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假研学感悟:我们该如何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暑假研学感悟:我们该如何讲.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研学感悟:我们该如何讲2023年4月17日,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教体局通报了一则消息,区内某中学一位老师在教室里殴打了多名学生,起因是在最近学校组织的考试中,该名教师讲了多遍的内容,很多学生还是不会,就殴打了学生。此事件还在处理中。看来各地的老师压力都是很大的,否则断不会冒着体罚违法的风险去殴打学生。讲了多遍还不会,就打,但是打后肯定还不会,因为教育的艺术不是打的艺术,打不能帮助学生理解。一名学生不会可能是因为态度,很多学生不会就不是态度问题了。教师讲了多遍,学生还不会,原因可能有这样以下4种,其他原因以后再讨论。原因之一是这道题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的,最起码是短期内,或者
2、说是这一学年、这一个学段都很难以理解。教材经常删去一些内容,其中就有一些学生理解不了的内容,以化学为例,删去了酸、碱的定义就是因为这些定义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困难,又如涉及多步化学反应的计算,甚至生成物又参与反应的,也被删去了。每一次教材改版,不仅增添新内容,也删去一些普遍反映难的内容。原因之二是教师讲得不透彻,或者学生理解不了。这里有各种表现,比如有时我们只讲答案不讲方法或者不能提炼出方法,又或者讲解不够全面,就题论题。比如我们常说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但是对于一些需要加热条件的反应,温度是必须条件而不是影响因素,比如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影响这个反应速率的是催化剂的种类、用量等因
3、素,温度成为衡量反应速率的一个因素,例如,低温就能分解,说明此种催化剂效果好、反应速率快。比如我们常说反应物的浓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因此学生就说氯酸钾(或二氧化镒)的浓度是影响因素,其实应该说是它们的纯度,液体和气体才常说浓度。又比如说,学生初学化学时,错误地说将一种气体加入到水中,正确的应该说将气体通入到水中。以上种种,是化学所特有的知识或细节,书上不讲,教师也想不起来讲,悟性好的学生悟出来了,但悟性差的学生就只能出错了。原因之三是我们只讲对的不讲错的。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讲解一个答案为什么正确,我们不习惯于讲解哪些答案是错误的以及为什么是错的。还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例,我们常常讲温
4、度、浓度等众多因素是如何影响反应速率,但我们往往不去讲学生写出来的错误答案,例如反应物的质量(或体积)为什么不是影响因素,因为不讲,所以学生依然不明白:质量小的反应物瞬间反应完,质量大的反应物很长时间反应完,时间长短不一,为什么就不是影响因素呢?就算这次知道错了,下次不影响他会写出“稀盐酸的体积影响锌与盐酸的反应速率”这样的错误答案。我想,教书有时就像农民种地,你若只负责将种子放进土壤里,却不将田地里的杂草拔掉,这一季庄稼收成估计好不到哪里去。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认识就是田地里的杂草,我们的正确答案就像那些种子,总是会受到杂草的欺负,不能很好地长满田地。为此,我总结了讲就尽量“三维”地讲,即要从三
5、个角度去讲,讲清“这是什么”(正确),还要讲“这不是什么(错误的例子),最好再讲清“什么不是这”(即相关反例)。图片原因之四,我们不能从原始处讲起。有时我们很卖力地讲了,讲得很清楚很到位了(教师自我感觉),学生还是不懂。这极有可能是在问题和学生认识之间还有断层,我们没有搭好桥。这个断层,有时是一些极其通俗的常识,我们教了多年的书,认为是极其简单的,学生应该知道,但学生恰恰不知道的,我称之为原始问题。对于难懂的问题,我们要从原始问题讲起。例如,在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如果使用分液漏斗,就能控制反应速率,得到平稳的气流。这种讲解,表面上解释清了,但是作为学生,他没有使用分液漏斗的经验,他就很
6、难理解。其实控制反应速率得到平稳气流,学生是能理解,他不能理解的是分液漏斗是如何控制反应速率的。从原始处讲起的方法就是指明分液漏斗与长颈漏斗和普通漏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活塞,这个活塞就像水龙头一样可以调节液体药品流下的速度(缓急)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和气流。讲开了,这个原始之处也不难,但是缺了这一层,学生又没使用过分液漏斗,所以思维上也就存在了断层。又如,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后溶液质量变化的问题,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比如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后溶液质量减轻的原因,如果你直接讲硫酸铜的相对质量是160,硫酸亚铁的相对质量是152,所以溶液质量减轻,很多学生的表情都是困惑的,因为没听懂。原因是
7、这样的讲解没有从原始处进行。如果能从一个原始的简单的问题开始问起,一步一步问,学生就能很快明白。“反应前的溶液是什么?反应后的溶液是什么?”这是原始的问题,不要小瞧这个问题,许多学生误以为铁和铜也是溶液的一部分,尽管你觉得这很可笑:铁和铜是金属,怎么可能溶于水?但这却是许多学生的初始错误。先让学生通过思考搞清了“反应前后的溶液分别是什么?”这个基础问题(硫酸铜溶液变成硫酸亚铁溶液)。余下的问题就容易多了,“溶液里的水的质量是不变的,溶质的质量又如何比较呢?”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这道难题基本就解决了。再如,2023年安徽中考第12题,难度系数很低(难度大),是关于炭粉、氧化铜、二氧化碳在一个试管里
8、反应的问题。尽管炭粉和氧化铜两种固体粉末是分开摆放的,不接触是不会反应的,但很多学生就是认为加热时炭粉会和氧化铜反应。虽然题目讲得很清楚: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此时炭粉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CO),再去加热氧化铜(上一步生成的CO还原氧化铜)。学生还会问:炭粉和氧化铜为什么不反应?炭粉和氧化铜不接触就不反应啊?炭粉和氧化铜不接触,因此不能反应,这也是原始问题,但是,固体反应物不接触就不能反应,这个观念,教材上没有,老师也很难直接地讲出来,所以学生不知道,尽管学生学习了很多的化学反应知识,尽管学生也知道物质的表面积越大,接触面积就越大,反应就越充分,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错误认识。固体反应物不接触就不能反应,这是物质变化观的一部分,属于大概念,反映出的是化学课程核心素养。学生可能学习很多化学知识,但他们不一定有化学素养。这是当前化学教育的一种现状,所以2023版的课程标准重点提出核心素养。我想,作为老师,如果看到一道题,一道难题、易错题,还没有让学生做,就能知道学生会怎么错,为什么会这样错,该如何讲,而不是讲过多遍学生还会错就打学生,这就是教师的素养,是我们老师应该不断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