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言、文学、文化探究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文言、文学、文化探究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从文言、文学、文化探究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课外文言文阅读作为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一直存在痛点。笔者以课内外文言文内容为研究对象,从文章结构、关键句子和重要词语三个方面寻找最适合该篇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探寻其文化价值,感受领悟文言文思想和艺术的魅力。关键词:课外文言文;文章结构;关键句子;重要词语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文言文的教学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总共有近四十篇经典文言文,以供学生获得精神的滋养。但这些文言文数量对于正需要大量吸收优秀文化的初中孩子来说,远远不够。于是不少地区或者学校统一补
2、充了许多课外优秀的文言文选段以供学生阅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现象。不少老师在课堂上将课外文言文阅读上成语言课,大量讲解文言句法知识,课堂显得枯燥乏味。而学生主要依靠记忆来学习,学不得法,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叫苦不迭。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究竟应该上什么?或许我们可以先看一看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读懂内容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和前提,当然应该有词汇意义教学。但这不是唯一,也不是终点。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放在了“阅读”这一板块,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的是阅
3、读教学,那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还要体现课标对阅读的其他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此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程红兵老师在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了课改的成功的报告中指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和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
4、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文言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具体来说,文言文教学至少要教这三方面的内容:1文言。文言文教学首先应该学习“文言”,打通古今语言的交流障碍,这是前提,是基础,但不是唯一,也不是终点。文言文中很多的词汇意义依然保留在许多成语中,在现代汉语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类词汇要重点教学。但有些词汇意义在当今社会中更实用概率很低,看注释了解即可。2 .文学。文言文教学作为文学阅读课,还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和体会重要语言的意义及表现力,王荣生教授的说法是“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和“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3 .文化。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5、、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传达了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教学应该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一一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王荣生教授说:“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教材内的文言文教学应当包含文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课外文言文阅读作为课内文言文教学的补充,自然也应当包含这三方面内容。但课外文言文阅读毕竟只是课内文言文教学的补充,客观上不可能有太多的教学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料,让学生感受文言文文言、文学、文化之艺术魅力,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江干区近几年一直向区里各校发放
6、文言文补充内容,笔者以此为对象,研究教学方法,从文章结构、关键句子和重要词语三个方面入手,对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有一些思考。现将我个人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以见教于方家。一、关注文章结构,渗透传统文化精髓1文章的开头,暗含了作者的意图。范仲淹选文如下: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日:“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日:“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范仲淹的品质分析是学
7、习这篇文章的重点,一般来说,学生能读出范仲淹信守承诺、不贪财这样的品质,但是会忽略作者可能更想要表现的品质。作者的意图可以从哪里可以看出?文章的开头。文章主要是写范仲淹与术者及其儿子之间的故事,但是却从“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开始写,交代了范仲淹的家庭经济状况。写这个背景知识与后文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呢?“贫悴”亦作“贫瘁”,贫穷困苦;依”,靠,仗赖。范仲淹家非常贫穷困苦,要依靠他人家生活,贫困的程度到了寄人篱下的地步。但是在如此差的生存条件下,范仲淹面对这么一大笔财富,他也没有动一丝杂念,多年以后,白金“封识宛然”。要做到信守承诺、不贪财,可能不难,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一般是在物质生活
