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嗜酸性筋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90346 上传时间:2024-04-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嗜酸性筋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嗜酸性筋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嗜酸性筋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嗜酸性筋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嗜酸性筋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嗜酸性筋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嗜酸性筋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嗜酸性筋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ICD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较为成功的药物,IC1通过阻断负性协同刺激信号通路、激活效应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与此同时,活化的T细胞可攻击正常组织,通过释放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诱发炎症级联反应甚至炎症风暴,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gtedadverseevents,irAEs)。i*AEs可累及皮肤、关节、肌肉、胃肠道、内分泌和肺等器官和系统,风湿性irAEs是常见的IC1不良反应,其中炎性关节病、肌炎、风湿性多肌痛样表现、干燥综合征等常见,系统性

2、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病、系统性血管炎等少见。多项回顾性和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风湿性irAEs的发生率为15%22%。而IC1相关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1icfasciitis,EF)属少见的irAEs。现报道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使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T(PD-I)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6个月后出现四肢、颜面部皮肤硬化,伴关节功能受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影像及病理符合筋膜炎改变,考虑为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EFo结合国外文献复习,归纳总结ICI相关EF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认识。一、病历资料患者男,58岁。因颜面、四肢水肿1年,皮肤变硬1个月于202

3、3年8月6日入院。患者2023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和四肢水肿,呈凹陷性,无关节肿痛,无胸闷气促,无皮肤黄染,无泡沫尿。10月8日至广州某三甲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621091,嗜酸性粒细胞0.9109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3.7%;尿常规示尿蛋白弱阳性;血白蛋白39.8g1,丙氨酸转氨酶10U/1,天冬氨酸转氨酶16U/1,血肌酢74mo11;肌酸激酶225U/1,肌酸激酶同工酶3.8U/1,乳酸脱氢酶246U1,N-端脑钠肽前体294ng1,D二聚体0.69mg1,C反应蛋白(CRP)55.1mg1,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4.97pmo11,游离甲状腺素11.32pmo11,

4、促甲状腺素0.967mU/1。下肢静脉彩色超声未见血栓形成,瓣膜功能良好。心脏彩色超声示心脏瓣膜及心室收缩功能正常。予吠塞米片20mgd+螺内酯片20mgd治疗3周后,颜面、四肢水肿未见好转。11月3日至广州某肿瘤医院就诊,发现患者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无发热,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示全身多发肿大淋巴结,糖代谢明显升高,考虑淋巴瘤可能。于11月11日行右侧腋窝淋巴结活检,病理示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性,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最终诊断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11月25日开始规律行西达本胺20mg每两周一次治疗。2023年1月

5、8日加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共7次(2023年1月8日、1月29日、3月1日、3月26日、4月16日、5月20日、6月29日),在首次使用卡瑞利珠单抗3周后复查白细胞计数10.031091,嗜酸性粒细胞3.14109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1.3%,并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维持在26.2%43.2%。治疗后,患者四肢水肿消退,复查CRP10.9mg102023年2月、4月、7月复查PET/CT,多维尔评分分别为5分、4分、4分,淋巴瘤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但末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1周(2023年7月初),患者出现四肢及颜面部皮肤紧绷、变硬,胸腹部、臀部、右上臂内侧、双膝附近可见暗红色

6、皮疹,不痒,伴四肢关节僵硬感,无关节肿痛,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无气促、呼吸困难,无雷诺现象,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11年,最高血压160/105mmHg(1mmHg=0.133kPa),未规律服用降压药;脑梗死病史11年,后遗左下肢体乏力。吸烟40余年,20支d,近1年约10支/d;饮酒40余年,每日白酒IoOmI,约52度,已戒酒1年。家族史无特殊。入院体检:体温36.3,脉搏79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7/64mmHg。颜面、双侧前臂、上臂、双侧小腿及大腿屈侧皮肤发红、肿胀变硬,伴有褶皱,呈橘皮样外观,皮肤紧绷不易提起,无沟征,双前臂旋前、旋后障碍,双腕、肘

7、和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各关节及肌肉无压痛(图1A、1B),心、肺、腹体检无阳性体征,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图1嗜酸性筋膜炎患者治疗前后双手前臂皮肤表现1A、IB为患者(P)治疗前,双前臂皮肤紧绷不易提起(H为58岁健康人);IC、ID为患者治疗1个月后,双前臂皮肤肿胀硬化明显减轻,皮肤较前易于提起;IE、IF为患者治疗4个月后,双前臂皮肤紧绷症状基本消失,皮肤易提起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881091,红细胞计数4.7510121,血红蛋白139g1,血小板计数165x1()91,嗜酸性粒细胞2.49109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6.2%。丙氨酸转氨酶14

8、U/1,天冬氨酸转氨酶16U/1,血肌肝69mo11;粪常规,潜血反应阴性,未发现寄生虫卵;尿常规,尿蛋白阴性;红细胞沉降率8mm1h,CRP为745mg/1;寄生虫相关检查肝吸虫IgG抗体、弓形虫IgG抗体、肺吸虫IgG抗体、猪囊尾蝴IgG抗体、裂头蝴IgG抗体、日本血吸虫IgG抗体及广州管圆线虫IgG抗体均阴性;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ENA抗体谱(包括抗Sd-70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2023年8月9日行双前臂磁共振成像(MRD示,双前臂皮下组织增厚,T2压脂序列(T2WI)肌群间肌筋膜信号增高并在轧贝葡胺造影剂增强后明显强化,右前臂为著;肌筋膜与皮下脂肪层间见少许长丁

