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妙设计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巧妙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很多家长、学生忽视对品德课的重视,导致学生会认为这门学科的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很远,觉得上课枯燥、单调、没意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设计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浅显的看法:一、开门见山、紧扣课题式导入“标题是课堂的眼睛”,课堂标题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本节课的内容,由于位置的醒目突出,从课堂效果来看,直接用开门见剖析标题入手,注重对课堂标题的分析,实为一种提高课堂效果的良好方法。例如,在学习走访遗迹看历史这一课时,我开门见山直接以标题切入主题,抓住课题中的“遗
2、迹”这一词,让学生例举出我国的名胜古迹,顿时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课堂气氛活跃,我沿着学生所说的北京,设计如下导语“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曾有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一一圆明园,(出示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让我们一起去凭吊圆明园”。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老师所要教授的内容,还集中了学生的思考力,自然会提高课堂效果。二、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式导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好课堂教学的“开台锣鼓”,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最佳状态。因此作为教师要精选趣味导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1联系生活式激趣导入我们知道,在相当长时期的应
3、试教育影响下,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往往都是照本宣科,学生难免会生产生厌倦的心理,很难提高学习的效率。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鲜活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开课时,老师引领学生运用自己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引入教学,激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学习爱护集体荣誉这一课时,我举出我校众所周知的感人事例,我校一五年级学生王雪姗患了骨癌,家境平常,全校师生都为这孩子捐款,王雪姗所在的五(2)班的学生也分批到医院探望,这个学生身边的事例立即感染了他们,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纷纷谈起自己在班级所感受到的温暖。这种从联系孩子身边发生的事例,很自然的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4、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同时也体现了行知合一的教学原则。2 .设置悬念式激趣导入设置悬念的趣味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授长江的诉说一课时,我故意设置了一个悬念“同学们,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吗?老师的名字叫长江(板书长江),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谈长江是我国的母亲河,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师继续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倾听长江的诉说”。这种悬念的趣味导入达到了师生心理上的同步,有利于教师授课时的发挥,提高了教学质量。3 .创设情境式激趣导入。多媒体为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不仅能创设情境,还为课堂拓开了广阔的天地。老师在精心设计导语的同时,恰当的运用幻灯图片、录
5、像、音乐、等直观教具,呈现活灵活现、形象生动的画面,借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气氛之中。如在学习地球上的红飘带一课时,我以录像飞夺泸定桥片段导入,为课堂创设一种情镜,看完后我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军旅做家魏巍把长征比喻地球上的红飘带,你能说一说其中的含义吗?这节课就让我们探究长征的伟大历程”。一系列的问号,引发了学生要去探究长征的好奇心,自然的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又如,在学习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时,开课前,我放映中国、日本、印度、阿拉伯、巴西等各国家的人物图片,图片中的肤色、服饰等引起了孩子的注意,这时我设计的导语是“我们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区
6、生活的人们,由于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地球上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环境,不同地形和气候环境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差异呢?(板书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式导入孔子日:“温故而知新”。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回顾,复习过渡到即将讲授的新课,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自然,衔接紧密,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构建相关知识结构体系的能力。如,在学习三级阶梯上的国土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中国行政区,(出示中国地形图)你能在这张地图上找出青海和西藏的大致位置吗?这张地图和我们之前学的中国行政图有什么区别吗?”学生自由谈谈,师顺势导入中国地形图的色彩所代表的地形,导出课题三级阶梯上的国土。这种承上启下式的过渡性语言,能帮助学生归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导入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交织一起综合运用,但无论何种方式,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知识的热情、主动参与的愿望,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加以运用,增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