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日课1:碑刻的方笔是怎么造成的|君讳迁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迁碑》日课1:碑刻的方笔是怎么造成的|君讳迁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君讳迁字I张迁碑日课第一讲,碑刻的方笔是怎么造成的原创 2021-08-01 16:56晋公子从字形上,我们可以把君字简化理解为它具有两个方框式的结构,其一是三横画与左撇组成的方框,其二则是右下角的口 ”字。既然选定了前一个方框作为字体的主要结构,张迁碑的作者为了突出它的地位,刻意地弱化了口”字的尺寸,把它写得很小。两个方框的大小对比,不但强化了结构的主次关系,同时也造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反差。据此,我们来看邓散木与何绍基雨位书法家的张迁碑临摹本:鄂散木陶木何绍基醇本桌里润色本虽然何绍基在三横画的走势上融入了自己的笔意,但是他对两个方框式结构的比例关系抓得很准,而与他相比,邓散木先生的临摹本基本体
2、现不出原碑的这个结构特征,严格地说起来,邓摹本更像是创而不像是临。张迁碑从来被人认为是汉隶古朴一路的典范,而它的所谓古朴,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篆籀笔意使然。具体讲到这个君字,篆籀笔意主要体现在左撇和口字的用笔上。我们仔细对比一下张迁碑里的这两个君字,不难看出它们的左撇写法并不相同。右边的一撇是一笔成字,而左边的一撇是分笔成字。也就是在我划出记号的这两个地方接笔再写:书法中的长笔画,尤其是带有弧线的长笔画是比较难写的,因为在弧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毛笔绞锋,尤其当你使用侧锋线而非尖锋线书写的时候更容易遇到这个难题。张迁碑上面两处接笔的意义就在于把长笔画拆分成短笔画,方便调锋和铺毫,这个手法,古人
3、也称之为“节节加劲。在篆书当中,那些看起来屈曲缠绕的曲线往往不是一笔写就而是通过圆转接笔的方法完成的,张迁碑的这个君字也与此相仿。不但君字,字字也采用了类似的笔法:可能有些初临张迁碑的朋友会对口字这里的缺角感到奇怪:它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这其实也跟原碑使用的篆籀笔法有关。篆书的口字,一般来说我们书写使用的这样的笔顺:张迁碑里的君字,写口的时候应该是保留了这个笔顺,只不过,第二笔采用的是接笔的办法写成,接笔的位置稍微靠右了点儿,于是看起来好像“缺了一角。我把它写得明显一点儿,朋友们可以看看:讳讳字的结构因为有那么多密密麻麻的短横画,本来就嫌太规整了一一因为我们实在不好从长短上写出这些横画的区别与
4、变化来。于是调剂这个字的呆板,重任就落到了唯一的竖笔上。把它写得稍微弯曲一点儿,让这个字显出一点儿活泼的意思吧。我们看邓散木与何绍基二位先生临摹的这个迁字,邓先生写“之”字的两点是从右往左写,而何绍基却反了过来,从左向右写,究竟他们谁写得对呢?如果你问我的意见,我会说他们各有各的道理,究竟两点的笔势怎么摆布,关键还看这两点与下面的主笔波磔怎样形成笔势上的呼应。我试将两种写法都展示一下:对比这两个字,我们不难看出,左边这个迁字,为了配合前两点从左向右行的笔势,下面的主笔波磔多了一笔,也就是说我是先写了一个从左向右的短横画,然后在接后面的主笔波磔的。而右边这个迁字,因为前两点都是自右向左写,第三笔
5、就不须先写短横,直接将它与下一笔融合在一起也能很好地配合前两点的笔势。图中被我圈出的这一笔,貌似是方笔收尾。但是我认为这更有可能是刻工刻字的时候把书丹的墨迹刻走了样。如果非要写成方笔,这一笔收尾的地方大概率要补笔填墨,那可就真成了画字了。这一笔原来的形状该是怎样的?看到这个字形,不禁让我想起了三国时代的天发神谶碑,其中也有个字:上图的左边是天发神谶碑的原拓而右边则是清代书法家吴大澄的临本。这块碑最重要的风格特征就是用隶书的笔法来写篆书的字形,它的是不是和张迁碑的字很像呢? 的一点被拉长,照隶书的一般书写原则该用左竖的笔法来写,也就是说它要向左出锋出波,写成方头是不伦不类的。所以我临摹的字形是这样: THE END 文字|晋公子排版|奶油小肚肚图片I张迁碑&晋公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