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色彩描绘(课堂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中色彩描绘(课堂视角).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祝福中色彩描绘(课堂视角)在祝福的开头,作者给我们介绍“祝福”景象时,展示了当时独特的“新年”氛围,从作者所作的色彩描写上看,如果只单纯地把它看成是对当时环境的直接呈现,是对自然景象的如实表现,那就未免太简单化了。“祝福”原本是充满喜庆祥和的新年大典,和这种喜庆气氛相谐相称的自然景观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单以“灰白”、“阴暗”、“夜色笼罩”这些显示“灰暗”的色调来表现当时的景象?这显然有作者的意图。我们在领会作者在这里所作的色彩描写时,分明感到了天地间灰暗的浓重,就像有一幅灰色的天幕,笼罩在鲁镇的上空,心里产生的是沉重、压抑、憋闷和窒息的感觉。联系到作者描写的鲁四老爷书房所散发出来的浓重的封建礼
2、教气息,知道这分明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具体再现。这种色彩上的灰白色调和现实中的灰暗社会恰是相似而统一的,这也正相应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点。从艺术效果的角度说,作者以“灰”“白”这样的冷色调来象征阴冷、沉重的时代特点,让读者感受到了压抑、窒闷的时代气息,产生了悲凉、沉重的情绪,进而产生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同情;从写作意图上看,鲁迅先生就是要通过色彩的象征表现,来揭示人物在当时社会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有为着“揭出病苦,引起(大众)疗救注意”的目的取向。祝福中,运用色彩描写比较突出、集中的地方是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在对祥林嫂三次出场的肖像描写中,作者通过色彩描绘,不仅写出了
3、生活变故、社会迫害给她带来的相貌变化,更是以象征手法艺术地映照出人物在生活磨难之下悲苦的心态,暗示出人物在那个时代必然的悲剧命运。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J以蓝乌为主色的服饰,头上扎的白色头绳,表明了此时祥林嫂寡妇的身份,“青黄”的脸色揭示了祥林嫂一直所经受的苦难的生活,“红”色的两颊在一片深色主调中耀眼突出,这显示了祥林嫂正值二十六七岁时所应有的活力和生命形态。她第二次到鲁镇,是同样的孝服,同样的脸色,不一样的只是脸上红色的亮点消失了,这正是丧夫失子的再一次生活悲剧给她带来的沉重打击之后而产生的巨大变化。当她最
4、后一次出场时,我们从作者所作的色彩描写上来体认祥林嫂的遭遇变化,无疑会产生强烈的震撼:“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头发由“花白”到“全白”,脸色由“青黄”到“黑黄”,这种色彩变化,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在饱受生活磨难之后过早地衰老了,本是正值盛年,却是一副形容枯槁、行将就木的形态,显然祥林嫂在巨大的生活折磨之下己丧失了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哀莫大于心死”,鲁迅先生更是通过在色彩描写上所寄寓的象征手法赋予了色彩鲜明而具体的情感内涵,揭示了祥林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丰富而强烈的内心感受。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作者用
5、“青黄”来描绘她的脸色,不仅反映了祥林嫂当时客观处境的艰难,也反映了祥林嫂作为一个小媳妇,作为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寡妇,深受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迫害,内心是忧郁、痛苦和悲凉的。这样的内心情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应该是贯穿于祥林嫂一生的基本的心理状态。这时,作者也写到了祥林嫂两颊上的“红”色,对此,我们说,这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年轻妇女活力的显现,还应该看成是祥林嫂对摆脱婆婆压迫,进入全新生活时兴奋和激动心情的外露,毕竟祥林嫂当时还年轻,对生活还是抱有希望的。尽管以后在鲁四老爷家的生活仍是受压迫和奴役,但后来出现的脸色“白胖”的变化,正照应出了祥林嫂在这一段生活里心里是满足的,心情是舒畅的。这也对应了鲁
6、迅先生说过的“暂时做稳了奴隶”时的心理状态。“青黄”是一种冷寂的颜色,它往往象征着清冷、孤独和悲凉;“红”是温暖的颜色,它常常象征着温暖、热烈和活力。作者在这里就是以这两种不同的色彩象征出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这两种色彩又是截然对立的,作者将这两种对立的色彩结合在一起,又意在通过这种亮丽而短暂的“红”色来映照祥林嫂一贯而长久的悲苦的内心世界,它突出了 “有价值的东西” “毁灭”的悲剧性,使祥林嫂的命运更添悲剧色彩。在后来的表现中,随着她境遇的逐渐恶劣,封建礼教迫害的加剧,祥林嫂进行了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作者这时乂写出了她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相貌色彩变化:“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
