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营养改善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营养改善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浅析我国营养改善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自2011年秋季启动实施已历时十年,中央政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2000亿元,受益学生超3亿人次,深受欠发达地区群众拥护。近期,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营养改善计划进行了第三方评估,并与多国有关部门、国际组织针对营养与贫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将相关主要发现做简要阐述。一、主要成效第一,投入力度大,受益面广。营养改善计划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十年间,营养改善计划两次提高膳食补助标准,从2011的每生每餐3元,到2021年的每生每餐5元,2021年中央财政投入26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截至202
2、0年底,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732个县的13.16万所学校的3797.83万学生,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24%受益。营养改善计划的广泛实施,有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0年的89.7%提升到了 2020年的95.2%。第二,学生体质发展快速追赶。营养改善计划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农村学生的营养基础,改变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每天只吃两顿饭的不良饮食习惯。评估结果显示,受益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提高至2021年的86.7%,营养不良率从2012年的20.3%下降到10.2%,贫血率由2012年的19.2%下降到9.6%O多省监测数
3、据显示,农村地区儿童少年的身高呈现增长的趋势,每个年龄段平均身高均有提高。以贵州数据为例,与2013年相比,13周岁学生的身高增幅最显著,为7.1厘米,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第三,高回报的民生投资。营养改善计划在欠发达地区落地产生了高效的综合收益,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显著改善、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使得农村学生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长、帮助家庭增收、解放妇女劳动力、提供超过29万个工作岗位、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等,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次评估利用国际研究广泛使用的成本收益测算公式对营养改善计划做了初步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营养改善计划每投入1元钱,将带来5-6倍的回报。二、保障机制第一,围绕营养改善计划建设
4、政策体系。为了让农村学生吃到热乎、安全、可口的营养餐,中央财政还专门安排了3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学校的食堂建设。营养改善计划主要覆盖经济能力薄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为保障该计划的可持续性,朝着更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同意,该计划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制度性地保障了资金、实施的可持续。第二,运行机制高效规范。营养改善计划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建立了多部委协调联动,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有关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为“红线”,制定并落实了多项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地方压实责任,对营养餐供应链实施全链条严格管控,包括采购模式、价格、配送、验
5、收、储存、烹饪、留样、陪餐等。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十年来,没有出现重大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事故,可以说做到了确保每一分钱都吃到了孩子嘴里。第三,不断创新政策监管模式。2015年,全国学生营养办会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设立“阳光校餐数据平台”,利用手机客户端、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督基层学校的营养计划执行情况和效果。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光校餐数据平台”对石柱县的监测结果显示,该小学的营养改善计划一向执行得很好,没有因为总书记视察而特意“作秀”。第四,国际社会高度肯定营养改善计划的制度优势。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助理执行干事瓦莱丽瓜涅里指出,营养改善计划是中国扶贫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
6、校餐计划是全球第三大的,不仅巩固了农村贫穷家庭孩子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其规模和质量也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参考,是非常了不起工程。2020年新冠疫情高峰时期,世界范围内约3.7亿儿童无法吃到校餐,对儿童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而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快速恢复正常上课并有序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保障了学生的用餐安全,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世界银行等多个国际组织的专家评价,中国的营养改善计划,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显著优势,执行效率高、补助标准高、执行质量好,中国在资金管理、食品安全以及创新的数字化监测手段等方面值得全球推广。三、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农村学生被动退出营养改善计划。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脱贫地区易地搬迁
7、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户籍学生在县城学校就读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由于营养改善计划以乡镇及以下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为受益对象,这些在县城学校就读的农村户籍学生无法继续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实地调研发现,这类学生占全县农村学生的15%-35%不等。无法享受营养改善计划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变重,家长的家务负担增加,甚至减少就业收入。第二,市场化运作可能让效果打折扣。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县级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辛勤付出。在工作经费紧张、学校负担重的现实条件下,一些县开始将营养改善计划交企业或平台公司运作。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减轻教育部门负担、规避一些风险,但企业追求利润会导致营养餐的质量和工勤人员的待遇下
8、降,产生新的食品、资金安全隐患。第三,校餐质量与“营养健康”有差距。营养改善计划消除了以前饿肚子上学的情况,但离让孩子们“吃好、吃营养、吃健康”还有差距。评估发现,绝大多数学校的营养餐都盐、油过量,特别是盐超标,将大大提高成年后得慢病的风险。维生素A、铁、锌等关系长期健康和预期寿命的微量元素也较普遍地存在摄入不足的情况。由于饮食结构不够健康,农村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第四,营养改善计划可覆盖学龄前儿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儿童教育问题,连续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接近80%。这些学龄前儿童很多是在村小闲置校舍改建的幼儿园就读的,到了午餐时间,经常
9、会“哥哥姐姐吃,弟弟妹妹看”,校长和老师们于心不忍。此次评估发现,营养改善计划已具备向学前教育延伸的基础条件。贵州、重庆等地已率先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扩大了教育公平。四、改进建议一是扩大营养改善计划受益范围,让中西部农村3-15岁儿童普遍受益。营养改善计划已实施十年,当初的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根据现阶段发展水平及中西部农村人口的现实需求,应将农村户籍学生在县城就读学生、学龄前儿童纳入营养改善计划,这有助于欠发达地区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农村教育体系质量、家庭收入。二是将营养改善计划纳入法律保障。学生营养立法是国际上普遍的做法,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各级
10、政府权责、执行规范、执行标准,避免营养改善计划在落实过程中因思想认识、执行能力、工作力度等因素产生的食品、资金安全隐患。对儿童营养进行立法也符合中国营养改善计划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三是持续推动营养改善计划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加强营养科学指导,让学生不仅能吃饱,更能吃好、吃营养。加强食育,提升基层工作人员、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中国营养改善计划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赏,是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粮食计划署邀请中国加入联合国2021年粮食系统峰会“校餐联盟”。该联盟已有包括美国、俄罗斯、巴西在内的60多个国家参加,共同承诺在2030年之前为全世界每一个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健康的餐食。我们应对此予以积极回应。