15、高校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提高教师科学教育综合能力,在中小学教师的年度培训中融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提高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定期开展校内外科技辅导员培训,定期评选科普类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和精品科普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高素质农民与农村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分产业、分专业开展各类农民职业技能和学历教育提升培训,提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种养能手业务骨干、返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社会化服务人员等的科学素质与发展能力,每年市本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名。面向服务农业农村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学校科技辅导员、农技协领班(力、)人等群体,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科学传播、创新创业比赛等方式,每年培育乡村科技人才300名、科技辅导员100名。通过发挥高素质农民、乡村科技人才的作用,服务和带动广大农民依靠科学技术增收致富、提高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