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问”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追问”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摘要:“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是在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能追根窕底的进行二次提问,以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美术课堂中同样能运用“追问”的方式有效的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同时,根据美术所特有的学科性,笔者也尝试把“追问”的主导者从老师转换为学生,探究“追问”更多的应用场景,解决美术学科性问题。文中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追问者”的角度,浅谈“追问”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关键词:追问,追问者,师追问生,生追问己。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和实施,教师也从传统的单方面输出的“满堂灌”模式中逐步走出,更加关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2、常常依托于“提问”这种形式。为了增显互动性,往往又会出现另一个极端一一“满堂问”,问题贯穿课堂始终,其中很多问题可能都是毫无意义的,比如,“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动手画了?”这个经常出现在美术课堂上的提问。提问的模式也多为单次来回的一问一答或者一问多答模式。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关注学习过程。“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是在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能追根究底的进行二次提问,甚至三次、四次提问,直到学生能正确掌握,以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这也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的支架。通过在“知网”搜索关键词“追问”,基本都是其他学科在“追问”方面探究运用的相关文章。作为一线小学
3、美术教师,美术课堂中同样能运用“追问”的方式有效的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同时,根据美术所特有的学科性,笔者也尝试把“追问”的主导者从老师转换为学生,探究“追问”更多的应用场景,解决美术学科性问题。文中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追问者”的角度,浅谈“追问”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一、教师对学生的追问一教师归为“追问”的主要使用者,首先需要设计初始问题,其次在设计问题时要明确该问题所想达到的目的,最后通过对学生一系列的提问和追问,得到答案,从而达到解决知识点和得到教学效果反馈的目的。在初始问题提出之后,教师是否需要进行追问?追问的目的是什么?则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首先,是否需要追
4、问?可以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根据需要提前预设好追问的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进行追问。前者更注重教师在课前的备课是否充分,是否对学情有深入的分析,是否能根据学情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进行预设,从而决定问题的设计是否需要分层进行递进式追问;后者则更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经验。无论哪种追问情况,追问的问题的设计都要依据目标,追问在关键点上,同时注意追问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其次,追问的目的是什么?可以根据前面两种是否需要追问的情况来看,前者为了把问题化难为易,或者为了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后者是为了充分利用课堂的意外状况,引导学生的正确认识,或者借机对问题进行升华。无论哪一种目
5、的,都是为了达到课堂正面促进的效果。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7课百变团花课堂实录为例(图1)。在该课的“示范折法,理解几折法”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进行了如下追问设计。教师:团花最基础的两步是折和剪,我们要先折后剪。折法有很多种,有一折法、二折法、三折法、五折法等等。现在,我来折,你来猜一猜这些分别是几折法。(教师选用对角折进行示范)教师对角折一次,问:这是几折法?学生齐声答:一折法。教师:恭喜,正确!教师再对角折一次,问:这是几折法?学生齐声答:两折法。教师:恭喜,正确!教师再对角折一次,问:这是几折法?学生齐声答:三折法。教师:恭喜,你们上当了!这不是三折法,有谁知道这到底是几折法呢?学生
6、A举手回答:四折法。一期版y师折孑三次1为什么是四折法呢?学生A继续答:我们社团课剪纸老师教过这样的折法,她说这叫四折法。教师:可是折三次却叫四折法的原因是什么呢?无人举手回答。教师:那我请一位同学来打开这张纸,我们一起解开这个谜团。同学B到台前打开折好的纸,展示给同学看。教师:请同学们数一数,现在纸上有几条折痕?学生数,共同回答:四条。教师:谁能帮大家总结下为什么是四折法?学生C举手回答:因为有四条折痕,所以叫四折法。(图2)在该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设计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理解几折法的原理。问题的设计和引导是比较综合的运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前面两个小问题,虽然是问句的形
