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的收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课的收获.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德育课的收获德育课的收获哲学并不神秘,离人并非遥远,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当然不是按照哲学生活,但生活中确实有哲学。哲学需要生活,需要从生活提升问题;生活需要哲学,需要哲学独有的眼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为世界本源的问题,第二个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有两个派别,一个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另一个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其中,唯心主义派别也分为主观唯心主义
2、和客观唯心主义。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唯物主义。世界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层次,事物具有多样化的存在形态。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多姿多彩,彼此各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是彼此各不相同。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的世界中。从身边的花鸟鱼虫,山川树木,到遥远的日月星辰,宇观物质,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文化现象,到对这一切进行思考的人自身,都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物质不是万事万物的基础,不是万事万物背后的支撑者,而是各种具体事物的共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具体地说,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是可变的、相对的,但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的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则是
3、不变的、绝对的。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多么特殊,他们永远都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物质的根本特征就是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依赖于人脑这种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以主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只能来自客观存在的事物。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意识。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一,自然界是物质的;第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第三,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
4、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主观意识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选择人生道路的根本出发点,正确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使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境界的高低决定于对客观实际的理解和把握。人生选择的条件性,意味着个人的人生选择只能根据客观实际和自身的实际、对象实际进行选择。人生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人生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在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时,首先要学会选择,其次要善于选择,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不能与不为的关系。凡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事都不
5、能做,这样才能创造和享受成功的人生。世界上的事物不仅千差万别,而且千变万化,始终处于在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以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变化的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物质在运动中发展,万事万物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不是神创造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也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劳动
6、创造了人,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特殊形式。首先,行动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次,行动展示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人通过行动创造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创造了自我及其人生,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也只能通过人自己的行动才能实现。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生行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事物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就是事务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作为事物的本质的联系,渗透在一切现象之中。普遍性来看,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的思维活动也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的行动,因
7、此人们必须以客观规律作为人生行动的“向导”,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敢于行动、善于行动。首先,在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行动遵循规律,其次,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规律,使规律起作用的结果符合人们行动的目的。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格努规律不断修正目的,使目的更接近现实并不断转化为现实。人与动物不同,人是在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动物则不是。恩格斯之所以赞美人的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就是在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首先,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带有一些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其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列宁认为,人的自觉能动性不仅反映客观
8、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规律的客观性与人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规律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是把握,认识和运用规律的条件;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同时,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中要实现自我发展。实现自我发展需要能动的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发展从根本上说需要能动地改造世界;实现自我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以足够的自信、智慧和勇气去面对人生的逆境或困境。自尊是尊重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心理。自尊本身就是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是对自我存在的关注与肯定
9、,是对自我的积极的评价、体验和感受。自尊与关注自我的存在是有机的统一。要做一个自尊的人,一是要尊重自己,肯定自己;二是要悦纳自己,完善自己;三是要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四是要坚持自己,尊重他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潜能是潜在的能力,是一种尚未显现的能力。人的潜能是最宝贵的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自我实现就是人的潜能的实现。发掘自我潜能的前提就是相信自己的潜能。只有努力学习,反复实践,才能将潜能转化为实际能力。中国有句古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精神强调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自强精神需要自
10、信自立自勉自责才能走好人生每一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联系的普遍性通过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出来,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现实的个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与他人的交往和联系中。人际关系是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又反过来制约人的交往活动,并规定着人的特征。人际关系具有交互性和复杂性。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交往中要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在具体的交往实践中,就要遵守
11、交往原则:利益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原则、合作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学会交往艺术,形成健康的心态,学会欣赏他人,从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和谐的人生。从蒸汽机车到磁悬浮列车,从凭经验预测天气到专业气象预报,以及城乡的变迁等现象无不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变化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状态或性质的改变。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都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的时候,事物才能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产生新事物。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往
12、往表现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顺境与逆境是人生的两种境遇。顺境,人之所求,却无法有求不应;逆境,人之所畏,却往往不期而遇。顺境为人生提供发展的机遇和条件,逆境是人生发展遇到障碍和阻力。在顺境中向目标前进如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使我们更容易接近目标。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如同逆水行舟,困难重重,同样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自古英雄多磨难。”事在人为,只要我们正确把握人与规律的关系,就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的发展。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分离
13、、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这种对立性又被称为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的趋势,这种统一性又称为同一性。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违反逻辑规则所造成的矛盾,辩证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理解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人生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还需要正确理解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
14、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分。所谓主观世界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意识、认识、思想、思维方式以及欲望、意志、目的等。所为客观世界就是人的主观世界之外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我们要深入客观实际,正确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认识者)对客体(认识对象)的能动的反映。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过程首先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5、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花开花落、月圆月缺,这属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来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为理性认识提供鲜活、生动的感性资料;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真理,只有将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统一起来的事物,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对于人而言,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人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的理论经过了反复多次的实践检
16、验,是一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对于我们的实践具有指向性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活动的成功不仅实现了人的自我价值,而且实现了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的社会价值,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我们每天所见所闻,是异彩纷呈的现象世界。在这多样的现象背后,是决定事物的本质。所谓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本质则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根据,它组成一个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现象与本质相互区别,也就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我们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对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根据表现事物本质的不同形式,将现象区分为真象与假象,以及错觉。我们要学会明辨是非,识别假象,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这要求我们掌握丰富的知识,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而变革现实,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