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工计划中工程教育现状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卓工计划中工程教育现状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卓工支配中工程教化现状分析随着“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工程教化不仅要应对变更,担当应尽责任,而且须要立足国情,走自己的特色道路。教化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化培育支配”(简称卓工支配),有以下特点。第一是相关的行业企业深度参加培育过程,二是培育学生能够依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三是培育学生在工程和创新方面的实力1。该支配执行周期为10年,要求参加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能够达到10%以上。目前已经进入实施的第7个年头,作为被教化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化培育支配单位,本文拟就实施过程中的工程教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卓工支配对工程教化的要求在我国工程教化方面
2、,始终存在应当“培育工程科学家还是培育工程师”的观点?高校工程教化可以培育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与企业所须要的职业技能还有确定的差距。教化部2011年出台卓越工程师教化培育支配的重点任务中作出指示如下2o1.1 人才培育标准要满足卓工支配要求培育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各类工程型人才培育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通用标准规定,教化部和中国工程院于2013年11月印发了卓越工程师教化培育支配通用标准(教高函201315号)制订本支配的人才培育标准。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详细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育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须要各个高校依据自身特色建立行业
3、指导、校企联合的卓工支配实施机制,一起制订培育目标和课程体系,商讨教学内容、在实施培育过程中不断调整评价指标,提高培育质量。1.2 人才培育模式应校企结合卓工支配学生的实习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部分。校内要求在设计教学方案中着重考虑工程实践实力的加强、工程设计与创新实力的提高,能够依据标准要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动基于问题、案例或者项目的多种探讨性学习方法。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依据企业的状况,学习实习企业的专业技术和该企业的文化,和企业一起制定实习支配,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参加企业技术革新和工程工艺的开发,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1.3 工程教化
4、老师队伍需具有专业实践实力参加学校能够建设具备确定工程阅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专职老师要具备确定年限的企业工作阅历,在企业从事过工程实践,参加过企业实际应用项目或研发项目。校内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相互结合,老师定期去企业实习、体验,同时聘请丰富工程实践阅历的企业工程师深化学院,开设试验课程,相互融合,共建双师型老师队伍。2高校中工程教化存在的问题在针对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认为高校教化应使学生具备实力的调查发觉,只有“应用数学、科学、工程学问”一项主要是通过高校教化获得的,其他几项则主要是在工程教化之外而不是工程教化之中获得的3o高校工程教化特殊是卓工支配须要培育的目标很明显没有很好地执行,工程
5、教化出现了日趋弱化的趋势。2.1 工程教化与需求脱节我们完全的教化体系是依据科学教化体系构建的,学生从中学阶段进入高校,还多数是书本教化,科学教化到工程教化的转变须要确定的资源和时间培育。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资源比较单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行业发展,存在“用过时技术培育将来人才”的现象4。工科学生工程概念薄弱,在高校阶段的教学中得不到系统的实践训练,工作后不能尽快适应企业要求。有的从业58年的工程师照旧缺乏对“工程”清晰的相识。工程教化中“去工程化”和工程师们不懂“工程”的现象屡见不鲜。2.2 师资引进中没有考虑到工程教化背景无论是教学型还是探讨型高校的工科专业,其培育目标都应以培育工程师为主,工
6、业发展须要大量具有实践阅历的工程师。但事实上,我国工程教化模式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好。社会上存在各种对于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并不仅仅局限于工程方面,导致学校在引进老师时过于强调学历和学术水平,如是否为具有海外留学阅历或985、211高校博士学位获得者,所发表的SC1论文质量数量等。而这些老师基本的履历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阅历过企业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探讨的课题也偏于基础理论。2.3 老师工作业绩考核机制的制约各高校把老师考核评价作为高等教化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老师评价的指标很多都是参考流行的高校排行榜,学校里对老师的考核把科研、论文、教学等工作业绩的计算考虑的特殊详细,但是基本没有把工程教
7、化纳入考核体系中,理由是不好量化,教学型高校生师比很高,老师担当繁重的教学任务,探讨型或者教学探讨型高校老师往往偏重于科研的考核,导致老师无法投入精力在工程实践中。2.4 4实践基地建设投入不足校内实践教学的建设由专业老师主导,由于前面分析的缘由,老师受到视野的限制以及方案论证的不充分,选购项目后周期不易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综合性,针对企业需求的训练。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f议的签署层面,学校在合作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借助外部资源,对于如何用自身的优势为行业企业供应技术支持和服务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吸引企业投入工程教化资源关注较少1,6-7o高校要主动主动,利用学校在人力、技术等软性资源方面具有优势,结合企业在设备、研发经费等硬性资源方面具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