7、没有笑影”,“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花白的头发,即今己经全白”,“脸上黄中带黑”,等等。这种相貌上的色彩变化,恰切地写出了祥林嫂在鲁镇前后巨大的心理落差,艺术地表现出了祥林嫂在挣扎和反抗之中孤寂、无奈,以至绝望的的心理变化,反映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迫害之下精神逐渐崩溃的过程。看到这样的色彩变化,读者也无不会从这些色彩象征中感到作者对人物悲剧结局的暗示,而这种暗示也使得“读者沉浸在那情境里,关心着主人公的命运”(石在中鲁迅小说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力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祝福中的情景以情景性的角度来说,鲁镇在小说里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鲁镇其实是民国时期
8、封建落后的中国的一个典型代表,鲁镇保留着它的传统,封建习俗以及迷信。鲁镇的人们在这个环境的影响下,都有着强烈的封建迷信思想,严格遵循封建礼教的规则,他们奉行尊卑有别,势利,没有同情心,这些都是落后的封建礼教和迷信带来 的后果。小说一开始描写的是“我”的故乡鲁镇在“祝福”前的气象,而这里的“祝福”便是情景性中的时间,实际上,“祝福”就如同我们今天过的春节,是家人团圆,一起祈福迎新的日子。每年这个时候,鲁镇的人们“祝福”是头等大事,需要祭祀祈福,不许人们说有关疾病和死的话,足见封建迷信之根深蒂固。小说里的人物主要有“我”,鲁四老爷,祥林嫂及祥林嫂的婆婆。而方式就是祥林嫂的悲剧是怎么产生的。鲁四老爷
9、是一位资产阶级地主,也是讲理学的老监生,严格按照封建习俗行事。小说先描写了鲁四老爷大骂新党的场景,由此看出鲁四老爷是一个顽固的封建守旧派,接着,小说描写了鲁镇的人们是怎么来准备“祝福”,男女分工明确,封建气味加重。而后就是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登场了,小说里的祥林嫂是当时社会中最底层的一位农村妇女,她代表了民国时期众多深受封建礼教迷信迫害的底层人民,小说中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了三次描写,通过这三次描写体现了祥林嫂多舛的命运。采用倒叙的手法,先阐述“我”在小镇的小河边见到祥林嫂时的形象:“之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说似的
10、;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是作者对她的第一次肖像的描述,从她所展现的形象及神态来看,仿佛她已经没有了活力和生机,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对生活对社会完全丧失了信心。并且,祥林嫂与“我”的对话有点惊悚,莫名其妙,比如祥林嫂问“我”:“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这为后文祥林嫂之死埋下了伏笔。果然,第二天也就是“祝福”的前夜就传来祥林嫂“老了 ”的消息。为什么要用“老了 ”而不直接说死了呢?小说开头说祥林嫂“四十上下”,年纪并没有很大,原来,祥林嫂死于“祝福”前夜,在鲁镇的习俗中,临近“祝福”是有诸多忌讳的,不能说死亡疾病之类的话,如果一定要说,就用另外的说法来
11、代替。而对于祥林嫂的死,“我”的反应是“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而鲁四老爷的反应却是“他始终没有抬头”,“还是没看我”,“俨然的陪着”。为什么鲁四老爷和“我”的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从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及祥林嫂的身份就可找到原因。首先,祥林嫂死的时候正值“祝福”,人们都忙于迎接新年,祭祀祈福,所有有关类似死亡这种晦气的事都不允许提出来;其次,祥林嫂不过是一个下等的仆人,而且,她两度丧夫,连仅有的儿子阿毛也死了,这让鲁四老爷等人觉得她克夫,是个不祥的人,所以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后,受到了大家的鄙视和不公,因此连贡品都碰不得。说起祥林嫂的遭遇,着实让人感到同情,祥林嫂无名无姓,先是嫁给祥林,
12、故人们称之为祥林嫂,可惜后来丈夫死了,成了寡妇。那个时代的中国妇女,从小就被灌输着“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和礼教,当祥林嫂的婆婆要将她卖掉挣钱的时候,出于本能的反抗,她选择了逃跑,这时她第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这时的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是作者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形象描写,这时的她虽死了丈夫,但逃脱了婆婆的魔爪,而且还有活可做,她的精神还不错。因为她的朴实能干,力气也大,即使后来所有的活都由她做,却是“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可见这段时光是快乐的。然而好景不长,刚过了新年就被婆婆抓回去了,为了得到更多
13、的彩礼钱,狠心的将她卖给了山里的贺老六,不久便有了孩子阿毛,从“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可看出,此时的祥林嫂多么幸福,这大概是她最幸福的一段时间了。然而老天乂一次和她开了个玩笑,不久贺老六犯病死了,阿毛因为她的一时疏忽被狼吃了,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摧残着祥林嫂,从此精神萎靡不振,手脚也不灵活了。她无依无靠,又一次来到了鲁四老爷家,此时的她“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是小说第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形象,通过这三次不同的形象描写,展现了祥林嫂这样一个底层妇女经过封建社会的摧残,命途多舛的她的前后对比。而这回,本身因为二度丧夫就使得鲁四老爷这样一位资产主义地主阶级更加看不起她,再者出于对阿毛被狼衔的愧疚,祥林嫂总是逢人便说阿毛的事,一开始大家是出于同情,久而久之,便开始当做一个笑话了,好心的柳妈为了减轻她的痛苦,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赎罪,然而这并不能消除世俗的眼光,也并没有减轻她的痛苦,承受不了的她最终选择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