7、式,但是并不是严格的一问一答,更偏向单纯的互动,当然也是为后面问题的提出进行铺垫。正式提出隐藏“深坑”的问题:这是几折法?通过故意“挖坑”给学生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然后进行追问:为什么折三次却叫四折法?在设计追问时,教师要做好三种情况的预设:正确回答,无人回答,无效回答。以根据实际课堂情况,随机应变。学生A的回答就属于是无效回答。所以教师换个问法再次对该问题进行了追问,得到无人回答的结果。所以教师选择通过具体的方法指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二、学生对自己的追问教师通过“追问”能对学生“穷追不舍”,直到教学目标达成。那当“追问者”从教师转换为学生,学生的追问对象是
8、谁?为何进行追问?如何进行追问呢?1 .追问对象笔者认为学生作为“追问者”时,他们的追问对象有三,分别是自己、同学和教师。笔者主要从“学生追问自己”的角度进行“追问”的运用探究,主要运用在学生进行美术实践时。2 .为何追问在学生美术实践环节,进行作品创作时,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我不知道画什么”,或者只能画或做个大概,无法进行更细致的表现。笔者也反思过“学生为何出不来作品”这个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有两个原因最为重要。一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充分,在课堂教学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学环节平淡无重点,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没有解决关键知识点;比如教师示范或者作品欣赏环节没有起
9、到技法示范或者内容引导的作用。二是学生在美术实践时具有一定的惰性和依赖性。惰性和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对其他作品的模仿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难度也在逐步增长,作品表现上也更多的需要通过思考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思考难住了不少学生,有的是不想思考,有的是不会思考。怎么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愿意去思考?笔者尝试引导学生把“思考”转为“追问自己%灵感就是来源于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追问:教师的追问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如果学生在创作时能学会对自己进行追问,不就能“以问促思”了吗?3 .如何追问美术课堂中的实践活动主要为绘画类、手工类、欣赏类三大类,追问方法主要运用在绘画类的创作过程中。有了尝试方向,
10、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追问方法的指导,在美术实践中进行运用,从而慢慢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追问意识。笔者通过三种引导方法,为学生示范追问的方法。第一种引导方法,在欣赏画家和学生作品的时候,追问学生,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细致解读。第二种引导方法,在教师示范时,教师追问自己和引导学生追问教师,展示画面从无到有、从空洞到细致的过程,直观的呈现追问促进思考的过程。第三种引导方法,教师对个别创作困难的学生进行教师追问的示范引导。这三种引导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在同一节课中综合运用。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树的故事课堂实录为例。一丽褂一福孽王祚RF7鼠35:藏而施亍或谓僖: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位小画
11、家是怎么表现大树身边发生的精彩的故事的。首先,小画家主要表现了大树的哪个部位?学生A:树干和树枝上。教师:是的,小画家没有表现整棵大树,只把大树的上半部分当成画面的主角。(板书:主角)教师:这棵大树长什么样啊?是细细的还是粗粗的?树枝多吗?树叶茂密吗?学生B:大树很粗,树枝也很多,但是好像没有叶子。教师:你看出了我们的主角的“长相特点”了。(板书:长什么样?)教师:大树周围还有哪些角色?它们在干嘛呀?学生C:啄木鸟在捉虫子,小猴抓着树枝在玩。教师:小画家还给主角大树配了很多的朋友,他们在大树身上忙来忙去,让大树身边热热闹闹的,画面也丰富起来了。(板书:配角)教师示范环节时,教师又进行了如下引导
12、。教师:老师想画一个大树根周围发生的故事。所以我的画面主角是?学生齐答:大树根。教师边范画树根,边解读:这个大树根可老了,所以它的根须很长、很粗壮。可是藏在地下的大树根周围会有哪些朋友呢?学生A:有老鼠、蚂蚁。教师:听你的,就加上老鼠和蚂蚁吧!可是它们在干什么呢?学生C:冬天的话,它们在冬眠。教师:对哦,冬眠的时候在睡觉,还会存储很多食物在它们的洞里。(教师边引导、补充,边范画)教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通过追问自己三个问题,就让我的大树的故事变得有趣起来。看看黑板老师刚才写的,这三个问题是主角是谁?长什么样?配角在干什么?图3大树的故事书中作品从以上案例的两个环节中追问的运用,再进行补充,可以把常用的追问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角”是谁?(可以是人物、动物、建筑、交通工具等等)是否有“配角”?有几个?(决定构图位置、大小)“主角”“主角”在哪里?周围有什么?(决定环境背景)通过这种追问方式,为学生在进行绘画类创作是提供了抓手,对促进学生表现画面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三、思考与结语关于追问在教学中的运用,笔者还有很多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的追问等。合理的使用追问,能帮助老师找到保障核心知识教学和增加拓展和研究内容的平衡,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