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仁人之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仁人之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仁人之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并积累文言重点知识。审美鉴赏与创造诵读课文,理解选文各章节的内容。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示范精读教学要点分析鉴赏论语十二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部书,凝聚儒家思想精华,充满智慧,读之让人获益匪浅;一部书,历经岁月洗礼,依旧鲜活生动,在现代社会依然能为迷茫的人们指导人生,并让中华民族重新看到文化复兴的希望。这就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一论语。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品读它的魅力。二、晓孔
2、子,识背景1请三名学生分别介绍孔子、论语及孔子生活的时代特点。作家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入。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核心思想是“仁二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孔子被尊为“圣人”。相关知识论语的体式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20篇,每一篇由若干章组成,每章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问答体,即先指出问者及其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
3、;议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2.请两名同学谈谈他们理解的孔子学说。三、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 .自读选文,勾画出自己读不准或者不会读的字词。2 .借助工具书或小组间交流,解决勾画出的字词,有争议的地方记录下来,待解决。3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随时更正读音和断句。f(yi)一簧(kui)迩(配)怵(Ch(I)惕恻(8)隐内(3)交要(yd。)誉羞恶(W(I)4 .学生齐读选文。四、细读课文,品读文意1 .齐读选文。2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己翻译选文各章,勾画出有疑问的地方。古今异义词(1)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整的地方。(2
4、)一日克己复礼古义:一旦。今义:一天。(3)非礼勿视古义:不符合礼节。今义:调戏。(4)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贤德的人)(2)形容词用作动词就有道而正焉(匡正)见贤思齐焉(与看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彰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接近)(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使整齐有序)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使纯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使真诚)(4)名词用作动词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伤害)(5)名词作状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在早上,在傍晚)文言句式(1)判断句克己复礼为仁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有是
5、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2)状语后置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3)宾语前置句仁以为己任(4)定语后置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3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4教师就巡视发现的问题集中讲解。5.讨论探究。(1)选文各章的文意是什么?选文第一章中,孔子认为好学的表现是什么?选文第二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4)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在孔子看来,什么是“仁”?(6)孔子认为如何做到“仁”?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怎样的修养品质?(8)孔子为什么要强调弟子学习诗?明确:(1)第一章:对君子的道德要求:重精神轻物
6、质。第二章: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第三章:反映了孔子一生对“仁义之道”的执着追求。第四章: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第五章:君子要善于反省,见贤思齐。第六章:君子的理想人格是“文质彬彬”。第七章:读书人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要以“仁”为己任。第八章:做事情要持之以恒。第九章:君子要有智、仁、勇三德,才能不惑、不忧不惧。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第十一章:君子要宽容待人,要关心体贴他人。第十二章:强调学诗的重要性。(2)孔子认为,一个人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勤于做事而言行慎重、厚积而薄发,选择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而向其求教以求其指正,才算是好学。(3)
7、孔子在“人而不仁”这一章论述了“仁”对礼乐的重要性。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仁”是礼乐的本质,只有仁者实行礼乐,才能赋予礼以仁的德性光辉,才能展现出礼乐文明的精神真谛,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礼乐作为仁德的外在展现形态,礼乐的威仪秩序、制度文章都蕴含着“仁”的精神,它的礼节、礼器都有待于“仁”赋予它活的、富有人性的仪式意义。在这一章中,孔子把礼、乐、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4)“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
8、”“事理”,而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甚至为了捍卫它,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5)孔子认为,“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就是“克己复礼”。(6)孔子认为,做到“仁”,要从处世和自处两个方面努力。首先,从处世的角度,要想做到“仁”,就要“恕”人,对人要宽容,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爱护别人,要推己及人。其次,从自处的角度,要做到克服一己之私,遵循礼的规定。具体而言,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7)孔子认为,君子要重义轻利,要好学。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做
9、事要勤勉,谨慎小心,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来匡正自己的言行,见贤思齐。君子要经常检讨自己,“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要有责任感,要勇于担当,要“以仁为己任”。(8)在孔子看来,学习诗有六个方面的好处:学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设计意图:在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梳理清楚选文文意的前提下,设置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儒家“仁”“义”“礼”的观点,便于学生把握孔子的“君子”观。)五、布置作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内容,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1请联系现实,结合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话题,写一个完整的作文提纲。2.选几句你最有感触的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段。(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经典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