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76932 上传时间:2024-04-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知识点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医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情况。2 .同病异治:是指对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采取不同的治法。3 .异病同治:指对不同的疾病,由于它们的病机相同,并出现了相同的证侯,均可以采取同一种方法来治疗。4 .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食物或想象以及同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概括,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法则。5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特有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6 .六淫:

2、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7 .疫厉邪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性致病邪气。8 .痰饮:一般是指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9 .瘀血:包括积存体内的离经之血,以及阻滞于经脉脏腑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10 .有形之痰:有形质可见,如咯吐之痰。11 .无形之痰:无形质可见,根据症状和体征可判定的痰。如痰迷心窍之疾。12 .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免疫力,抵抗力)。13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外感和内伤)14 .诡语:指神识不清,烦躁多言,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的实证。15 .郑声: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多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

3、可见于久病、重病后期病人。16 .恶寒:指病人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不缓解者。(邪气亢盛,实证)17 .畏寒:指病人身寒怕冷,加衣覆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者。18 .自汗:指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者,常见于气虚或阳虚证。19 .盗汗:指睡时汗出,醒则自止者,常见于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二、简答1 .五行的特征: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爰稼嵇,金日从革,水日润下。2 .阴阳的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3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肺主宣发.肃将,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主治节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升,脾主统血。

4、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调畅包机,促进津血的运行和代谢,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促进和调节生殖机能,肝主藏血。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肾主水液,肾主纳气。4 .六腑胆的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情志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与化物,泌别清浊。大肠的生理功能:主传导糟粕,大肠主津。三焦的生理功能: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疏通水道,运行水液。5 .奇恒之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一、排泄月经,二、孕育胎儿6 .脏腑之间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心与肾:心肾之间的关系,主要变

5、现为阴阳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精神互用,精血互生。肝与肾: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7.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比较: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脏腑名称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结构实体性器官空腔性器官形多中空功能特点藏精气(化生贮藏精气)传化物(受纳传化水谷)内藏精气类似于脏运动特点藏而不泄满而不实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似脏非脏似腑非腑8.气的分类,分布与功能特点: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就行于全身。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的。宗气生成以后,首先聚集于胸中,而后贯注于心肺之脉。

6、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气运行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气:是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的气。卫气运行于脉外,布散于全身内外上下。9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10 .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11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12 .六淫的致病特点: K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K寒邪W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K暑邪W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K湿邪W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

7、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K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K火邪W火热为阳邪,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发肿疡。13 .疫力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14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影响脏腑气机。情志波动,影响病情。15 .痰饮病症的致病特点:阻滞经脉气血运行,易于蒙蔽神明,发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16 .常见的饮证:悬饮:属饮停胸胁所致,症叫胸胁胀痛咳嗽引痛等支饮:为饮停胸膈所致,常见咳嗽倚息不能平卧等症溢饮:是饮泛肌肤的病变,以肢体水肿

8、为主症痰饮:为饮在肠间之证,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17 .淤血的致病特点:疼痛:多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肿块:一般固定不移,青紫肿胀。出血:血色暗紫,或血有血块。望诊特点:面色唇舌紫暗,舌上或有淤点淤斑或见面色鲍黑,肌肤甲错。脉诊特点:多见涩或结,代谢。18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如潮汐之有规律者。分为:阳明潮热:又称日晡潮热。常于申时(下午35时)湿温潮热:常于午后。阴虚潮热:常于午后及夜间。三、选择填空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2 .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3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

9、中医学辩证论治体系的巨著。后经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4 .神农本草经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的基础。5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所著,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6 .脉经王叔和所著,第一部脉学专著。7 .诸病源侯论巢元方所著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8 .千金方孙思邈所著,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可称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9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间和)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下派(攻邪派)李东垣(李杲)补士派(补脾派)朱丹溪(震亨)养阴派(滋阴派)10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11 .阴阳学说划分标准:水和火的特征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

10、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互根互用:“无阴则无阳以生,无阳则无以化”。气和血的关系消长平衡:“四时气候变化”。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重阳必阴,重阴必阳”。13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14.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原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15.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五脏五腑五色五气五方五季木肝胆W风东春火心小肠赤暑南夏土脾胃黄湿中长夏金肺大肠A燥西秋水I肾I膀胱I黑I寒I北I冬16 .五行之间的正常亲系T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木五行相乘:木土水火金木五行相侮:木金火水土木17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形态上多为实质性脏器,功能特点

11、是化生.贮藏人体精气,藏而不泻。18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形态上多为中空性管腔器官,功能特点是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以通为用。19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上多为中空而类似于六腑功能特点胃藏精气而不泻。20 .心: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阳中之阳”,五行属火。心与小肠互为表里。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为脉,在窍为舌,其华在年,在液为汗,21 .肺: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阳中之阴”,五行属金。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为皮,在窍为鼻,其华在毛,在液为涕。22 .脾.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阴中之至阴,五行属士,脾与胃互为表里。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

12、液为涎。23 .肝: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阴中之阳”,五行属木,肝与胆互为表里。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为筋,在窍为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24 .肾:阴阳属性中被称为“阴中之阴”五行属水肾与膀胱相表里。与形体官窍的联系:在体为骨,在窍为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在志为恐。25 .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王一心26 .脑:脑为髓海,主宰生命活动,脑主感觉,主肢体运动。27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28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29 .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水谷精微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产生,水谷精

13、微转化生成营气和津液。30 .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31 .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脉之海带脉-人体唯一横行的经脉。32 .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离、入、出、合。33 .病因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34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35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等方面。36 .发病因素:正气不足,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7 .发病机理:“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38 .影响发病的因素:体质因素、精神因素、

14、环境因素。39 .实的病机: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斗争剧烈,有余表现: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症。55.肺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肾气虚: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故见精神萎顿,头晕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循行,或脉道充盈不足,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水液不化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致脏腑功能减退。气短:肺卫气虚则怕冷,自汗,易感冒。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委顿,头晕耳鸣。行血无力而心悸、血瘀。出血、疲乏无力。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下降。56.57.58.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而引发的气机失调,表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肺气上逆:胸闷气喘。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暧气。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耳赤、易怒。气陷:清气上升:头目失养致头晕、眼花、耳鸣中气下陷:胃、肾、子宫位置相对下移、少腹坠胀、便意频兼疲乏无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59.60.61.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血虚:表现:心血亏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血瘀:原因:气机郁滞、气虚(推动无力、统藏失职,血离经脉未及时消散)、痰浊阻滞脉道、寒侵血分、热邪入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