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信用贷款关系.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972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信用贷款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信用贷款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信用贷款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信用贷款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信用贷款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信用贷款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信用贷款关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招崎融或昭(言用舞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和城市发展数据为研究对象,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信用贷款投放的内在关系。实证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银行信用贷款投放规模和占比。二是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信用贷款的正向关系,因城市发展水平不同存在差异,目前对东部城市银行信用贷款促进作用更明显。三是数字普惠金融对银行信用贷款的作用存在结构效应,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的作用相对更重要。四是是否为农商银行在数字普惠金融和信用贷款的正向关系间起着负向调节作用。因此,为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提升银行信用贷款占比,需要政府、监管部门、银行和企业居民共同努力,群策群力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夯实信用贷款基础。

2、一、引言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冲击下,小微企业融资难、居民就业难等问题格外突出,为帮助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居民就业,落实六保、六稳”工作任务,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银行信用贷款被国家寄予厚望。如202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中提出“确保2020年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高”,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到要推动信用贷款占比提高。然而一直以来,监管部门的政策呼吁、指导或强制规定等带来的效果不佳,难以根本扭转银行投放抵(质)押贷款的固有偏好,银行信用贷款占比提升慢。其重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仍是以银行间接融资处于绝

3、对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大多数银行囿于“抵押物崇拜”的经营惯性、风险控制水平、激励约束机制和信用体系不完善的发展环境等内外因素,不愿或不敢大规模投放信用贷款,特别是小微企业类信用贷款发展缓慢、不容乐观。当前,我国信用贷款具有线上消费类信用贷款发展迅速,小微企业类场景单一、产品缺乏、引进积极性较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信用贷款偏好高于区域性中小银行的特征。这由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产品体系完善、风控能力更强,客户遍布全国有利于分散风险,因此其信用贷款规模较大、占比更高。而区域性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主要面向某个区域农户或小微企业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规模较小,风险相对较大,因此信用贷款规模小、占

4、比更小。据博瞻智库数据,我国银行信用贷款占比由高至低分别为股份银行(28.85%)、国有大型银行(27.47%)、城商银行(16.35%)和农商银行(9.78%),即地方性银行更加依赖于担保类贷款,其信用贷款占比较低。近年,数字经济如火如荼、新基建加速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日新月异,金融科技在银行的作用由后台支撑逐渐变为前台引领,越发占据核心地位,赋能信用体系建设和银行风险管控等成为首要功能,数字化有望成为改善银行怯于发放信用贷款困境的重要助力,信用贷款大发展时机来临。同时,在此背景下,共享、成本低、广覆盖、使用便捷的数字普惠金融蓬勃发展,新冠疫情的暴发蔓延更凸显了数

5、字普惠金融价值、加速了其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拓宽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丰富了金融服务主体和手段,延伸了金融服务触角,提高了市场竞争性,对居民创收、扶贫以及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领域发挥着愈发积极的作用,较为有效地解决了普惠金融发展“服务可获得”“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三大难题。可以推测,促进信用贷款投放是数字普惠金融发挥作用的关键路径之一。那么,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促进银行信用贷款投放?城市发展水平是否是影响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信用贷款的重要因素?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等三种数字普惠金融维度与信用贷款间是否存在不同作用关系?解答以上问题,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

6、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对促进国内消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落实监管部门信用贷款方面政策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数字普惠金融和信贷管理研究领域文献的有益补充。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从2005年普惠金融概念被联合国初次提出,到如今数字普惠金融常听于街头巷尾、频见于书刊杂志,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普惠金融的内涵、风险、发展模式等基本理论问题,逐渐转移至数字普惠金融的现实效应,并形成较广泛的共识。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的结合体,具有覆盖广泛、触达便捷、政策靶向性、边际成本近乎为零等独特优势,可从规模、速度和准度这三个维度显著降低融资成本和提高风控能

7、力,对减贫扶贫2-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5、促进消费6-9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10-12.居民创业增收13-17.提升社会保障水平18、经济增长4等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产生了大量研究文献。基于现有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机制和理论基础,结合信用贷款原理,可推测数字普惠金融与信用贷款关系密切,前者可能通过多渠道、多效应作用于后者。然而,仔细梳理相关文献仍鲜见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和信用贷款系的成果。(-)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信用贷款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完善征信体系,提升银行风控水平,银行有信用贷款产品供给,消费者能使用信用贷款。傅