8、富足的情况下。而如果处在范仲淹这样非常贫困,寄人篱下的生存条件下,还能做到信守承诺、不贪财,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了。所以,这才是范仲淹的最难能可贵之处。范仲淹在贫困的条件下,依然对金钱有清醒的认识,对自身有极高的要求。他身上所体现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贫贱不能移”,也正代表了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精神追求。2.文章的结尾,点明作者的态度。郭进选文如下:郭进有才略,累有战功。尝刺邢州,今邢州城乃进所筑,其厚六丈,至今坚完。进于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及宾客庆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乃设诸工之席於东尼,群子之席于西尻。或曰:“诸子安可与工徒齿?”进指诸工徒曰:“此造宅者也。”指诸子曰:“此卖宅者也,固
9、宜坐造宅者下进死未几,果为他人所有。这篇文章编者将其归入识见篇,笔者提问,郭进有没有见识?作者有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文章最后一句话“进死未几,果为他人所有“,以事件最终结果来印证了郭进的话语的正确性。郭进有见识,从文章结尾可明确看出,但他到底有怎样的见识,见识高在何处,是这篇文章的难点。如果忽视文中提到的座次礼仪文化,可能不会深入理解郭进的见识高在何处。古代中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非常讲究等级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在官民同在的场合,官者及其子孙被尊为上位,百姓则处下位。那何处为上位,何处为下位呢?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会的座次可看作规范:“项王、项伯
10、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此即顾炎武所谓:“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清戴名世孔庙从祀议:“昭穆定位,不以南北互迁,於是东疣之缺不以西尻之主补之。”同一室内,向东为上位;若有东西两室,则东室为上位。曾任邢州刺史的郭进让土木之工坐在尊位“东尻”,自己的子孙坐在卑位“西虎”,这样的做法让他人不解,“诸子安可与工徒齿?”他们觉得让身为尊者的郭进其子孙和卑者土木之工坐在一起都是不妥的,更何况前者座次还在后者之下?尊者之子仍为尊,不论其子能力品德如何,这是世俗之尊卑观念。但郭进不这么认为,他是按能力品德论尊卑的。郭进说自己的子孙是卖宅者,座次当然要低于造宅者的工徒。工徒
11、是造宅者无疑,但郭进为何会说自己的子孙是卖宅者?怎样的人才会卖宅?在孙泰选文中,也提到了卖宅者。老妪的老宅被卖,恸哭不已,她说,“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尔”。可见,卖宅者,是被认为“不肖”之人。“不肖”,是指品行不好,不成材,没出息。郭进正是看到了自己子孙身上现有的能力与品德的不足,认为他们以后不成材,没出息,最终会败家导致卖宅。而郭进之见识,不仅体现在他对人对事有清醒的认识,能预见未来,更在于他不以血缘亲疏而是以能力品德高低来评判人。造宅的土木之工虽只是底层手工业者,但他们靠自己本事和能力吃饭,值得尊敬。郭进作为位高者,有这样的观念,着实让人刮目相看。郭进的子孙后代没有
12、守住郭进留下的财富与地位,很大程度与其子孙不争气有关,这也为同学们上了一课:自己不努力,父母再有钱有地位最终也与自己无关。二、留意关键句子,深入鉴赏文学特质1反复处,解读人物形象关键点。三镜选文如下: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日:“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日:“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13、文言文语言简洁,主语常常省略,读者可根据前后文意思推断主语。而选文中连续的三句话“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日”没有省略任何主语,每一句都不厌其烦的加上了主语“上”,即唐太宗。为何作者要反复写上主语“上”?因为反复往往能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这里“上”的反复使用,突出唐太宗面对魏徵去世,又登楼哀哭,又自制碑文题词等一系列表现,以此强调唐太宗对魏徵的重视及其去世的悲痛。大长者子选文如下: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之法,若入海水漩泯涧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
14、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涧泯旋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文中“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不厌其烦地反复用了三个“如是”,而不是用“当如是捉、正、住”这样简洁的语言。细究起来作者有深意。“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这句话写出了长者子把入海捉船之法背得多么流畅多么熟练啊,几乎让所有人相信他是真的掌握了入海捉船之法了。可是从“举船商人没水而死”的结果我们可知,文中的长者子仅仅只是会死背方法口诀而已,实际上根本不会操作船。一个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实际操作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语言的反复处,恰是解读人物形象的关键点。2.倒装处,
15、品味作者匠心之所在。农夫耕田选文如下: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日:“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日:“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日:“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日:“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文中“甚矣,农之惰也”一句的主谓倒装与课文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一样的,上愚公移山这一课时的问题“这句话为何要倒装?汝之不惠甚矣不是也能表示智叟对愚公之愚的评价吗?”同样也可以用于这篇文章对这句话作用的提问。现代汉语有时也用主谓倒
16、装,因为这样的倒装强调谓语。如荷花淀中水生的妻子问:“怎么了,你?”把谓语“怎么了提前,可以更为细腻地体现出女人对丈夫的关切之情。那么愚公移山中将谓语“甚矣”提前可以看出智叟对愚公对批评和嘲笑程度之深,对他人这么毫不留情的批评和嘲笑也足以见智叟的自大以及对愚公的极度不礼貌,这与后文“河曲智叟亡以应”的结果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一来,愚公的“大智小愚”和智叟的“小智大愚”形象,读者了然于心。本文作者让“行者”用同样的倒装句,所收到的效果也是类似的。“行者”仅凭自己所见之一二就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人,是非常武断也是非常不礼貌的。从后文他自己亲身实践累得气喘吁吁可得知,他觉得是耕种太难了,到导致自己这么累,但并未否定他之前对农夫对“惰”的评价。农夫指出他耕种之法有误,他才知道农夫“数息而后一锄”是耕种之术,而非懒。这篇文章编者将其收录进识见篇,笔者认为本文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