9、2积液影,考虑筋膜炎改变(图2)。2023年8月9日行右前臂全层皮肤活检病理示,表皮、真皮层大致正常,皮下脂肪层变薄,脂肪间隔轻度增厚,筋膜层增厚及纤维化,纤维间见一些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考虑为EF(图3)。图2嗜酸性筋膜炎患者右前臂磁共振成像平扫+增强2A为冠状位,2C为横断位,均为Tz压脂序列,患者右侧前臂皮下浅筋膜(黄箭头)及肌筋膜(红箭头)弥漫增厚,信号增高,边缘模糊;2B为冠状位,2D为横断位,均为T1压脂增强序列,患者右侧前臂皮下浅筋膜(黄箭头)及肌筋膜(红箭头)弥漫增厚,轧贝葡胺造影剂增强后明显强化图3嗜酸性筋膜炎患者右前臂全层皮肤活检病理3A为表皮、真皮层大

10、致正常,皮下脂肪层变薄HEx40;3B为脂肪间隔轻度增厚,筋膜层增厚及纤维化HEx1OO;3C为纤维间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HE200患者淋巴瘤经化疗、免疫治疗后病情缓解,PET/CT多维尔评分达部分缓解。但使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出现颜面、四肢及躯干皮疹伴皮肤变硬并快速进展,双腕、肘和膝关节功能受限,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双前臂MRI及皮肤活检均符合EF改变,考虑为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风湿性irAEsICI相关EFo2023年8月10日起予甲泼尼龙40mgd+甲氨蝶吟IOmg/周+巴瑞替尼4mgd,治疗后于8月15日复查血白细胞计数730x1091,嗜酸性粒细胞0.17109

11、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3%,于8月17日出院。出院后继续予甲泼尼龙40mgd+甲氨蝶吟IOmg/周+巴瑞替尼4mgd09月15日复诊,患者颜面、双侧前臂、上臂、小腿及大腿屈侧皮肤肿胀硬化较前明显减轻,皮肤较前易于提起(图IC、1D),关节功能受限明显改善,遂将甲泼尼龙调整为36mg/d并逐渐减量,直至6mgd维持,同时继续甲氨蝶吟IOmg/周+巴瑞替尼4mgd.12月8日复诊,血嗜酸性粒细胞0.101091,上述皮肤紧绷症状基本消失,皮肤易提起(图IE、1F),治疗方案调整为甲泼尼龙6mgd+甲氨蝶口令Iomg/周+巴瑞替尼4mg/do二、文献复习以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1icfa

12、sciitisorShu1manSyndome与检查点抑制剂OrcheckpointinhibitororCT1A-4orPD-IorPD-11为关键词,在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11NE)、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相关论文检索,截止日期为2023年3月。检索出Ie1相关EF英文文献9篇4,5,6,7,8,9,10,11,未检索到中文报道,共20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结合本组1例共21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分析。21例EF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56.913.5)岁。原发疾病,

13、转移性黑色素瘤10例,肺癌4例,淋巴瘤、皮肤癌、结肠癌、膀胱癌、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乳腺癌和鼻咽癌各1例。15例患者使用PD1抑制剂(纳武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或西米普利单抗),3例患者使用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或度伐利尤单抗),3例患者同时或先后使用PD-11抑制剂和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蛋白4(CT1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8例患者使用纳武单抗,8例患者使用帕博利珠单抗。使用IC1时间324个月。使用IC1至出现EF的中位时间为12(815)个月。以皮肤受累、关节功能受限、肌痛和肌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20例。19例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对称性皮肤水肿和

14、硬化。9例患者出现典型的皮肤沟征。1例患者呈单侧皮肤受累,表现为耻骨至左骸前崎区域皮肤紧绷、红斑。颜面部受累者3例,手指受累者6例。11例患者出现关节屈曲挛缩或关节功能受限。9例患者出现肌痛,主要发生在肌周炎伴深层皮肤和筋膜受累。炎性肌炎少见,仅1例患者肌酸激酶升高。1例患者同时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意识障碍和二便失禁。1例患者同时合并颈部斑块型硬斑病016例患者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0754)1091o13例患者行病变部位MRI检查,表现为皮下及深筋膜72信号增强,在加强脂肪抑制T1成像中有所增强。16例患者行病变部位病理检查,均为深筋膜增厚水肿伴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

15、润。21例患者中20例报道了EF的治疗方案,其中19例患者停用IC11例因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病情需要,在密切监测下继续使用纳武单抗,并予外用氯倍他索软膏和理疗。17例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其中12例患者使用泼尼松龙12mgkg-1d-1,1例因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使用激素冲击疗法。11例患者使用甲氨蝶吟治疗,其他治疗亦包括丙种免疫球蛋白、霉酚酸酯、巴瑞替尼和阿巴西普等治疗。2例患者因停用IC1后症状明显改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未予其他药物治疗。20例患者中17例患者经过3(18)个月的EF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改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1例因转移性膀胱

16、癌进展于6个月后死亡,1例在使用泼尼松龙、甲氨蝶口令和阿巴西普后,EF相关症状仍进行性加重,1例在激素减量后病情复发门皿。19例患者经IC1治疗后,12例患者完全缓解,4例患者部分缓解,1例转移性膀胱癌、1例肺腺癌、1例非小细胞肺癌进展。12例完全缓解者EF治疗后其相关症状改善;部分缓解或肿瘤进展的7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EF治疗后其相关症状改善。三、讨论IC1相关EF是一种较为少见的irAEs,目前尚缺乏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发病机制亦尚未明确。目前认为,T细胞和B细胞的持续激活可能会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嗜酸性粒细胞过度活化及释放转化生长因子,从而导致I型胶原蛋白及其他与EF典型表现有关的物质的表达增加。EF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皮肤出现对称性、疼痛性肿胀和硬结,较少在躯干和颈部分布;实验室检查常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