8、秋子和黄益平11研究指出数字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减少了农村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概率,增加了农村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概率。二是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消费者就业、增收以及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使得消费者敢使用信用贷款。如方观富和许嘉怡16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居民的就业,增加了工作收入。三是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广、使用便捷、嵌入消费场景丰富,促使消费者愿使用、容易使用信用贷款。易行健和周利8、邹新月和王旺9等认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内部机制的疏导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收入、移动支付、消费信贷和保险促进消费,且对西部地区影响大于东部。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中小微企

9、业信用贷款。一是银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优势,降低获客和风控成本,逐渐有能力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二是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银行越发表现为一种服务,而不是物理场所,跨界竞争日益激烈,信用贷款成为争夺重点,叠加监管部门推动,银行信用贷款供给增加。三是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从而促进小微企业扩大信用贷款需求。Manyika et al.13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因缺乏信贷获取渠道而受阻的小型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廖靖琳等12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四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居民创业、企业创新,增加信用贷款需求。王博等

10、19研究表明网络借贷通过信用认证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以及多次借贷积累的声誉软信息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止匕外,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间接推动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增加融资需求。杨伟明等4认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创业行为显著提高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张林和温涛17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创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一方面直接促进居民创业,另一方面通过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和服务业发展促进居民创业。因此,提出假设1。假设1:地方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显著提升银行信用贷款投放。(二)银行所处城市区域的异质性银行信用贷款与经营所在区

11、域的城市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各城市数字普惠金融与信用贷款间的关系不可能千城一面。现有研究也较一致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发挥的各种效应都或多或少存在某种明显的异质性,特别是区域、地理带来的异质性被论证最多。方观富和许嘉怡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就业促进作用更大。汪亚楠等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地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从区域上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各地区社会保障的促进效应为中部最强、西部其次、东部最弱。杨伟明等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效果显著大于中部和西部。张林和温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创业的影响存在基于自身发展水平、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地区创新能力的单门槛效应。我国各城市

12、间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信用环境、金融发展水平、民营经济规模、居民金融知识水平、消费习惯等差异大,而这些可能都是影响信用贷款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划分最能代表城市群体间差异,现状显示东部城市整体经济相对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信用环境好、金融业发展水平高、民营经济活跃、居民消费能力强,更有利于信用贷款发展,学术界也存在诸多证实其差异的证据,因此,提出假设2。假设2:相比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在东部地区对银行信用贷款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三)不同数字普惠金融维度作用的异质性从已有数字普惠金融实证研究可发现,大多实证论文所采用的数字普惠金融数据,都来自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

13、团联合发布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数据。该数据包括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包含内容差异明显,因此其对信用贷款发挥作用机制时,定然存在结构化差异。具体而言,覆盖广度代表着数字普惠金融的用户数量、用户比例以及用户绑卡情况;使用深度则反映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实际使用情况,各个细分业务的使用活跃程度;数字化程度表示获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贷款利率成本。如汪亚楠等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地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从结构上看,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社会保障水平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数字化程度的效应不显著。杨伟明等认为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生差异化影响。因此,提

14、出假设3。假设3: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对银行信用贷款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四)不同类型银行的异质性统计口径上,我国商业银行业一般分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等四大类型。各类型银行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水平迥异,总体上全国性大银行资产规模更大、基础好、科技人才足、数据资产丰富,金融科技实力更强,数字金融水平高,而中小性或地方性商业银行数字金融普遍起步晚、动作小、投入少、信心不足,因此数字化水平低。从信用贷款现状看,几大类型的商业银行信用贷款规模和占比差异明显,占比上从股份银行、国有大型银行、城商银行至农商银行依次降低。随着数字普惠金融

15、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部分金融科技技术或利用门槛降低,或发展遭遇瓶颈、迭代困难,或积累了足够成功经验、试错成本趋于零,小银行可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后发优势”,不断缩小与大型银行在数字金融某一领域运用的差距,如信用贷款风控,但短期内数字普惠金融对大银行的信用贷款促进作用更大。因此,提出假设4。假设4:相比其他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商银行信用贷款的促进作用更小,即在数字普惠金融和信用贷款关系间,是否对农商银行起显著负向调节作用。三、变量、数据及模型(-)檬本选择和数据来源研究样本时间范围为2015年至2019年,各变量数据主要来自三大数据库:一是我国各城市各银行信用贷款数据、基本资料和财务数据等来自Wind数据库;二是各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来自EPS数据库中国城市数据库;三是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自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联合发布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数据(该数据仅到2018年)。且对样本做以下处理:删除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住房储蓄银行数据,删除数据缺失严重的样本数据,对连续变量做缩尾处理以排除异常值影响d%-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