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 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1章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I)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要点感知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预习练习11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等于60,则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1-2如图,在RtABC中,ZACB=90o,AB=IOcm,点D为AB的中点,则CD=cm.要点感知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有两个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预习练习21在aABC中,ZA=70o,ZB=20o,那么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无法确定知识点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之差为22,则
2、较小的一个锐角的度数是()2 .如图,某同学在课桌上无意中将一块三角板叠放在直尺上,则N1+N2等于()。3 .如图,在AABC中,CEsBF是两条高,若A=65,ZBCE=350,则NABF的度数是,/FBC的度数是.4 .过AABC的顶点C作边AB的垂线,如果这垂线将NACB分为40和20的两个角,那么NA、NB中较小的角的度数是.知识点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5 .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2:3,则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6 .下列条件:(I)NA=25,ZB=650;(2)3ZA=2ZB=ZC;(3)Z
3、A=5ZB:(4)2ZA=3ZB=4/C中,其中能确定a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知识点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7 .如图,在RtZ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若A=20,则NBDC=()O。O。8 .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三角形.9 .如图,RtABC,DC是斜边AB上的中线,EF过点C且平行于AB.若NBCF=35,求NACD的度数.10 .如图,在AABC中,ZACB=90o,CD是AB边上的高线,图中与NA互余的角有()11.如图,ABDF,AC_1BC于点C,BC与DF交于点E,若NA=20,则NCEF等于()O。O。12 .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其他两个内角的差,那么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无法确定13 .如图,在aABC中,ZACB=90o,ZABC=60o,BD平分NABC,P点是BD的中点,若AD=6,则CP的长为()14 .如图,BE、CF分别是AABC的高,M为BC的中点,EF=5,BC=8,则aEFM的周长是.15 .如图,在aABC中,ZB=ZC,D、E分别是BC、AC的中点,AB=8,求DE的长.16 .如图,在AACD与aABC中,NABC=NADC=90,E是AC的中点.(1)试说明DE=BE;(2)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请写出来.(不需要证明)17
5、 .如图,ADBC,ZDAB和NABC的平分线相交于CD边上的一点E,F为AB边的中点.求证:EF=-AB.218 .如图,己知M是RtAABC斜边AB的中点,CD=BM,DM与CB的延长线交于点E.求证:ZE=ZA.2参考答案要点感知1互余一半预习练习1-1D1-25要点感知2互余预习练习2-1B1B2.C3.2530o4.50o5.B6.A7.B8.直角9.VEF7AB,AZBCF=ZB.VZBCF=350,ZB=350.VABC为直角三角形,ZCAB=90o-35=55.VDC是斜边AB上的中线,AAD=BD=CD,ZACD=ZA=550.10.C11.A12.B13.A14.1315.
6、VZB=ZC,AB=AC.又D是BC的中点,ADBC.ZADC=90o.又E是AC的中点,JDE=1ac.2VAB=AC,AB=8,11ADE=-AB=-8=4.2216.(1)VNABC=NADC=90,E为AC的中点,11ADE=-AC5BE=-AC.22.*.DE=BE.(2)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ACDE、DAEAEBBEC.DEB.17.证明:YAEBE分别平分NDAB和NABC,ZDAB=2ZEAB,ZABC=2ZABE.VADBC,ZDAB+ZABC=180o.2ZEAB+2ZABE=I8O.ZEAB+ZABE=90o.ZAEB=90o.AAEB是直角三角形.YF为AB边的中点,EF=-AB.218.证明:TCM是aABC的中线,CD=BM,ACD=CM=BM=AM.ZiCDM是等腰三角形,ZMCb=ZMBC,ZCDM=ZCMD.NCDM=NA+NAMD,NCMD=NMCB+E=NBME+NE+NE,即NA+NAMD=NBME+NE+E,.NA=2NE,即NEN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